[新闻] 彰化地名的故事

楼主: Syd (Wish you were here)   2016-05-08 15:45:39
彰化地名的故事
http://www.peoplenews.tw/news/b137a196-ef78-404d-8671-2c40cef26f5a
【本文取材自民报文化杂志2016年/第12期】
http://image.peoplenews.tw/news/b137a196-ef78-404d-8671-2c40cef26f5a.jpg
在水“田”后方“尾”端形成的聚落
从地名看到南岛民族祖先的足迹
今天的彰化县境内,早期分布的平埔族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西部靠海的“巴布萨族”,或
称“猫雾栜族”(Babuza);另一系统是较内陆的“洪雅族”,或称“和安雅族”(
Hoanya),从彰化的许多新旧地名,可以明显感受我们这些属于南岛民族的平埔族祖先的
身影。
以前彰化地区统称为“半线街”,是平埔族中的巴布萨族的“半线社”所在地。
彰化市有“社尾街”,可知是在旧“番社”的尾端。
荷兰时代的户口表有“Asock”,即清领时期旧文献中的平埔族巴布萨族“阿束社”,(
地点在今彰化市大竹路);荷兰时代的的“Babousack”,即清领时期文献中的“马芝遴
社”(在鹿港)。
和美,曾经叫做“卡里善”、“朥狸散”,这是源自于巴布萨族的发音,意指“冷与热的
交界”,所以后来出现“和美线”、“和美散”的称呼,因“善”、“散”、“线”音接
近。
“鹿港”地名来源有一说,是源自当地巴布萨族“Rokau-an社”的闽南语音译。
北斗旧名“宝斗”,是平埔族(当然也是巴布萨族)东螺支族“Baoata社”所在地,音译
为“宝斗”。
“二林”是平埔族巴布萨族“二林社”的故乡。荷兰时代称Gielim。
溪州乡有“旧眉”,过去曾是平埔族巴布萨族“眉里社”的所在地,故称“旧眉”。
“社头”的“社”,指的是在平埔族洪雅族的“大武郡社”。今天社头乡有“旧社村”,
此“旧社”即“大武郡社”。
芬园乡内也有“旧社村”,指的是洪雅族的“猫罗社”。流经此地的溪流则称为“猫罗溪
”。乡内也有“社口”的地名,即在“番社”入口处。
溪湖镇内有“大突里”,是以前洪雅族的“大突社”所在地。
地名凡出现“番”字,例如福兴乡有“番婆庄”,鹿港有“顶番婆”,彰化市有“番社街
”…,都可以断定这些地方曾有平埔族居住地。
芳苑曾称“番仔挖”、“番仔湾”,所谓的“番”是指巴布萨平埔族,可知此地是巴布萨
族故居地。由于位居两条溪流的转折处,汉人称它为“番仔湾”,清领时期有“番挖街”

埤头乡内有“番子埔”,为平埔族巴布萨族的聚落旧址,荷兰时代称Dobale,即清文献中
的“东螺社”。
这些“番”都哪里去了呢?他们不是灭种消失,而是融在我们台湾人的血液了。
还有许多其他地名也都源自平埔族,无法一一举列。看了这么多源自平埔族的地名,可以
想见彰化县和台湾其他各县市一样,到处都有我们南岛民族祖先的足迹。
从地名了解自然环境、地表景观、地理方位
地名的出现,常与地表景观、自然环境,或是地理方位有关。例如:
“溪湖”,因在浊水“溪”旧河道及附近沙丘环绕的“湖”盆地带形成的聚落,清领时期
叫“溪湖厝”。
“鹿港”地名来源有一说是早期此地为鹿群聚集之处,因此称“鹿仔港”;又另一说是,
因港湾形状似鹿角而得名。
田中旧名“田中央”,是在十五庄圳与八堡圳灌溉水“田”区“中”间的聚落,称为“田
中央”。
秀水旧称“臭水”,因早期排水不良,海水倒灌经常形成臭溪。
“埔盐”属于早期海埔地之一,一说为蒲盐菁茂生之地;另一说为盐分颇高的荒埔地而得
名。
花坛昔称“茄苳脚”,因从前这一带是茄苳树茂生之地,因此称为“茄苳脚”(即茄苳树
脚下)之意),
线西旧称“下见口”,或“下径口”,因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处,似乎可以看见河口
,所以称为“见口”。而后来改称“线西”则是指在“半线”(彰化旧称)之西。
“田尾”顾名思义,即在水“田”后方“尾”端形成的聚落。
“埤头”是建在埤圳(莿仔埤圳)前头的村落。
“溪州”是在浊水“溪”本流和支流之间的沙“洲”地的聚落区,为一溪洲,后来转写成
为“溪州”。
二水旧称“二八水”,是两条河流交会成八字形之处;另一说,是位于“二分水圳”与“
八堡圳”之间的聚落,叫“二八水”。
“埔心”(以前曾叫“大埔心”,即在开垦“埔”地中“心”地带的村庄。
社头有“仑雅”,以前叫“仑仔”;线西也有“仑仔顶”。“仑”是指小山丘,所以这两
