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周家平学生代表提供-游说论文资料

楼主: bleedingwing (r1)   2010-05-17 01:23:30
※ [本文转录自 NTUSC 看板]
作者: bleedingwing (r1) 看板: NTUSC
标题: [资讯] 周家平学生代表提供-游说论文资料
时间: Mon May 17 01:21:11 2010
今日的校园参与,明日的“城市–大学”:创意规划的辩证转绎
by吴郑重 全文阅览 http://0rz.tw/CJUXT
※为方便各位学生代表引用与参阅,谨节录部分重点段落
◢1.校园空间规划参与的两大问题:
校园参与的两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校园主体的失身/失声”:作为大学主体的学生和
老师,对于教室和研究室之外的校园公共空间缺乏足够的使用参与和身体经验,导致集体
记忆的空缺和地方认同的不足;因此,对于学校愿景和校园规划的参与,自然不愿现身和
发声。
第二个问题是“野炊式的民粹参与”。由于大多数师生对于校园的公共事务抱持冷漠和顺
从的消极态度,迫使少数具有关怀热诚的师生在参与过程中采取街头群众运动的“野炊式
参与”。这种以公听会、陈情、抗议为主的运动模式,虽然在关键时刻可以达到立竿见影
的战术效果,却也因此筑起了关怀团队和行政单位之间的心墙,阻绝了有效沟通的管道,
其结果反而更难建立校园参与的适当程序和组织制度。
◢2.台湾众多大学校园规划之弊病
根据《天下杂志》的调查,八成以上的大学生和家长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低落,难以面对全
球化的竞争;更有多达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学教授认为五年五百亿的“卓越计画”,不可能
为台湾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顶尖大学(天下杂志,2006)。因此,与其羡慕牛津、剑桥、哈佛
、耶鲁等一流名校,或是汲汲追求世界大学的排名顺序和学术论文的篇数统计,还不如回
头认真思考大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这是各种大学评鉴指标忽略的根本问题,也是一流
大学最令人称羡的无名特质。它是带动社会发展的活力泉源,也是大学无可取代的最高价
值。
追根究底,大学在台湾的根本问题是缺乏明确的大学理念和校园特色。大学发展的困境不
在于大学的数量太多、规模太小或是资源不足,而是在于台湾只有一种大学,一种看不出
理念和特色的典型大学──“台湾冇/某大学”。
空间是社会的产物,也是形塑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同理,大学校园的空间形式和环境设
施,不只是容纳大学师生的空间容器,也是体现大学精神和教育内涵的重要场域。作为培
育知识份子的制度环境,它代表社会发展的文化表征,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指标。令人遗
憾的是,“台湾冇/某大学”的趋同特质,表现在校园的空间形式上,最为明显,也最严
重。这种单调、僵化的校园样貌与空间特质,不断形塑大学的基本性格,也深深影响大学
师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
◢3.校园规划的问题症结
(1) 在空间结构上,以建筑景观的机械秩序取代校园生活的有机秩序。
由于营缮单位并非校园空间的最终使用者,因此经常错将僵化的几何线条和使用分区(zon
ing)的管理便利,当作理性与秩序的终极目标。这样的校园空间,不论建筑与景观的视觉
美感有多么惊人,如果无法从使用者的切身角度去营造身体、空间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反而会成为扼杀校园创意与文化的“规划失效”(planning failure)。
(2) 在规划过程中,缺乏使用者参与的机制。
更重要的是,在校园规划的持续过程中,从理念构想的产生、规划设计的操作、营建工程
的执行,以及后续的经营管理、调整修正,除了行政主管和承办人员之外,几乎看不到最
终使用者的参与投入,尤其是作为校园主体的学生、教师、职员等。这些校园空间的服务
对象,才是激发与连结规划创意的灵魂人物。但是校园规划往往流于行政单位的内部作业
,这些关键人物被当作看不见、听不到的隐形人,毫无参与的精神与机制可言。
问题的关键在于错误的规划理念:传统的规划模式是一种树枝状(tree-like)的僵化思维
。功能区分的空间安排和井然有序的景观建筑,只是视觉表面的机械秩序。这种“树枝状
”的规划思维所营造出来的校园空间,是以围墙为界,以系、所、处、室和教室课程为主
的僵化组织。
◢4.解套作法
从“美校园”到“好大学”:创意校园的参与之道
“城市–大学”不是乌托邦式的校园梦想,而是回归大学精神的校园实践。“美校园”的
确可以透过巧妙的规划设计建造而成,但是要营造一个培育理念人的“好大学”则有赖师
生不断投入校园空间的“使用者生产”(consumer production)(de Certeau, 1984)。因为
,唯有空间生产与身体再生产的不断辩证发展,校园规划才可能从“美校园”跃升到“好
大学”的层次。这也是参与式规划的基本理念。遗憾的是,这样的参与理念从1993 年文建
会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以来,一直未见落实到大学的校园规划上面。不信的话,可以问
问各大学的校长和总务长,看看有多少师长充分了解和积极实践参与式的校园规划?
