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教会与性侵丑闻》

楼主: monarchist (ドン・キホーテちゃん)   2019-04-18 20:05:06
https://tinyurl.com/y2bhkwcj
《乐山乐水》译自 Catholic News Agency (CAN) 的英文翻译:
https://www.catholicnewsagency.com/news/full-text-of-benedict-xvi-the-churchand-the-scandal-of-sexual-abuse-59639
参考了梵蒂冈新闻在 4 月 11 日的一篇新闻稿,以及号角报的一篇报导:
https://www.vaticannews.va/zht/vatican-city/news/2019-04/pope-emeritusbenedict-xvi-abuse-minor-church.html
https://www.oclarim.com.mo/zh/2019/04/11/article-of-benedict-xvi-on-sexualabuse/
由 2 月 21 日至 24 日,在教宗方济各的邀请下,全球主教会议的主席们聚首于
梵蒂冈,商讨现在信仰及教会的危机;就是骇人听闻的神职侵犯未成年事件被
揭露后,全世界所经历到的危机。
这些报导中事情的广泛程度及严重性深深地困扰著司铎们以及平信徒,也引起
了不少对教会核心信仰的疑问。我们的确有需要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恢复教
会作为万民之光的信誉,让人再次相信教会是有助于打击毁灭性势力的一股力
量。
在这危机公开爆发时,以及在其后续的时间,我自己曾经背负著作为教会牧者
的责任,因此,我必须反问自己——虽然现在作为荣休教宗,我不再肩负任何
直接责任——我能够为一个新的开始付出什么?
因此,在宣布主教会议主席们的会面后,我写下了一些笔记,我希望能藉这些
笔记,在这困难的时间贡献一两点的提醒。
在联络了国务卿帕罗林枢机以及教宗方济各后,这看来也很适宜将这文章刊登
在《圣职人员期刊》( Kleusblatt) 上1。
我的这文章分为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我试图简介这个议题的宏观社会背景,因为缺之这背景我们是不
能理解这个议题的。我尝试展示在 1960 年代发生了一件骇人的的事情,而这事
情的程度是历史中前所未见的。可以说,由 1960 年至 1980 年的这 20 年间,固
有及规范标准的“性”(sexuality)的观念完全崩溃了。而一个新的常态兴起,这
就是在持续纷乱中的主角。
在第二部分,我试图指出这情况如何影响司铎的培育及司铎的生活。
最后在第三部分,我希望能够就教会方面如何恰当地回应,提出一些观点。
I.
(1) 事情开始于国家给予并支持的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性”本质的教育。在德
国,当时的教育部长 Käte Strobel 制作了一套电影,以教育作为理由,当中包
含了所有从前视为不能公开展示的内容,包括性交。起初这只是被视为年青人
的性教育工具,后来这便被广泛视为一种可行的做法。
奥地利政府推行了“性箱子”(Sexkoffer),这也达到了相似的效果2。接着,性
意识及色情电影成为寻常事物,甚至在纪录片电影院 [newsreel theaters,
Bahnhofskinos] 中上映。我依然记得有一天我在雷根斯堡巿 (Regensburg)走过,
看到一大群人在一间很大的戏院前排队。在此之前我们只在战时看过这样的情
形,就是当人们预期有一些特别的电影上映时就会这样。我还记得当我在 1970
年圣周五来到这城巿时,看到广告牌上都贴了大型的海报,上面印着两个一丝
不挂的人在亲密的拥抱着。
在 1968 年革命中所争取的自由当中,其中就是完全的性自由,即是性不需要跟
随任何规则。
这心理中的崩溃也和暴力倾向有关。这也解释了飞机上不再容许有性的电影,
因为暴力会在这细少的乘客团体中发生。而当时的衣着也同样地引起暴力行
为,学校校长们开始尝试引入校服,试图建立学习气氛。
1 CNA 译文注:Kleusblatt 是在德国 巴伐利亚 的教区的月刊,目标读者为神职人员
2 CNA 译文注:这“性箱子”是一个具争议性的性教育教材,在 1980 年代末于奥地利学
