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linwang (kaeru)
2025-06-28 10:14:40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m2lx0j55jpo/trad
《捞女游戏》意料之中的争议:煽动两性对立、避坑宝典还是良心作品?
互动电影游戏《捞女游戏》上架后引发巨大争议,迅速改名为《情感反诈模拟器》
余美霞/Role,BBC中文记者
2025年6月27日
6月19日,中国大陆一款互动电影游戏《捞女游戏》在电玩平台Steam上架。但不到两天,
游戏就卷入污名化女性、煽动性别对立的话题风波之中。
是次争议的中心,主要是游戏用的字眼——“捞女”。这是一个广东方言,“捞”就是“
捞钱、捞一笔”的意思。“捞女”指的是带着不当目的,通过情感操控等手段,在男人身
上获取金钱的女性。
根据游戏页面介绍,玩家以男性视角,扮演受过“捞女”欺诈、后来摇身一变成为“情绪
猎手”,逐一捣破女性角色陷阱与诱惑,最终反击背后的“捞女组织”。
但在此语境下,女性被贴上标签、成为加害者,导致上架仅一天后,《湖北日报》旗下的
《极目新闻》即发表评论,批评游戏污名化女性、“蓄意煽动性别对立”。在各社交媒体
,也有人呼吁前往游戏页面“写差评”。
游戏虽然迅速改名为《情感反诈模拟器》,游戏内原本给玩家分享个人经历的“互助留言
区”也关闭了,但争议尚未休止,游戏的官方QQ群、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以及抖音号
至今仍然被封。
不过截至发稿前,游戏在Steam上累积超过27,000则评论,当中96%为好评。值得留意的是
,该平台男性玩家占超过六成。有网民认为女性过度反应:“如果改名渣男游戏,你猜有
没有人冲?”
就创作者的目的、游戏的内容,评论呈两极化。BBC中文访问了数位男性及女性玩家、女
性主义者,了解他们对游戏的感受,以及对于争议的看法。
根据游戏页面介绍,玩家会以男性视角,扮演“情绪猎手”,反击“捞女组织”
“捞女”一词为何激起千层浪?
事实上,争议算是创作团队预料之中。
游戏由香港导演胡耀辉执导、中国前方工作室开发。胡耀辉曾任《功夫足球》、情色电影
《3D肉蒲团之极乐宝鉴》的编剧,执导喜剧三级片《一路向西》。
在宣传影片中,他承认游戏名字“听起来有点直接,甚至可能有争议”,但表示更想藉它
引发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勇敢去爱,又能保护好自己”。
在创作团队写的一则《买前必读》文章中,创作团队也坦言,知道自己在做一个“注定被
攻击”的游戏,坚持的原因是因为“观察到了很多人的迷茫:现在的两性关系怎么了?”
他们还表示,有成员曾有“被捞”经历,望透过游戏提醒玩家保护自己,守护爱情。
今年28岁的小蜗说,自己也是看准游戏的名字、本着“了解更多”的想法去玩。他好奇剧
本的呈现、“(女生)有哪几种从男生身上捞东西的方法”,也觉得游戏团队“胆子很大
”,“因为目前很多人都不敢重视这个(性别)问题。”
在中国,性别议题越来越敏感,相关话题不易触碰。在Steam评论区上,有网友形容游戏
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一次引领”、“就冲游戏‘敢冒天下之大不讳’,我也该给游戏一个
大大的好评”。
根据简介,该游戏一共有七章,共含472分钟影像、超过200个选项、38个结局。小蜗在游
戏上架当天下单,六点下班后坐在电脑前一直打到凌晨三点,把其中一条结局“打通”。
他觉得,游戏有输出反诈的资讯,而且完全没有厌女的感觉。小蜗不理解人们对游戏争议
,“既然你不是捞女,攻击的又不是你,这些人到底在反感什么?我到现在也不太懂。”
一坤是一名艺术家,目前定居在美国,作品主要讨论中国女性身上被贴的各种厌女标签。
她开始玩的时候,这款游戏已经改名为《情绪反诈模拟器》。
一坤很理解,为何女性会对游戏感到愤怒。她解释,因为“捞女”本身已是一个带有“强
