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Qorqios (诗人Q)
2025-07-16 14:19:52※ 引述《REDF (RED)》之铭言:
: 文学之所常被笑
: 就是因为作者已死被滥用了吧
: 你以为你吃的是作者产出的料理
“这儿有一个独占所有权力的大坏蛋!
把他打倒之后,
权力就是属于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了!”
反正我是信了
gemini:
“作者已死”常见的误解
不尊重作者或认为作者不重要: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巴特提出“作者已死”并非否认作者的存在或其创作的努力,而
是主张当作品完成并脱离作者之后,它的意义就不再由作者本人所独断。作品的意义是在
读者与文本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建构的。作者当然可以保有自己对作品的解释权,但那只
是“作者的答案”之一,并非唯一或绝对的答案。
作品没有客观意义,可以随意解读:
虽然“作者已死”强调读者的主动性,但这不代表作品的意义是完全主观或可以无限
发散的。作品的意义仍然需要回归到文本本身,所有解读都应从文本中找到线索和依据。
这是一种对“通灵式”解读的反动,认为作品的意义应该是可检验、可讨论的,而不是作
者随口说了算,或读者任意臆测。
作者不需要精进写作技巧:
恰恰相反,“作者已死”反而要求作者更精进自己的创作技法。因为作者失去了独断
的权力,必须透过文本与读者决胜负。设定、意象、结构、用词等都需要更精准地传达作
者想表达的内容。如果作者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某种意图,就必须在文本中充分经营,而不
是事后补充或强加解释。
作者不能谈论自己的作品:
很多当代作者确实不喜欢公开谈论自己的作品,这与“作者已死”的观念有关。他们
希望为读者保留更大的诠释空间,因为一旦作者说破了,读者可能就失去了自行解读的乐
趣和可能性。但这不代表作者“不能”谈论,而是出于对读者诠释权的尊重,以及对作品
多义性的维护。
“作者已死”与“取消文化”混淆:
近年来,一些社会现象,如因为作者个人品格或言行问题而导致其作品被抵制、被“
社会性死亡”的情况,有时会被误用“作者已死”来解释。然而,罗兰·巴特提出的“作
者已死”是一个文学理论概念,关注的是作品意义的来源和解读权的归属,与基于道德或
政治正确考量的“取消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https://i.postimg.cc/YSqjzGs9/3-2.jpg
作者:
a43164910 (寺æ‰ä¼Šå…)
2025-07-16 14:21:00好日子要来了
作者:
Gentlemon (Gentlemon)
2025-07-16 14:31:00到底为何会一堆人把AI写的内容贴上来就觉得很有道理= =
作者:
zxcmoney (ä¿®å¸)
2025-07-16 14:40:00以前也有很多人喜欢直接把某人的话复制贴上,例如、老师、父母、朋友、某名人,如今这里的某人如今多了AI本质上应该都是类似的,基本上就是服从权威
楼主:
Qorqios (诗人Q)
2025-07-16 14:53:00有些读者讨厌文章中加入 AI 分析,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 失去人味与个人观点‧ AI 产生的分析往往语气中立、缺乏情感或个人风格,让文章读起来像机器写的,缺乏“人味”。‧ 读者想看到作者自己的思考与诠释,而不是仰赖 AI的标准化输出。有人觉得:“这是你写的文章,为什么要请机器帮你想?”2. 信任问题与冷感‧ AI 分析虽然可能正确,但不一定深入,也无法体会语境、文化细节或人类情感。‧ 有些人认为 AI“讲得头头是道,但没有灵魂”,甚至会觉得这是偷懒或缺乏诚意。3. 担心沦为工具宣传‧ 若文章中强调“这是 AI 帮我分析的”、“我问了ChatGPT 说……”,会让人感觉是在展示工具而非内容本身。‧ 有些人觉得这样像是在导购、推销科技产品,而非在认真谈议题。4. 破坏阅读沉浸感‧ 有些文章风格文学性强,若突然插入一段冷冰冰的AI 分析,会破坏原本的叙事节奏与美感。‧ 这种风格落差会让人出戏,甚至感到尴尬或不协调。5. AI 分析过于表面或错误‧ 如果 AI 分析得不够深、逻辑简单,或对文本理解有误,反而会让整篇文章显得不专业。‧ 有些读者看得出来 AI 的段落是套模板的,甚至有误,会因此产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