校中使用
1968 年革命的重点之一,就是恋童癖得到“认可”甚至获得正面评价。
对很多教会中的年轻人而言,其实也包括其他人,这于很多方面也是很困难的
时间。我经常也疑惑年轻人在这些处境中,还受着一切的延伸影响,如何理解
并接受司铎生活。事情发展下来的后果,就是这年代后的那一辈司铎圣召衰
竭,丧失圣职身分的案件数量庞大。
(2) 同一时间,独立于以上的发展,天主教伦理神学式微,这使到教会无力抵抗
社会中的这些转变。我会尝试勾画出这发展的路线。
一直到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前,天主教伦理神学主要都是建基于自然律,
而圣经只是用作解释背景及认可。梵二尝试建立一个对天主启示的新的理解方
法,自然律的方向基本上被摒弃,伦理神学被要求单纯按圣经而成。
我依然记得法兰克福的耶稣会如何训练了一个极有天份的年轻神父 Bruno
Schüller,希望他建立出一套单纯以圣经为根据的伦理观。以圣经为基础的伦理
观为目标,Schüller 神父的优秀论文踏出了第一步。Schüller 神父后来被送到美
国继续深造,回来后发现单靠圣经作为根据的伦理观是不能有系统性地表达出
来。后来,他试图建立一个较为实用主义的伦理神学,然而他却不能为道德危
机提供一个答案。
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就是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单纯只按其目的而判断。
虽然这思想没有认同“为求目的,不择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这笼
统的说法,但这种思考模式却成了最终的决定。结果就是,没有事情能被视为
绝对的善,也没有事情能被视为绝对的恶。(可能) 只有相对的价值判断。不再
有 (绝对的)善,只会在比较中有“较好”,而这会视乎时机及情况而有所不
同。
天主教伦理在理据及陈述方面的危机在 1980 年代末及 1990 年代达到夸张的程
度。在 1989 年 1 月 5 日,由 15 位天主教神学教授所签署的《科隆宣言》公布
了。它讨论了有关主教训导权和神学研究的关系中的不少危机要点。这文本所
引起的回响,起初和平常的抗议差不多,但后来很快速地变为一个对教会训导
权的强烈反对,继而号召了全球各地的力量,抗议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一份预
期会出现的教理文件。(参考:D. Mieth, Kölner Erklärung, LThK, VI3, p. 1963
)
若望保禄二世非常明白道德神学的情况,并且一直密切关注。他开展撰写一份
通谕,这通谕将会使事情重上正轨。这通谕颁布于 1993 年 8 月 6 日,名为《真
理的光煇》(Veritatis splendor),它引起了伦理神学家的强烈反应。在此通谕之
前,《天主教教理》已经以一个有系统的方式,有力地陈述了教会所宣告的道
德伦理。
3 CNA 译注:LTHK 的全名为 Lexikon für Theologie und Kirche,德语的意思为《神
学及教会词汇》,编辑者包括拉纳 (Karl Rahner)以及 华尔特.卡斯帕枢机 (Walter
Cardinal Kasper)
我永远都忘不了当时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伦理神学家 Franz Böckle,他在退休后
已回到他的家响瑞士。就《真理的光辉》可能作出的决定,他当时宣告如果这
通谕表示有些行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必然被视为恶的话,他就会以
他所有可行方法去挑战这通谕。
然而,仁慈的天主让他不需要将这决心化为行动。 Böckle 在 1991 年 7 月 8 日
去世。而这通谕是在 1993 年 8 月 6 日公布。事实上,这通谕确实表示有些行为
是永远不能是善的。
教宗完全明白这一个决定在那一个时刻是何其重要。在他通谕的这一个部分,
他曾再次咨询没有参与编辑这通谕的最重要的专家。他知道他必须毫无疑问地
表达出,在计算各样善的道德判断中,必须保护最终的那一条界线。有一些善
是永不能被妥协换走的。
价值绝不能为更大的观念而被抛弃,这些价值更超越现世的生命。例如殉道
