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NTU 看板]
作者: ssdot (银河) 看板: NTU
标题: [校园] “从台大说台湾建筑故事”导览纪实(上)
时间: Mon Apr 12 19:46:25 2010
http://tinyurl.com/y4uq6hr
时间:2010/4/7(三)上午
地点:台大洞洞馆,文学院
主讲:淡江大学建筑系 王俊雄老师
(“粗犷与诗意-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作者)
记录整理:卓浩右,冯子纯,孙世铎
帝国时期的校园规划
今天的导览分成两部份,第一部份先介绍建筑群,也就是洞洞馆这三幢建筑
物在整个台大校园空间里的特殊地位,会花点时间说台大的建校史以及椰林大道
的规划,第二部份就进入到建筑本身,主要介绍农业陈列馆和旧哲学系馆这两幢
。
台大是在一九二八年成立的,旧名叫做台北帝国大学,当时是日据时代的大
正年间,是日据时代最开放的时期,台湾岛内发生许多民族运动,包括林献堂等
人推动的议会请愿运动。日本政府为了回应这种殖民地自觉的风潮,决定在殖民
地设立大学,提高教育的水准,这是来自殖民地的要求。
在成立之初,学院要以什么方向为主?第一个是文学院,当时的文学院不像
今天科系分割得这么厉害,主要是培养老师,如同大学从十八世纪以来设置的最
主要目的,培养师资以教育下一代。所以台大一开始以设立文学院为主。
另一个主要学院是农学院,因为当时日本想发展所谓的热带农业,希望能够
南进到南洋,日本从来都把台湾当作南进到南洋的跳板。日本原来在总督府下设
立一个热带农业的机构,于是把一部份业务移到新设的农学院来,所以你会看到
今天椰林大道上,大部份都是和农学院有关的建筑,那就是当时最重要的机构。
包括现在在傅园里看到的很多树木,都是在台湾的植物研究史上很重要的,很多
是所谓的母树,就是说从非洲或南亚移进来的第一株树就先在那里驯化,再把它
分拓到其他的地方去。
所以这个校总区里,一开始最主要是文学院和农学院,后来又在济南路设立
法学院。整个设计是这样的想法。因此一九二八年,最早的台大校园规划里面有
几个重点,第一个是校门区这里,你可以看到路一进来转了几乎一百三十五度的
弯,是要在这个地方创造一个停顿点。当然也跟整个道路的设置有关系,不过从
我们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在前面这个地方创造一个停顿点,所以你进入以后
,要经过一个像是视觉校正的过程,才会抵达最重要的空间。
殖民想像的椰林大道
第二个重要的空间,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椰林大道,利用这些大王椰子树创造
一种森严的学院感觉。其实这样的作法在全世界的校园都满少见。我们一般所用
的都是乔木,不管落叶还是不落叶的,很少用椰子树营造校园的主要感觉。我想
这和日本人对台湾的想像有关,台湾作为日本南进的重要基地,所以日本人把他
们心中的热带象征,南洋特有的物种椰子树种在这里,而椰子树又是垂直感很高
的树种,可创造一种特别的殖民地大学感觉,一种统治性的威严。这的确是日本
人的独创,他们在这方面是很有创意的。不过接下来台湾很多学校抄袭这一招,
就很没有台湾的尊严,因为这是一种殖民者的想像,如果认为树是种在台大所以
就这样抄袭,其实是满糟糕的一件事。
当时也计画在椰林大道的最底端,来盖一座大建筑物,作为椰林大道的句点
。这里我再岔开一个话题,我认为最后台大在椰林大道尽头盖总图书馆,其实是
满落伍的想法。怎么会过了几十年之后,帮殖民者完成他的梦想,我觉得这想法
是很……不过这件事情已经做完了,希望以后你们不要再做这种事,要有判断力
,要知道决策背后的原因。
好,第三个空间是由行政大楼和文学院所构成的副轴线,事实上椰林大道是
一个十字轴,到了底端的部份是一个转弯,是为了要校正视觉,要进入一个主空
间之前,要先进入一个前视,这个空间是扮演这样的脚色。我们花这么多时间讲
这个部份,是要告诉各位,洞洞馆这块基地在整个校园规划上是非常特别的,刚
