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思想总会把人生追求效益的极大化当作依归
但这种极大化的指标到底怎么设定,就往往忽略个人的需求面
于是个人化的创造性越来越低,
人生早在一出生当下,就被社会的当代价值绑架了
在东方价值系统之下的人生红绿灯
人生仿佛你只带着500块到菜市场张罗晚餐
于是怎么办出一桌500块所能换取的最大CP值晚餐菜色
就成了你在菜市场内做出选择的指导方针
于是乎你不会吃到新奇的食物,不见得会吃到想吃的食物
也不见得会吃到增加美食体验的食物,但你一定会吃到的是什么呢
就是所谓500块最大丰盛的一餐
人生的抉择在东方就宛如上面我举的例子
这中间问题出在哪?出在去个人化价值
就是你不会先满足你对饮食的期待,而是满足丰盛这两个字
丰盛的CP值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社会价值,不可逆势
人生的抉择,到头来多数时候我们抉择得是所谓社会认可的成功
不是自己的需求
你的问题在于你在评估风险,而不是评估自己的需求
自己的真实需求可能不是抉择的指导者
而是被间接满足的而已,多数时候我们总会想着:怎么做比较好
但这个比较好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却没有进行思考
25年赚7000万,但你是否需要7000万的人生金钱需求呢?
25年换到一个教授或副教授职务,但教授缺代表的是什么你有想过否?
是安逸圈?舒适圈?还是你对教育与知识的渴望
你对抉择效益的本质认识够深吗?
7000万与一个教职的本质是什么?每个人要去定义,差异化的定义
这些本质与你的本质是否贴近是否理解呢
金钱的欲望本质大,就该追求金钱的最大化
心灵与安定生活的本质大,就该设定可以满足该金钱需求最低限度的生涯
以下两个结论:
你是怎样的人所以努力去追求怎样的生活
还是你不知不觉过著某种生活后开始想像自己是那样的人
这两件事情差异很大呢
最后来说,读博士或接家业都有风险,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
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些成功
人生白忙一场的感觉,真得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