(martyrdom4)。天主是超越现世的生存。由拒绝天主而得来的生命,是一个终
极上以谎话作为基础的生命,其实是一个“假生命”(non-life)。
殉道 (Martyrdom) 是由基督徒出现开始就有的一种基本类别。事实上,在
Böckle 推广的理论中,殉道是没有道德必要的;而同时很多基督信仰的本质也
岌岌可危。
同时,在道德神学中有另一个问题也越加迫切,即以下假说:只有在信德相关
事情上,而该事情能获得普遍接受时,教会的训导权才有最终的不能错特恩
(infallibility)。按这看法,教会训导权在伦理问题上并不享有不能错特恩。在这
假说中,可能有一些值得详细探讨的地方。但是,道德底线与信仰的基本原则
是密不可分的;这道德标准是必须坚守的,这样信仰才能有实质的生命,否则
信仰只会沦为一套理论。
这样,我们就看得出教会的道德权威从基础上受到质疑。那些否定教会在道德
范围上有最终训导权的人,就是在强迫她在真理和谎话的界线受到挑战时保持
缄默。
4 中译注:英文 martyr 意即殉道者,源自拉丁文 martyr,这是拉丁化的古希腊语,
本义为“见证”
独立于这问题之外,在伦理神学的诸多领域中盛行着一个假说,就是教会没有
也不能拥有自身道德训导的论点。这说法的论据是因为所有道德说法都在不同
的宗教有着相似的讨论,所以基督信仰从不能独揽道德。但这种质疑圣经道德
观独特性的议题,其实不能因为每一句圣经说话都能在其他宗教找到相类似的
说话而得以确立。反之,这议题的答案在于其实圣经道德观的整体是崭新的,
而且和它本身每一个个别部分均有所分别。
圣经的道德信理有其独特性,最终是基于它挂勾于天主的肖像、也是基于我们
对唯一天主的信仰,这天主以人而活着的耶稣基督身上显现了自己。十诫就是
圣经中对天主的信仰,在人身上实践出来。天主的肖像和道德观是同一事情,
最终推动基督徒对世界及人类生命的态度。再者,基督信仰由一起初就被形容
为 hodós5。
信德是一个旅程及一个生活方式。在教会早期,慕道期的设立就是为了抗衡一
个文化愈加道德败坏的栖息处。在这里,基督信仰的生活方式中的各项独特而
新颖的方面都要实践出来,同时也防止被普通的生活方式所影响。我认为就算
在今天,一些类似慕道期团体的设立是有必要的,好使基督信仰的生活能以自
己的方式展现出来。
II. 教会起初的反应
(1) 一如我刚刚尝试阐述的,在 1960 年代出现前所未见的激进主义中,基督信
仰的道德观念也在长时间酝酿及持续进行的过程中瓦解。教会在道德训导方面
的权威在瓦解,自然地影响教会各方面的范围。单为回应方济各所邀请各国主
教团主席所聚集而进行的会议而言,我们现在集中讨论司铎生活以及修院生活
的议题。有关在修院中培育司铎职育的问题而言,的确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
崩溃。
在某些修院内形成了同性恋小圈子,他们或多或少行事开放,这大大影响着修
院内的气氛。在德国部的一所修院,接受司铎培育的人和接受牧民工作培育的
平信徒 [Pastoralreferent] 住在一起。在用餐时,修生们和那些牧民工作者一起
吃,而那些结了婚的平信徒有时会带着他们的妻子和孩子,有时也带着他们的
女朋友。这种气氛并不能协助司铎圣召的培育。圣座知道这些问题,却没有接
获相关的细节。于是首先,圣座便安排了在美国的修院进行“宗座访问”
(Apostolic Visitation)。
5 CNA 译注:希腊文“道路”的意思。在新约中常常用作形容在过程中前进。
在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后,挑选及委任主教的条件改变了,因此主教们与
他们辖下修院的关系也和以往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现在挑选主教的条件之一
是他们的“会议精神”(conciliarity),当然这个词语可出现很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在教会内的很多地方,会议的精神被解读为要对针对既有的传统持有
批评或负面的态度。这些传统必须以新的关系取而代之,也就是向世界彻底敞
开的关系。一个曾经担任修院院长的主教更曾安排修生观看色情影片,声称这
样可以使他们对这些有违信仰的行为发展出抵抗力云云。
这不单局限于在美国,有好些个别主教,他们全盘否定天主教传统,并寻求在
