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atwmark (水印)》之铭言:
: ※ 引述《kopune (谈崩专家 康普尼)》之铭言:
: : 文长慎入
: : “知人善任,先帝帐下,魏延成栋梁;抑才贬能,孔明 军中,文长变废将。”
: 推文还是很多误解
: 首先, 孔明死前官职是
: 丞相录尚书事 假节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武乡侯 开府治事
: 魏延则是
: 前军师 征西大将军 假节 领汉中太守 南郑侯
: 光看这一串称谓, 就知道魏延在蜀汉中本身地位就很高, 仅次诸葛亮.
: 但两人有个关键差异, 那就是诸葛亮是"开府"的丞相
: 开府的意思就是幕府, 有自己的办事小朝廷,
: 曹操在当汉丞相时也是开府丞相.
: 其实就地位上来说, 与其说诸葛亮重用魏延, 倒不如说是蜀汉朝廷重用魏延
: 就朝廷的政治需求上也有其必要, 毕竟诸葛亮独揽大权, 总是需要个能抗衡的重臣.
: 而搞死魏延的主谋杨仪, 就属于丞相幕府.
: 魏延死因在于孔明死后他与丞相幕府官僚间的政治斗争,
: 但这些官僚如蒋琬 费祎未必非得处死魏延, 他们当然有责任
: 但杨仪和魏延的私怨才是在幕府派斗争胜利后杨仪决定独断斩首魏延的祸首.
: 是的, 杨仪斩魏延并没有先报知蜀汉朝廷.
: 而诸葛亮同样有责任, 魏延本来就是蜀汉二把手, 不是丞相府的幕僚
他不是啊 =A=
你从哪看得出来他是蜀汉的二把手
二把手你起码要能沾到一点内政(尚书台),而魏延所有的职称几乎都跟军事有关
(汉中太守在诸葛亮将汉中作为长期根据地之后职能应该有所减弱)
等于说他既不参与政事、也没有特别尊贵(非顾命、职位最高只有四征加大的都督职),
这算什么二把手?李严的地位还好他一些
然后大家要谈权力制衡一定要先搞清楚权力架构
请问一下诸葛亮当丞相那时候,忌惮他、要“制衡”他的“朝廷”具体是指什么?
是未成年的刘禅吗?
还是朝中有什么有力人士组成的派系?
你不能很想当然耳的“喔因为诸葛亮独揽大权总是需要个能抗衡的重臣”,
为什么需要?是谁需要?如果是刘禅需要,刘禅有这么厉害,
结果到蜀汉灭亡整个朝廷还清一色都是丞相府系人士?制衡到哪里去了?
还是李严或是其他派系暗中支持魏延对抗诸葛亮?有任何这样的证据吗?
异道会于潼关那种小拌嘴不算喔?
制衡粗分的话有两种
一、在已有一个已知绝对的权力来源之下,权力来源担心过于授权给某一目标,
造成该目标权力过大、已经给出的权力有可能收不回来,造成政治架构失衡,
所以多分设其他几处设施,以分散该目标的职权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有一个绝对强力的专制帝王、或是现今的民主社会上
二、没有一个绝对强力的权力来源,但有一个强大的权力持有者
其他反对这个权力持有者的势力为了与其对抗,而集结成可与其抗衡的另一股权力
这个一般发生在专制政体下主弱臣强的局面,高机率会往内战或政变发展
然后我们每次谈“制衡诸葛亮”所会犯的错误就在于,
诸葛亮跟蜀汉所处的环境其实是二(主弱臣强),
但高谈制衡的人却很喜欢拿一的情境去套,
而忽略了在没有其他更高的权力来源下,要正常的“制衡”诸葛亮本身就做不到、
而史实表明蜀汉也没有这样做:诸葛亮从头到尾就是军政一把抓,
作为权力制度设计者的刘备没有留下任何可供“制衡”诸葛亮的手段,
连李严的定位都是“诸葛亮的二把手”,而非“蜀汉的二把手”,
在这种情境下,不会有谁会被设计成出来“制衡”诸葛亮,
而更重要的是,刘禅继位初期的确是主弱臣强的状态,
但是在诸葛亮的执政下,刘禅的权力获得了尊重、没有被侵害,
以至于刘禅在诸葛亮/丞相府执政时期,其权力反而是几乎增长回一个皇帝该有的职权的
所以等到丞相府的要人死得差不多的时候刘禅才能无痛亲政(不然会被其他的权臣所取代)
然后以蜀汉的权力架构而言除了刘禅没有人能在诸葛亮之上。那只要刘禅没这个意思,
以史料看起来也的确没这个意思──谁敢冒大不讳去“制衡”诸葛亮?
有一个啦,最后结果就是因为后勤失误被整个朝野搞到下台而已嘛。
: 诸葛亮死后前线军权就该由魏延接手, 但诸葛亮却安排让他自己的幕僚
: 接手他死后的兵权, 把魏延晾在一边, 直接导致魏延和幕府的冲突.
所以这就没搞清楚状况
蜀汉的军政是诸葛亮一把抓的,军权是诸葛亮的军权,谁接手是诸葛亮跟刘禅说了算
只要刘禅不反对,那诸葛亮说是谁指挥北伐军就是谁,不是魏延也不是其他人说了算
而实际上,当魏延与杨仪政争的消息传到成都,所谓“重用魏延”的“朝廷”,
下的决断是“保仪疑延”,就算没有正式宣布魏延叛国,形势也对魏延不利
然后这个“就该”接手前线军权的魏延,实际上也打不过丞相遗令,
诸葛亮的名字一搬出来,魏延的军队就溃散。
你可以质疑诸葛亮为什么在最后关头把魏延晾起来不管,
但没有什么前线军权就该魏延接手这种事
: 魏延是单纯的武人, 也有武人的傲骨, 但是缺乏政治嗅觉导致他死于政治斗争
: 而独断斩魏延的杨仪后来也不受蜀汉朝廷的重用, 一方面是他的性格缺陷
: 一方面是他擅斩魏延是明显的越权, 魏延可是从刘备时代就委任方面的重臣
: 哪是你一个丞相幕僚有资格说砍就砍的?
: 朝廷没追究应该是看在他在孔明帐下的功劳, 但就光这越权的行为
: 但以后想再重用也是不可能了.
: 这也是为啥孔明死后, 他的幕臣大都受到重用, 杨仪却被冷遇,
: 知后还被打小报告被贬为庶人.
: 至于什么脑后有反骨还是什么子午谷之策,
: 那都当野史故事看看就好.
魏延被诸葛亮延揽的经纬就很简单: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前,是没有管太多军权的,
刘备去世之后,他才第一次有了指挥蜀汉全国军队的机会,
所以他需要在刘备留下来的军队中有一个“自己人”。
本来有一个赵云,但赵云已经是老将,能撑多久不知道,
所以他还需要有一个代表军队中壮力量、且受刘备重用有代表性的武官支持自己,
那无疑就是魏延。所以说他虽然不是二把手,但诸葛亮的确借重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与地位。
所以才有他跟杨仪诸葛亮都“不忍偏废”的情形出现。
然后杨仪被排挤的关键也不是“擅杀”魏延,魏延的行为已经形同准军事政变的情况下,
就算等到朝廷派来的使者了解状况,魏延的下场大概也不会好哪里去,
最好可能就终生囚禁、不至于被灭族吧。
杨仪被排挤的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诸葛亮接班人了,但是诸葛亮接班的梯队已经排好了,
根本没有他插手的空间。所以就结果而言杨魏政争是两败俱伤,
真正受益者是远在成都的那一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