烈厌女色彩”的词,而这个标签在女性身上往往贴得太轻松。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被污名化的门槛极低。你长得漂亮,男朋友有钱可以被说是捞。打
扮精致可以被说是捞。甚至到最后,男生帮你买了一瓶水一杯奶茶也可以被说是捞。”
她认为,“捞女”与形容女性心机重的“绿茶”、崇尚拜金的“xx媛”等标签一样。“它
们不是仅针对个别,而是在被广泛用于攻击女性的、高度性别化的羞辱性语言。 ”
不过,部份玩家认为女性反应过度:“如果改名渣男游戏,你猜有没有人冲?”小蜗直言
,如果有人开发“渣男游戏”,他不会感到冒犯:“我不是渣男,那你肯定影响不到我”
。
一坤则指出,“捞女”和“渣男”不是对等的概念,不能轻易转换。她说其中一个原因,
是“渣男”一词其实不会让男性感到冒犯。“在现有的父权结构中,男性不会因为‘渣男
’这个标签失去社会资源,甚至用这个标签得到男性同盟的羡慕。”
但一坤拒绝标签化。“如果这款游戏叫《渣男模拟器》,逻辑也是一样的......用一个字
去概括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对人的一种亵渎”。
6月20日,湖北日报旗下的《极目新闻》发表评论,批评游戏“靠性别对立捞流量只会一
塌到底”。
官媒介入讨论
女性主义者李妮没有玩过这个游戏,但她表示看了相关新闻后,第一个情绪“就是厌恶”
。她后来反思,觉得比较大的原因,是因为官媒下场了。
6月20日,湖北日报旗下的《极目新闻》发表评论,批评游戏“靠性别对立捞流量只会一
塌到底”。评论用词尖锐,指游戏的情节物化女性,将情绪诈欺与女性强行绑定,形容“
是何居心一眼就能看透”。
评论又指游戏“刻意煽动”性别对立,形容由此获得的流量“是有毒的”,“不仅加剧社
会撕裂,更会反噬创作者本身”。因为该评论在微博发起不少话题,迅速激起女性网民对
游戏的挞伐。
官媒上的声音也出现了对立。6月23日,《北京青年报》一篇文章开始为游戏背书,形容
该游戏是“以创新形式筑牢青年婚恋安全防线”、“现象级作品”。文章后来得到央广网
、新华社转发。
文章提到,目前中国网络婚恋诈骗案件持续高发,而其形容《情感反诈模拟器》是创新的
反诈工具,更是“婚恋文明的传播载体”,“先揭露套路,再传递正道”,强化了“真诚
为交往之本” 的伦理底线。
文章又指,游戏积极响应了国家“清朗行动”整治网络婚恋乱象的要求,“为打击网络情
感诈骗提供新思路”,将“理性恋爱”、“情感安全”的理念传递给社会。
“我觉得说,如果这个只是游戏大家(单纯)玩,但我更多会以娱乐性的方式去看待
但我感觉有官方(加入)之后,好像男性主导叙事、或者权威主导叙事的色彩就更浓厚了
。”
李妮觉得官媒下场后,女性叙事权被占据,形象也就变得“单一、被指向了”——女生变
成是骗子,“会对男性进行情感诈骗、经济勒索”。
李妮说,“这个指向性,是让我身为女性不舒服的”。
而且,游戏后来被男性捧为婚恋“避坑”教程,李妮更觉得荒谬和愤怒。
“现在在中国,现在很多年轻人婚恋意向降低,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受过教育的女性,我觉
得就是因为大家感受到性别结构性的压迫和暴力,就是女性一旦走入婚姻、走入生育,你
很多自己的追求啊,然后自己的权利就都被压抑住了。”
李妮有看到《极目新闻》对游戏的批评,但她觉得该评论看似为女性发声,但所用的字词
均带有浓重情感色彩,“我觉得它也不能促进社会讨论,又是另一个极端。”
她感觉,该评论也没有真正去一个去探讨游戏如何构成性别对立,到底怎么污名化女性,
“我可能更想看到的是更理性的探讨吧。”
截至发稿前,游戏在Steam上累积超过27,000则评论,当中96%为好评。
“游戏里没有真正的恶人”
不过,有玩家感受到游戏团队的真诚。
31岁的庄梦生在《捞女游戏》上架后,看过一些视频切片,觉得里面的章节“拍得挺好的
”,“然后就想要去玩一下”。
他花了一个周末,把游戏破出多个结局。玩完以后,他觉得“偏感慨的”,“我不理解,
为什么这样一个游戏,还会有人去说他搞性别对立呢?”