他们的教区培养出一种焕然一新、现代的‘大公性’。以下情况发生在不少修
院,也值得一提:学生们如果被发现阅读我的著作,就会被认定为不适合做神
父。我的著作要被收起来,就像一些低劣作品一样,成为大家枱底下的读物。
“宗座访问”也没有观察到什么新的事物,明显地不同的势力联合起来要隐瞒
真相。圣座便下令作第二次的“宗座访问”,这就带出了相对较多的新发现,
但整体而言也不能达到具体的结论。即使如此,由 1970 年代开始,修院的情况
大致也有改善。然而,司铎圣召因整体情况改善而有所增强亦只属零星的个别
例子。
(2) 就我的记忆来说,恋童癖的问题要到 1980 年代后期才变得棘手。当时这美
国已成为一个公共议题,而身处罗马的主教便要求协助,因为按新的(1983)圣
教法典似乎不足而提供足够的指引。
教廷及教廷的法学家起初面对这些议题时遇到困难;他们当时认为暂停司铎职
务已足以炼净及厘清事情。美国的主教对此不能接受,因为这些司铎就仍然保
留着在主教旗下服务的名义,因此亦有机会被视为和主教有直接的关联。后来
渐地,新法典中那个刻意写得不太严谨的刑事法规才得到更新及深化。
然而,当时还有对于理解刑事法律一个根本的错误观念。就是所谓的“保障主
义”(guarantorism) 6当时仍被视为“会议精神”。意思就是,被告的权益要被格
外保障,甚至到达了一个地步要避免任何判罪。被控告的神学家往往都没有足
够的辩护机会,因此引伸的保护主义却发展到一个地步,就是几乎造成无法判
罪。
6 CNA 译注:这是一种以程序主导的保护主义
容许我先带出一点。有关于恋童侵犯个案的规模,我们要记起耶稣的一句话:
“谁若使这些信者中的一个小子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套在他的脖
子上,投在海里,为他更好。”(马尔谷福音 9:42)
在耶稣的语言中,“小子”一词意指普通的信友,他们会被自以为聪明的高傲
知识份子混淆信仰。因此,为了保护信仰的累积,耶稣在这里以一个强硬的威
胁警告那些会伤害信仰的人。
这句圣经的现代用法本身没有错误,但这也不能遮蔽著最原始的意义。在这原
始的意义很清晰,相反于“保障主义”,重要而需要保障的不单是被控告者的
权益。一些重要的善 / 益处,例如信仰,也是同样重要。
一个平衡的法典必须对应于耶稣在背后的整个讯息:不单必须为被告作出保
证,这本身是一个法理上的善。法典也必须要保障信仰,因为信仰本身也是重
要的法律资产。同时必须保护信仰。因此,一个妥当、稳健的《教会法典》需
要包含一个双向的保证:法律层面上保护被告,亦要保护面临危机一方的善的
一面(即信仰)。如果有人试图表达出这套清晰的概念,大抵会没人接受,因
为大家会质疑对信仰的保障是否一个法理中的善。大众对法律的概念,往往都
看不到信仰是一个需要法律保障的善。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而教会的牧
者需要认真考虑这一点。
有关在这危机的公开爆发时期的司铎培育,我想再添加些许资料,特别是在法
典在这方面的发展。
原则上,圣职部 (Congregation of the Clergy) 专责处理司铎所犯的罪行。但由于
当时“保障主义”盛行,我同意若望保禄二世,就是将处理未成年侵犯案件的
职权交给了信理部 (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并将案件列为
Delicta maiora contra fidem7。
这个安排容许在法律上处以最高刑罚,就是革除圣职身分。在其他的法律安排
并不能处予这刑罚。这不是单纯为了给予最高刑罚而这样做,而是基于教会信
德的重要性。事实上,我们必须看到教士们的这般失职最终是会破坏信仰的。
唯有不按信仰行事的人才会犯下这些过犯。
然而,这惩罚的严重性也自然要求过犯的明确证据——保障主义的这一方面亦
是存在的。
7 中译按:违反信的重大过犯
换而言之,为了合法给予这最高刑罚,一个真正的刑事程序是需要的。但个别
教区及圣座也被这种要求弄得不知所措。我们于是制定了一套最简略的刑事程
序,而在教区及教省行政未能进行审讯时,圣座则有可能将这案件接收。在每
个个案中,审讯会由信理部检阅,而保障被造的权益。最后,信理部的一个小
组 Feria IV 当中,我们设立了一套上诉机制以进行上诉。
由于这一切其实都超越了信理部的容纳能力,而延误办案时机的情况经常发
生,而基于这些案件的本质理当加以避免延误,教宗方济各采取了进一步的改
革。
III.
