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什么都看的年纪,接触到浅野一二O的作品,
成了我心目中近乎咒物般的存在,
观看过程十分压抑,心理与生理皆感疼痛。
年初不知受了什么刺激,买了些他前期的短篇来看。
经历多了点,口袋里的分析工具也多了点,
作品能与自身经验产生连结的情况下,
现在来看觉得也不错,看完后有着相当的思考空间。
转生题材的少年漫到 2025 年的今天仍如雨后春笋般。
或许因为这些题材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逃避场景,
又能透过主角的成功经历,
让读者在心理上获得某种补偿。
相反,属青年漫的浅野一二O作品截然不同,
是要让人直视现实,无法轻易逃避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作品中的角色们没有一般漫画读者所期待的出口、转化,
如老师是个完全停滞的角色,
没推动剧情,而是强化了主题和情绪:
不是每个人都能逃离命运,不是每个懊悔都能带来救赎。
在我的理解中,《虹之原》的中心思想并不艰涩──
勇敢打开那个可能象征梦想抱负的锡铁盒子,
人在回望人生时,你会希望过去的自己抱着那盒子。
而背后的敍事角度与时空交错的“包装”处理得很好,
虚实交错的表现力,甚至让我隐约想起《Perfect Blue》。
如果像以往那样只着眼画格上的表像 ,
很大可能会直接得出“一群神经病的故事”的感想,
把无法理解的痛苦贴上的标签,推到“他者”的位置。
但很多时候,看得见的表像往往不是重点,
都是象征性的符号,像“哥抽的不是菸,是寂寞”那类。
例如:
成了植物人的背后,可能象征被社会与家庭所遗弃;
蝴蝶颈饰的重现, 可能象征创伤已无法再被压抑,等等。
这些解读未必是最合理、最标准的“答案”,
但符号本身有着足够的空间, 可以注入各种诠释,
视乎读者当下手上有着什么工具或感悟。
另外,我也喜欢他的作品中
穿插在画格之间很有诗意的字句。
浅野连载《虹之原》时只有 23-25 岁,
不禁让我思索,他在成长阶段究竟经历了什么,
以致今天的我仍无法充分掌握作品中各种符号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