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转职心得

楼主: BT0529 (你应该很气我... )   2020-09-03 00:18:40
从毕业第一份工作开始,不曾因为转职而烦恼,
还没毕业就开始第一份工作至今13年,都是自己理想中的机会。
目前这份工作也曾经是梦寐以求的工作,在领域中首屈一指的外商公司
在台北市中心地段,工作时间自由、薪水不错,同事也都能力很好,
一直以为就会这样一直到钱赚够了直接退休。
一转眼经过了八年。
四年多前结束外派任务,
刚好经历了生子、回到台湾,生活步调重整
产后的心力交瘁,
被资深同事打压,客户/团队要重新建立,让我人生走到谷底,
想过离开,但先前几年没想过要转职,毫无头绪,
又外派一段时间,和台湾市场脱轨,
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台湾没有舞台,
求职的条件或许可以妥协,但一脸Loser、想逃避现况的脸,
相信猎头、雇主也一眼看透。
几次拿到offer, 不是薪水直接砍半,就是没勇气离开、接受挑战,又被慰留下来。
我是一个需要安全感的人,尤其当孩子小、有不少的房贷,
转职绝对不像年轻时,可以把工作辞掉,和老板说要休息一下,出国几个月再回来慢慢找工作。
在雇主眼中,要任用一个中生代,也不是看看有没有潜力就行,能力、动机、人脉、经历缺一不可。
我没想到转职会花这么长的时间,整整花了三年。
身边的年轻同事一个个离职,一直要我赶快为自己打算,但他们不理解中年转职困难。
连算命老师也从"再过几个月就有机会了"讲到"有机会再来问我吧"。
我给自己制定转职计画。
第一步,为了摆脱失志的样态,
我每周固定安排一堂语言家教课,让自己的语感回来,透过和家教老师的对话,
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视野(我的老师是很特别的人,这是意外中的收获)。
同时也固定运动健身和维持健康的饮食,固定的阅读时间。
规律的生活和对自己的投资,也让我逐渐走出照顾新生儿的生活压力。
第二步,每个月会帮自己约一次和贵人的对话
可能是客户、离职同事、工作上的外部合作伙伴、同学、猎头等
目的是让自己活化人脉、同时也从这些互动中,宽广视野、交换经验,
可能得到新的学习工具、可能听到别人的求职经验、对自己的建议,也可以看看不同产业/公司的状况。
补足过去几年专注在本职工作中的学习瓶颈。
甚至刻意找一些后辈,因为也想知道市场上、可能和我竞争的新一代如何?
第三步,我请理财顾问做了财务规划
我需要知道我的薪水底线会在哪里,若是薪水减少,对生活会有何影响、因应之道为何。
也借此和另一半达成共识,取得支持。
第四步,探询可能的职涯路径
一开始非常茫然,花了很多时间在Linkedin上翻别人的资历
从相同产业的竞争对手、不同产业相同市场的合作伙伴、新创公司、客户端、甚至创业
我让自己透过工作上合作、朋友转介、甚或面谈去接触这些行业
探询自己的经验、能力或者风格是否能被认可。
于是愈来愈能清晰看到在不同战场上,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后续谈工作机会的时候,可以发挥的地方。
最后一步,心理预备与勇气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我在一个引导思考的课程中,突然想通了一件事
我转职的最大目的,是察觉现在工作技能与产业,渐渐不如过往,可预期未来会持续下坡
因为才35岁,我必须要帮自己准备第二专长、和新的战场,并且让自己跳脱舒适圈、勇敢去尝试,才不会愈来愈安逸到最后没有生存能力。
或许我可以再去读书,但中断工作的时间和薪水,机会成本更高
薪水妥协一些,就当投资,只要我能得到我未来更宽广的路,就值得。
既然要跳脱舒适圈,就不要想新工作一开始会不会很辛苦、年假变很少.........这年头能跳脱舒适圈比什么能力都有价值
如果真的做不来、失败了,有了这样的历练、尝试过的勇气,相信再回到现在的工作,也会更加分。
当这些都想通了,我也就有勇气接受挑战了。
有了勇气和决心,也能够在面谈时,清楚的谈自己的规划、转职的原因,以及更能够深入讨论下一个机会想获得的。
于是陆陆续续谈了几个机会,其中也包含同产业不同公司、相同职位的机会
当相同的机会持续出现、我想这就是我会被认可的战场。
最终,我没有得到我最想要去的那家公司offer,但我依旧接受了第二志愿的公司的职位。
因为我知道自己准备好了、也具备充足的勇气,只要我踏出去这一步,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这是我、一位36岁妈妈的转职之路
希望也能帮助到迷惘的中年朋友们。
作者: loverhangeng (绿希普)   2020-09-03 23:47:00
推步骤跟心态,楼上几位看不懂的应该是想要知道实质的内容,例如哪间公司转职到哪里、资历如何,但别人的生涯跟机会是不能复制的
作者: LuciusMalfoy (鲁休斯)   2020-09-04 08:21:00
作者: caroline4247   2020-09-05 08:46:00
推!感谢妳的分享!优文
作者: loverhangeng (绿希普)   2020-09-05 22:10:00
我这边指的复制是 作者跳脱原领域转职成功了 不代表有相似职涯轨迹的人也一定能达到 重要的还是她提出的心态吧?假设作者是从文组例如外文转职到科技业 作者写出来了 刚好有外文系的版友看到 也想参考 就一定适合?重要的是职涯探索的心态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