(1) 有什么必要的事情要做?可能我们应该创立另一个教会去解决事情?这个实
验已经试过,也已经失败了。只有真正遵守及爱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才能为我
们指出道路。所以,让我们首先从内在重新去明白上主一直以来在我们身上渴
望什么。
首先,我会有以下建议:如果我们真的想非常概括地总结由圣经中所建立的信
仰的内容,我们可以说上主开展了一个跟我们的爱的论述,祂想将整个受造界
都蕴含在这论述内。邪恶正在威胁我们和整个世界,而一股对抗邪恶的抗衡力
量最终只能在我们进入这爱的时候出现。这是真实对抗邪恶的抗衡力量。邪恶
的力量来自我们抗拒接受天主。那些将自己托于天主的爱的人就被救赎。我们
无法爱天主的后果就是不被救赎。因此,学习去爱天主就是人类获救赎之路。
现在,让我们尝试进一步开启天主启示的重要内容。接着,我们可以说信德给
我们的第一件最基础的礼物就是,我们能够肯定天主存在。
一个没有天主的世界只会是个没有意义的世界。一切事物来自哪里?无论怎
样,它都没有一个灵性目的。世界就只是碰巧在这里,没有任何目标,也没有
意思。接着也没有分辨善恶标准。弱肉强食。唯一的原则就是力量。真理再也
不重要,因为它不存在。唯独当事物有灵性原因,它们才是刻意被创造——唯
独有一个善的,而且渴望善的造物者天主——这样人的生命才能有意义。
“有一个创造者天主,而祂是万物的标准”是人第一个的,也是最为重要、最
原始的需要。
但一个完全不表达自己的天主是不能被人认识的,这样的天主只能永远是一个
假设,也不能决定我们生命的形态 (Gestalt)。因为天主要真正作为刻意创世的
天主,我们必需让祂以某些形式表现自己。祂的确以很多方式这样做了,但尤
其决定性的方法就是当时祂召叫亚巴朗,为寻找天主的人提供了一个超越众人
所预期的方向:就是天主自己成了受造物,作为“人”跟我们“人”说话。
这样,“天主就是” ("God is") 这句说话终极地转化成为一个真正喜乐的讯
息,正正因为祂不单明白“爱”,因为祂创造了——而且本身就是——爱。就
是再次次令人暸解到这就是天主委托给我们第一样且最为重要的工作。
一个没有天主的社会—一个不认识天主并且视祂不存在的社会——是一个失去
自己标准的社会。在我们的日子,“上帝已死”成了流行语。我们被告知,当
天主在社会中死了,这个社会就能自由。现实中,天主在社会中死去却表示自
由也终止了,因为死了的其实是[为社会]提供一个方向的目的。因为教导我们
分辨善恶、为我们指示正确方向的指南针消失了。西方社会中,天主从公共领
域被挪去,西方社会也不要天主的任何事物。这就解释了为何西方社会愈加丢
失以人为本的准则。在这点,我们突然就很容易明白邪恶及摧毁人的事物会成
为理所当然。
恋童癖就是这样。它被理论化,不久前还才被视为完全正确的事,现在已不断
广为流传。而我们现在才惊讶地意识到在我们小孩子及年轻人身上发生的事在
威胁,快要摧残他们。事实是,这在教会中及司铎间流传的事实应该尤其使我
们感到不安。
为何恋童癖达到这严重的比例?最终极的理由就是天主不在了。我们基督徒及
司铎们都宁可不再谈及天主,因为这些话都似乎不太实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我们德国仍然明确地在我们的宪法提到有责任以天主作为指导性原则。
半个世纪之后已经不可能在《欧洲议会宪法》中包括以天主作为指导性原则的
责任。天主被视为小数人的关注,不可能再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指引原则。这
决定反映着西方的情况,就是天主成为小数人的私人事务。
在这个道德崩溃的时期,一个艰巨的工作就是需要我们重新再一次开始藉天
主、为天主而生活 (live by God and unto Him)。最重要的是,我们必定要重新学
习承认天主是我们生命的基石,而非将祂当作废话而置在一旁。我永远都忘不
了伟大神学家 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 (Hans Urs von Balthasar, 1905-88) 的有
一次在信中写给我的警告:“不要将圣父圣子圣神的三位一体天主视作理所当
然,但要将祂展示出来!”