个地名可知是在小山丘之处。
“竹塘”以前曾叫做“内芦竹塘”,是在芦竹茂密区与大池塘附近的聚落。
从地名看到移民的开发与生业
十八世纪初期,来自闽南的汉语族移民渐多,许多地区因为移民的聚集、开垦或创业谋生
,而形成聚落,产生地名。例如:
先有三栋房屋出现的地方被称为“三块厝”;七家垦户居住处形成的聚落称为“七头家”
;有六间草寮出现的地方称“六块寮”;泉州人移民的聚落叫做“泉州厝”;在有十五张
犁(一张犁约等于五甲)的田地形成的聚落,被称为“十五张犁”(以上地名都在线西)
;同安人移民的聚落叫“同安寮”(在芬园);广东嘉应州镇平人移民的聚落,称为“镇
平”(在福兴乡);福建诏安移民的聚落,叫“诏安厝”(在鹿港),现在和美也有“诏
安里”;广东饶平县移民的聚落,称为“饶平”(在田尾)。
http://image.peoplenews.tw/collection/1462542198.jpg
伸港乡的泉州社区
“福兴”是“福”建省泉州移民在此“兴”建的村庄,因此称为“福兴乡”。
员林,清领时期称“下林”街,早期树林茂密,汉人开垦由西往东,此地位于东侧山丘林
地,汉人在这林区下方附近形成聚落,故称“下林街”,后来转音成为“员林街”(但此
说甚牵强);另一说是,在圆形环状的树林之外开发形成的聚落,称为“圆林”,后转为
“员林”。
鹿港旧名“鹿仔港”,地名来源除前述之外,一说荷兰时代平埔族以鹿为税目之一,当时
嘉南草原野鹿成群,鹿皮、鹿角成为该港的出口大宗之一,所以称为“鹿港”。
鹿港有叫“打铁厝”的地方(在今鹿东医院一带),顾名思义,因该地曾有打铁的人家而
得名。
埔心有地方叫“瓦窑厝”,是以前有烧瓦窑的人家所在。
二林有“犁头厝”,是制造并贩卖锄头、厘头的地方。
竹塘有“鹿寮”地名,是猎鹿人休息的草寮,或说是养鹿的草寮。
芬园曾叫“菸园”,清法战争时因基隆港口遭封锁,鸦片停止进口,台湾本土开始自种鸦
片,这里为种植鸦片菸的园地,故称为“菸园”。因台语“菸”与“芬”同音,所以后来
转变为“芬园”。
从地名看到族群关系
地名反应移民群落的关系,例如:
“和美”:来自福建漳州与泉州移民,为争水土爆发大规模械斗,之后两派以邵安桥为界
线,桥东为漳州人,桥西为泉州人,祈求“和”平“美”满,原本称为“和美线”,日据
时简化为“和美”。
http://image.peoplenews.tw/collection/1462542142.jpg
“和美”祈求“和”平“美”满
“永靖”:开垦初期闽粤械斗区,本地多为广东客家,清代彰化知县将其命名为“永靖”
,希望可以消灭械斗“永”远平“靖”。
此外,凡是带有“番”字的地名,除了可以知道有南岛民族聚落外,同时也可以想见附近
出现汉语族移民,盖因“番”字的用语是优越感的汉语族人用来称呼附近的南岛民族的,
所以“番婆庄”、“顶翻婆”、“番社街”…这些地名也显示着过去该地已有原汉比邻而
居的情形。
从地名看外来政权的更迭
从地名的沿革、变易,也可以看到历代外来政权的更迭替换。
以彰化地区来看,荷兰时代就记录了许多平埔族聚落的地名,已如前述。
到了清领时代,这些地名都有了新的称号,如“阿束社”、“半线社”、“大突社”“眉
里社”…已如前述。而且为了“彰显皇化”,而将“半线”改名“彰化”;“宝斗”改名
为“北斗”;旧称“关帝庙街”,为了平息械斗,改称“永靖”;原本以地势坐镇八卦的
“八卦山”,清政府在镇压“大甲西社”等中部平埔族抗官民变之后,曾一度改称“定军
山”。
日本人来后,也大易地名,特别是再1920年利用地方行政改制,同时大改地名。除了简化
、雅化之外,也以谐音改名。
原来的“茄冬脚”,改为“花坛”,因为“花坛”两汉字的日语读音(かだん,Ka-Dan)
和“茄冬”的闽南语读音近似。
“田中央”简化为具有日本名性质的“田中”;“臭水”雅化为“秀水”;“燕雾大庄”
改称“大村”;“二八水”简化为“二水”;“大城厝庄”改为“大城”;“内芦竹塘”
改为“竹塘”…。
国民党时代,原称“番仔挖”、“番仔湾”的地方,以当地层出举人洪算谅的宅号“芳苑
”而命名。1959年,在原属线西的“下林仔”,分出“新”的独立的“港”乡,本来叫“
新港乡”,但嘉义县已有了同名的“新港乡”,因此在改名为“伸港乡”。因为“新”与
“伸”的闽南语读音相同。(左图: 伸港乡”与“新港乡”的闽南语读音相同)
地名有讲不完的故事,读者可以自寻玩味。
http://image.peoplenews.tw/collection/1462542076.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