好在入口进来要转到椰林大道上,一个做视觉校正的地方。在一九二八年最原始
的台大规划里面,这地方其实是要盖一个像大会堂般的建筑,希望是一个可以让
校外人士使用,或是校内举办大型集会的场所。如果用现在台大的角度来想,大
概就是活动中心里面的大礼堂,礼堂在最原始的规划中是要盖在这里的。
另外一个值得说明的是椰林大道两侧的建筑物,使用方院做为概念,所谓方
院式的建筑是在欧洲被发展出的校园建筑,最早的原型是修道院,你们如果读大
学的发展史会知道,大学最早在中世纪被发展出来,和神学的学习有关。所以最
早的大学空间就是一个方院,一个修道院。后来他们开始把方院的空间扩大,因
为校园的空间变大了。尤其是在法国跟德国,这种方院建筑被拉得更长,以后就
变成一种十字型,在日字型的平面中间有一根轴。所以,当初台大创校的时候,
除了想像椰林大道的空间之外,也想像椰林大道两边的建筑应该是方院建筑,其
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文学院。在当时殖民者的脑海里,他们会想要在台大里盖的
房子大概都是这样,不过我们现在所处的这块地本来要盖大礼堂这件事,在整个
殖民时代都没有完成。也就是说当一九四五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时,这块地是一
片空地草地而已。
洞洞馆的诞生
到了一九五零年代的下半叶,洞洞馆的诞生和美援有关。一九五零年发生了
韩战,韩战对台湾命运是非常决定性的战争,因为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
湾的时候,美国政府认为蒋介石政府是极度贪腐的政权,所以决定不支持他们在
台湾成立政权。对国民政府来说,这是极度不利的,共产党政权随时可能打过来
,正好这时候发生了韩战。世界开始认识到,原本以为共产党的势力不会出海会
留在亚洲大陆上,可是当北韩开始越过三十八度线,美国理解到共产党不会就此
停顿,他们决定要从日本到菲律宾成立岛链战略,从日本琉球通过台湾到菲律宾
形成一个防守线,简单来讲就是派第七舰队的航空母舰从横须贺港不断巡逻,直
到马尼拉的苏比克湾。在这个防线里台湾就变得很重要,所以韩战一爆发,美国
转而支持蒋介石政权。所以美国的援助也开始进入到台湾来。
当时美国的援助其实是对于欧洲日本援助的翻版,因为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变
成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其他地方打烂了。尤其在战前最强盛的欧洲,因为战火的
关系都完蛋了,所以美国变成最强盛的国家,开始透过援助去掌控世界其他地区
。这个援助不是纯善意的援助,其实是有政治经济和社会控制的目的在背后。最
早美国是援助日本跟欧洲,随着韩战的爆发,美援就进入了台湾。美援主要分成
两个部份:ㄧ个是军事,另一个是经济。经济大部份是进入到了农业部门,所以
当时台湾成立了农复会,由蒋复璁主导。所谓的农业援助其实是要在台湾设立肥
料厂,请农民用稻榖来换肥料,类似这样的过程。所以到了一九五零年代下半,
他们想要在台北作一些展览性设施,把农业援助计画的成果展出,让成果被宣传
,所以开始跟农复会谈,什么时候可以在台湾设立这样的地方,当时农复会给的
意见就是可以设在台大。所以开始在台大找地,最后看上了这个地方。
为什么看上这块地呢?最重要的理由是因为这块地可以对校内和校外。为什
么要对校内?因为整个农业部门的研发中心,当时就是在台大,这些农业发展的
成果是从校内那边搬过来展览。第二个,这地方对外也方便,所以这幢建筑在另
外一面也有出入口就是这个原因,当时的想像那是一个对外的门户,有别于对内
的门户。当时邀请的建筑师是虞曰镇。
虞曰镇与张肇康
虞曰镇也是个很特别的建筑师,我们称他是学徒建筑师,所谓的学徒建筑师
就是说他没有受过任何正式的建筑教育。他是上海人,大概十五岁时,因为对建
筑很有兴趣,家里的环境也不错,就到上海浦东外滩的建筑师事务所上班。这个
人大概很聪明手也很巧,进到了当时洋人开的最大建筑师事务所,乌达克(L. E.