真的,在神学中,天主经常都是被视作理所当然,但实质上人们却不理会祂。
天主这个主题看来太不真实,和我们关注的事项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当大家
不视天主为理所当然,但实际展示祂时,所有事情都不一样。不是将祂放在背
景中,而是在我们的思、言、行为中明认祂。
(2) 天主为了我们成了人。作为祂的受造物,人是如此地贴近祂的心,祂甚至将
自己和人联系起来,以一个很实际的方式进入了人类历史。祂和我们说话,祂
和我们生活,祂和我们受苦,祂为我们接受了死亡。在神学中,我们以学术说
话及思想详细讨论了这些事情。但这样,我们也有危险变成了信仰的专家,而
非被信仰更新及指导。
我们先以一个核心问题去想,就是举行弥撒圣祭。我们看待圣体的方法实在令
人忧虑。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正确地专注于将这圣事——基督圣体圣血的临
在、祂的位格祂的受难死亡复活的临在——回到基督徒生命的中心以及教会的
存在。某程度上,这也真的实现了,我们应该为此感谢天主。
然而有一些别的态度也很普遍。常见的不是对基督死而复活的崇敬,而是一种
破坏奥迹的伟大的看待方式。弥撒出席率日渐低落,反映着我们现今基督徒对
如何欣赏基督亲临的重大礼物是如何地无知。感恩祭被贬为一个单纯的仪式性
举动,只是当我们有些家庭聚会要邀请所有人出现,例如婚礼和葬礼,我们理
所当然地要礼貌地邀请祂出席。
人们经常理所常然地领受圣体也反映了很多人视领圣体是一个仪式性举动。所
以,当想到什么行为是最重要且首要,明显地我们不是需要我们自己设计的另
一个教会。反之,首要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更新我们对圣体圣事的信仰:
在这圣事中,耶稣基督实实在在被交付给了我们。
在与恋童癖受害者的对话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这是最先且最重要的条件。一个
年轻女士,她曾是个辅祭,她告诉我,她的辅祭会神师每一次侵犯她时都说:
“这就是我的身体,将为你而牺牲。”
很明显,这位女士每次听到成圣圣体的说话时,都会再次经历她被侵犯的痛
楚。是的,我们必须急切请求上主的宽恕,我们要向祂起誓,及请求祂重新教
导我们所有人去理解祂的受苦、祂的祭献的伟大。另外,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
去保护圣体的恩宠不被侵害。
(3) 最后,还有教会的奥秘。差不多 100 年前,郭蒂尼 (Romano Guardini) 将充
满了他以及其他不少人的喜乐表达出来,很多人还记得他的话:“一件极为重
要的事情开始了;教会在灵魂中醒来了。”
他的意思是,教会不再被视为一个进入我们生命的外在系统,是一个权力,反
而她开始被视作真正存在于各人心中——不是单纯外在的,而是从内在的推动
我们。半个世纪之后,我反思这个过程,也观察著所发生的事项,我却认为要
相反这说话:“教会在灵魂中要死了。”
今天大部分的人把教会当成纯粹的政治工具。人们谈论她时也只是将她以政治
分类,甚至连主教也是这样做,他们在考虑教会的将来时也只是单单作政治考
量。这些众多司铎施加侵犯案的危机促使我们以为,教会竟是如此糟糕,务必
果断地亲手重新打造。然而,我们自行塑造的教会不会带来任何希望。
耶稣自己将教会比作一个渔网,内里有好的和坏的鱼,最终天主会自己将鱼分
好。[玛窦福音 13:47-50] 也有一个比喻将教会比作一块田地,天主亲自撒了好
种子,但“仇人”也秘密地撒了莠子的种子。[玛窦福音 13:24-30; 36-43] 事实
上,莠子在天主的田地,即教会,是非常显眼的,而坏鱼也在网里展示力量。
无论如何,田地仍是天主的田地,渔网仍是天主的渔网。在任何时期,不单都
有莠子和坏鱼,但同时都会有天主的麦子及好鱼。强调两者的出现不是虚假的