庄梦生说,他确实感受到创作者的诚意,而不纯粹在“圈钱”。
他解释,游戏首先要看的是可玩性。以电影互动游戏来说,他觉得电影部份“拍的确是特
别的好”;除此之外,游戏还有按情节的发展,附上14万字的《恋情档案》教材,为玩家
逐一分析处理情感关系的注意事情。
而重要的是,游戏致敬了社会事件——目前游戏有七个章节,如果把标题的首字拼起来,
就组成一句“愿以后再无彷(胖)猫”。
“捞女”一词之所以兴起,被认为源自2024年4月,一位21岁、网名“胖猫”的男生在重
庆长江大桥跳江自杀。他姐姐后来发文,怀疑“胖猫”生前被女友背叛和诈财,最后才走
上绝路。
重庆警方后来调查指出“胖猫”与女友确实存在恋爱关系。
“我觉得它确实是用心来做这件事情,我30块的价格可以玩到这样一个游戏,(创作团队
)还是挺良心的。”庄梦生说。
小蜗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提到,游戏中虽然有六个“捞女”角色,但他不认为创作团队把
她们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坏人,反而除了集团大佬一人以外,每个女性都有苦衷,团队都有
给她们“洗白”。
“童年受到创伤、或者说极不小心走上歧路,或者说被男人伤透又被金钱权力所迷惑,才
会变成这样。”小蜗觉得,游戏确实是“披着反诈的外衣”,但却是在“告诉大家没有真
正的坏人,大家都是好人,只是走错路了。”
原本给玩家分享个人经历的“互助留言区”目前已经关闭。
一坤有相似的看法,而她还看到更深层的结构:“这个游戏里没有真正的恶人,只有在这
个(父权)建构系统内挣扎的活人”。
她在一则玩后感中写道,游戏中的男主角看似“爽文复仇”,但始终无法逃出“男性就该
是提供者(provider)”的内在规训,“他之所以愤怒、崩溃,不是因为被骗本身,而是
因为被骗让他人财两空,失去了作为合格男性的资格。”——“反击”,是用来修复身份
。
游戏中的女性角色也不是简单的加害者。“她们精准掌握PUA(勾引男性)的方法,不是
因为她们生来就是心机捞女,而是父权制教会了她们:只有取悦,只有表演,只有策略,
才能获得资源与安全感。”
一坤还指出,游戏显露在现今社会,亲密变成了一种不断被怀疑和交易的东西。我们不
再相信情感,只相信利益交换。”无论玩家在游戏中选哪一条线破局,几乎都在反复验证
:“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结构里,就无法获得真正平等的情感关系”。
但一坤强调,她对游戏的评价还是“非常负面的”。她认为游戏对人物的刻画扁平,包括
女性角色相继轻易被男主角“感化”、曾经的“捞女”在加入复仇团队后,却开始从父权
的视角、去审视并贬低试图透过婚姻改善命运的女性了。
一坤还说,虽然团队为“捞女”角色加上“迫不得已”的背景,但故事的核心还是“讨论
男性可以如何识破、赢过她们,以保护自己”。换句话说,苦衷只变成“叙事上的情感消
费,而不是价值观上的反思。”
有玩家认为,游戏之所以能够爆红,是因为它踩中了当下社会里最激烈的性别矛盾。
游戏需要较真性别意识吗?
在小红书上,目前凡是有关《情绪反诈模拟器》玩后感的帖文,留言区主要涌进两种讯息
。
第一种是“收费差评”:“给30元(在Steam)留客制化负评”;第二种是杨笠语录:“
如果你觉得被冒犯到了,你就去看别的呗。”
杨笠是脱口秀演员,曾因为对男性的讽刺引起激烈的网络辩论,也有网友指她制造“性别
对立”、吃性别流量——如今现在杨笠的话,被男性玩家挪用为回击女性。
看着游戏争论越演越烈,李妮曾有思考游戏与严肃的讨论边界。“会不会说在游戏的领域
下,出现任何乙女乙男(受众主要为男性或女性的游戏)是常态呢?会不会大家反而不会
觉得这么的冒犯?因为你知道它是娱乐性质的。”
庄梦生觉得,《情绪反诈模拟器》的本质还是“Galgame”(美少女游戏;受众主要为男
性),只是刚好它设置了社会议题。
“我觉得他完全没有任何试图去真的涉及性别议题这个东西,它只是让大家正视这一现象
——就是(社会)有捞女也有捞男,只是游戏落脚在捞女而已”。
至于现在的争议集中在名字上,庄梦生感觉,作为游戏团队也很难处理。他尝试代入游戏
团队思考,开发游戏是一种商业行为,一方面营销层面会有考量,但另一方面也是想游戏
能被大家知道、去玩,“那这种情况下,我也会想起个这种(捞女)名字,会更好一点。
”
不过一坤则认为,当一游戏选择从现实的社会议题中取材,以“情感诈骗”、“捞女”、
“胖猫”本身极具争议、并且带有对另一方性别强烈消费意味的叙事作为核心,它就不再
是“只是一个游戏”。
“这款游戏之所以能够爆红,正是因为它踩中了当下社会里最激烈的性别矛盾。它本来可
以成为一面让人反思的镜子,但它最终选择的,是让一部分人透过这面镜子,获得一种情
绪上的胜利感——一种暂时的、自我修复式的爽感,而不是真正去理解矛盾的根源。”
“所以如果我们不去深入、严肃地讨论这个游戏,真正地讨论它背后的性别结构和社会情
绪——那性别不平等就会继续以更隐秘、更娱乐化的方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文中受访者除一坤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