Hudec)事务所里面去工作,乌达克是一个匈牙利籍的建筑师,我们今天在上海
外滩看到的一些重要建筑都出自他的手笔,像是和平饭店。你们也可以想像那时
代流行的大概都是古典风格的建筑物。
虞曰镇就在这个事务所里面从学徒做到绘图员,把这一套都学会了之后,自
己出外开业,开始做一些小工程。到了一九四九虞曰镇跟国民政府一起到台湾来
,因为他是个很会做生意的上海人,跟国民政府高层的关系也还不错,又会讲英
文,所以很顺利地就打入美援圈子。除了今天看到这几幢建筑物之外,台大有好
几幢其他建筑物也是他盖的。他当时大概也是透过这样的关系进入了这个案子。
但因为是美援工程,对品质要求很高,虞曰镇觉得自己的力量恐怕没办法完成,
因为美援建筑是有审查制度的。设计图都画好后要送到援助总署里面的援助中华
民国分署去审查,所有的图都要用英文表示。所以虞曰镇找了另外一位建筑师一
起合作,这位建筑师叫做张肇康。
那张肇康是谁呢?张肇康也是个上海人,家里的环境也很不错,他在二战时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唸建筑系,上海圣约翰是一所历史相当悠久的教会学校,不过
他们的建筑系直到二战时才成立,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们教的是所谓的现代建
筑。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建筑可以分两种,在外滩看到的是古典的,台大很多房
子都是这个系统,而今天讨论的这些房子是所谓的现代建筑,没有斜屋顶,没有
古典的装饰,用几何形状和平屋顶来表达建筑的概念。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全中国
第一个开始教现代建筑的学校,张肇康在圣约翰唸完建筑系以后,就申请到哈佛
的建筑系去。当时哈佛的建筑系刚好是包浩斯(Bauhaus)系统的。包浩斯是一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创立的现代设计学校,可以说是今天现代设计最重要的
学院,这个学院的创办人兼校长叫做葛罗佩斯(Walter Gropius),这个人在二
战期间被纳粹赶出德国,到哈佛大学当建筑系系主任。他在当建筑系系主任的时
候,就把哈佛建筑系变成全美国最重要的建筑系。在这之前美国最重要最好的建
筑系是宾州大学的建筑系,不过宾州大学是属于古典的系统,等到葛罗佩斯到了
哈佛,教的当然是现代建筑,在这样转换的期间就把哈佛大学建筑系变成全美最
好的一所。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王大闳和贝聿铭这些建筑师都是当时在哈佛建筑系
就读。
张肇康就是在贝聿铭后到哈佛去唸建筑系。他在哈佛唸建筑系时,贝聿铭也
在哈佛当讲师还没有离开,所以张肇康应该有很短一段时间是跟贝聿铭认识的,
所以当贝聿铭一九五四年被委托设计东海大学,就找了张肇康在美国和他一起做
东海的设计。张肇康大概是在一九五七年,因为要做东海工程的缘故来到了台湾
。一直待到一九五九年离开到美国。所以张肇康做东海的这段经验就很重要,我
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特别设计,都跟张肇康的东海经验有关。等等会再说明。所以
当虞曰镇在一九五九年被委托时,他跟张肇康连络希望他帮忙。张肇康大约在一
九六一年的时就再次到台湾来做这个案子。
====
想知道更多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师的故事
欢迎参加4/14(三)“张肇康,那一代”建筑讲座
报名请至http://tinyurl.com/y2pm7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