护教学,却是在为真理服务。
在这背景下,有需要看看圣若望的默示禄。魔鬼被认作是控告者,日夜在天主
面前控告我们弟兄。(默示录 12:10) 圣若望默示录也由约伯传的一个中心论述
中取了一个思想 (约伯传 1, 2, 10; 42:7-16)。在约伯传中,魔鬼试图在天主面前
诋毁约伯的义德,说这只是外在的。这正正就是默示录要说的:魔鬼希望证明
根本就没有义人;所有义人都只是在外表假扮的。如果能够够近距离地看一个
人,他公义的外表就自然会剥落。
约伯传的敍述由天主和魔鬼的一次争执开始,天主说约伯是一个真正正义的
人。约伯便成了一个例子去证明谁是正确。魔鬼说:打击他所有的一切,你就
不会再看到他还剩下什么虔敬。天主允许魔鬼的意图,而约伯的反应也是很正
面。现在魔鬼再进一步说:“那只不过是以皮换皮罢了! 人都肯舍弃所有,去
保全自己的性命。但是,你若伸手打击他的骨和肉,他必定当面诅咒你。”(约
伯传 2:4f)
天主给了魔鬼第二次机会。魔鬼可以害他的身体,谁独不可以取他的性命。基
督徒很清楚,约伯作为人类的代表站在天主面前,其实是指耶稣基督。人性的
戏码在圣若望默示录中完全给我们展露出来。
造物者天主受到魔鬼的挑衅,他一直对着人类以及整个受造物说尽坏话。不但
对着天主,魔鬼也对所有人说:看这个天主做了什么。一个应该是善的创造,
但在现实却满是悲伤及污秽。贬低受造物其实是为了贬低天主。它想证明天主
自己并不是美善的,要将我们带离天主。
默示录所讲论的实在很合时宜。今天,对天主的控告,最明显就是将祂的教会
说成完全是恶劣的,并以此要人远离她。由我们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教会,这
本身就是魔鬼的建议;透过这建议,魔鬼以一个令我们容易相信的虚假的逻
辑,领我们离开生活的天主。不,即使到了今天,教会也不是单单由坏鱼及莠
子所组成。天主的教会今天仍然存在,即使在今天,教会仍是天主用以拯救我
们的工具。
以完整的真理去对抗魔鬼的谎话及半真话是十分重要的:是的,在教会内有罪
恶及邪恶。但即使到了今天,神圣的教会仍在,她不会被毁灭。今天有很多人
谦逊地相信、受苦、及爱,真正的、爱的天主藉这些人将自己显露给我们。今
天,天主在世上仍有祂的见证人 (martyres)8。我们只需要留心就能看到和听到
他们。
Martyr ——见证——这个字本身来自程序法。在与魔鬼对抗的审判中,耶稣基
督就是天主第一个且实在的见证人,第一个殉道者,之后就跟着无数的其他见
证人。
今天的教会比以往更加是一个“殉道者的教会”,因此也是生活天主的见证。
如果我们四处观看,以一颗留心的心细听,我们可以在四周找到见证人,尤其
在普通人当中,但也能在教会高层中找到,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及受苦去为了天
主站出来。我们心中的惰性使我们不想去认出他们。我们福传的一个重要的大
工程就是,要尽我们所能,去建站信德的居所,并且去找到和明认他们。
我住在一所小屋,住在一个小团体中。这小团体的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不断地
发现着生活天主的见证人,他们喜乐地为我指出来。看到和寻找生活的教会是
一个美妙的工作,这样加强我们,使我们在我们的信德中不断喜乐。
在我反省的最后,我希望感谢教宗方济各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不断地为我们
展示了天主的光,这光即使在今天也没有消失。教宗,感谢你。
——本笃十六世
8 中译注:与殉道者是同一个字
====
请注意这是热心教友自行翻译的,不是官方翻译,仅供大家参考。
作者: Ivangelion (对祢殿宇的热诚把我耗尽)   2019-05-09 17:28:00
推荐这篇文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