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J大出来] 武将或军师之间的对决--荀彧篇

楼主: colamonster (可乐怪)   2015-06-21 19:43:58
※ 引述《stars76490 (荀彧)》之铭言:
: ※ 引述《josephhou (Joseph)》之铭言:
: 在<三国志>里描述的是:"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 应该大部分的人眼睛都会被这段后头的"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给吸引吧,
: 然后就因为此处而因果联系了是曹操逼死了荀彧。但是前面的环境呢?曹操
: 那时候可是在打仗,战争期间遣一快马暗示荀彧自杀?就算是曹操在出发前
: 暗示的好了,以荀彧的性格会拖拉到两军对战时再死?
: 再来,曹操会因为荀彧反对就无法称魏公吗?恐怕荀彧没有这么大的能耐吧
: 。要杀,像当初杀孔融那般干净俐落一了百了就好了。但曹操不是忘恩负义
: 的人,如果他不重视荀彧,大可不要管荀彧的反对直接称公。一来没有杀人
: 的时间,二来没有杀人的意愿,三来没有杀人的必要,那荀彧被曹操逼死一
: 事从何谈谈起?
这些话不足以反驳曹操逼死荀彧一事。
首先,时间问题,其实杀死荀彧需要花什么时间?
念头一动,命令一下即可,误不了什么事。
而且这件事又并非把荀彧交付司法机构问罪,那样才需要花时间审判,
曹操的作法不管有没有对荀彧的杀意,是并不费时费工的。
再来,荀彧的影响力下面推文已经有人说过了。而且荀彧是汝颍士族领袖,
荀家叔姪兄弟通通位居高位,光他带领荀家出来反对,
那个舆论力量就已经不下当年孔融。
最后有没有杀人的必要,我认为光以一空餐盒就判断曹操有杀意,
其实有点薄弱,毕竟也没明言这是什么含意。
但是受到长年追随的心腹公开在此等大事上唱反调,曹操的痛心是可以想像的,
而包括本文的“以忧薨”,以及后来流传关于荀彧之死的各种传说,
可见得荀彧之死在当时是并不寻常,甚至很可能并不是自然死亡的一件事。
所以曹操有可能不是真心想杀死荀彧,但是他这个动作却有可能造成荀彧的死亡。
: 关于荀彧是否为汉臣一事,我持的是"荀非汉臣"的意见。
: 荀彧做了哪些事,表现出他对一个无可救药的东汉王朝的愚忠?他甚至对曹操
: 说过"与公争天下,惟袁绍尔"这样的话,他一生献策奉计都是为了曹魏打天下
: 蜚松之曾引用:"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说得很好!"至于
: 为何反对曹操称公,荀彧的说法是"本兴义兵以匡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
: 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 文若说的这段我是这样理解的,引用苏轼的话:"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
: 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
: 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
: 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
: 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
: 荀彧的目标非匡扶汉室,而是救天下,这两相较起来格调高上许多。
我认为这两者本来就未必是不同的两件事,
用魏臣汉臣去区分荀彧也未免显得迂腐。
这件事上我觉得王夫之讲得很好:
荀彧拒董昭九锡之议,为曹操所恨,饮药而卒,司马温公许之以忠,过矣。乃论者讥其为
操谋篡,而以正论自诡,又岂持平之论哉?彧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也,尤习之已熟
而深悉之;违其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姑托于正论以自解,冒虚名,蹈实祸,智者
不为,愚者亦不为也,而彧何若是?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茍非
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
睫,而不能自已。于此亦可以征人性之善,虽牿亡而不丧,如之何深求而重抑之!(《读
通鉴论》)
荀彧当然可以期待曹操是“与定海内”之人又同样是“汉朝救世主”,
这也没有什么格调低或高的问题(这是一个把曹操所代表的新秩序神话得太高,
反过来痛加污名化东汉政权的问题。最常见到在为曹操是否忠汉辩护上。
事实上曹操也未必真的创造了什么“新”秩序,很多──包括那个求贤令──都只是便宜
行事而已。)反过来看看另一面,难道诸葛亮就“低格调”么?这不是做不到的事。
所以说荀彧忠于曹操,没错,说他终于汉室,也没错,
而正是这样的思考矛盾造就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
硬要用汉臣或魏臣定义他,反而就硬是把他切成一半,你就只看的到这一半的荀彧,
看不到另一半的荀彧。
而荀彧之所以迷人、为后人所低回不已的地方就消失了。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