◢5.著名的奥瑞冈实验
这是建筑与规划大师Alexander 在1970 年代时根据奥瑞冈大学尤金(Eugene)校区迅速扩
张的实际问题,所拟定的参与式校园规划原则。他认为校园的整体规划应该一改过去由上
而下的蓝图式规划模式和传统预算分配方式的僵化步骤。相反地,他强调作为校园主体的
使用者,包括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必须透过适当的参与机制和民主开放的规划程序,
实践设计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的权力,以确保校园环境得以弹性、持续地发展(Ale
xander, et al., 1975)。
这6 项参与式的校园规划原则包括:
(1) 有机成长(organic growth)原则:任何规划和兴建的动作,都必须依循由局部到整体
的发生过程,逐渐产生。
(2) 参与(participation)原则:有关学校要盖什么、怎么盖的所有决策,都必须由校园
的使用者参与决定。
(3) 渐进成长(piecemeal growth)原则:在每一个预算阶段之下的校园建设,都必须体认
到自己只是整体计画的一小部分,是成长与修补的连续过程。
(4) 模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原则:大学应该建构出一套专属的模式语言,处理有关
密度、建筑物、开放空间、路径和通道等一般性的问题。所有的设计与建造,也都必须遵
循这些共通的模式语言。
(5) 诊断(diagnosis)原则:在渐进成长的过程中,大学必须借由定期的诊断动作来找出
发展的机会和有待修补的问题空间,以维护健全的校园环境。
(6) 协调(coordination)原则:在有机秩序的缓慢形成过程中,大学必须确保个别的计画
需求,能够持续获得财务预算的适当支持。
◢6.进一步由作者提出三大原则
(1) 混合(mixed-use)原则:要打造一个具有文化、创意和活力的“城市–大学”,首先
必须打破校园围墙和校园分区的框架限制。让大学和城市具有创造性文化的生活空间得以
相互渗透、混合,形成一个结合教育、生活、休闲和文化的开放校园。
(2) 融合(fusion)原则:在“城市–大学”里面的空间安排,要从使用者观点的半格子状
结构(多方意见参与、各案互相联结)出发,将原本在树枝状结构之下硬被分开的相关设施
,重新融合成有机的复合空间。
(3)整合(integration)原则:在从使用者观点出发混合与融合校园内外的各种设施之后,
“城市–大学”的参与式规划将不再只是大学内部的校园事务或是城市地区的社区营造,
而是必须整合都市计画、文化政策和教育目标的重大公共议题(图4)。
◢7.总结
最后,要达成明日“城市–大学”的发展愿景,必须将现有的“理性规划”提升到“参与
规划”和“创意规划”的思想战略层次。而欲实践“设计论述”的规划战术,必须在象征
意义和具体行动上拆除阻隔大学与城市的水泥围墙、拆除大学里分隔系、所、处、室的门
户之墙,以及拆除你我心中那道阻碍参与和创意的无形心墙。然后,创意校园的永恒之道
才得以真正展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