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hun01 (老胡做13年,青沼瞬活14年)
2024-10-25 01:23:07如果嫌这篇太长不想看,那我直言:
欧美搞DEI就是自己不如人,所以制造奥步式的贸易壁垒...
DEI这个东西,其脉络源自于1960年代的西方世界没错
因为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采取一定程度的社会民主主义,加上职场不若过往血汗
(还比较右派的美国,自己的地理条件又偏偏是要什么有什么,更饿不死人...)
传统诉诸暴力革命的共产式社会主义基本上搞不起来...
偏偏社会主义阵营还是有输出革命的需求,反对右派的政客跟学者也需要新的理论
所以最后从民权运动到反越战,欧洲有六八学运,日本有安保斗争,在流行文化上有嬉皮跟新浪潮,全部加起来就产生了一系列新理论,然后就改变了当时的西方社会
实际上,若非嬉皮和新浪潮代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彻底抬头,后来日本ACG文化也无从突破子供向的侷限,得以向上提升到青少年甚至青年向...
(甚至可以说,放长远来看,几乎是日式二次元把这一切的发展收割掉了...)
然后1960年代那一波,苏联有没有从背后推波助澜,我不敢说,但对岸肯定是有的
不然你去看当时的历史照片,游行时高举毛泽东玉照还挺常见的...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理论到后来会变成被欧美的影视游戏界搞到走火入魔?
常见的说法,是要转移金融海啸后,剩余左派势力对社会分配不公跟上流阶层的检讨力道
但私以为另一种可能性更明显,就是要搞贸易保护跟倾销...
前面不是有提到日式二次元几乎把青少年文化收割得差不多了吗?
那为何最后日式二次元,能把本来西方产生的文化变革成果收割呢?
答案是日式二次元发展出了一种很棒,但西方不太试图模仿(或模仿不来)的剧情节奏
要知道,在包含动画在内的影视剧作品中(尤其是要让观众在影厅内乖乖待两小时上下的电影)
成败关键往往就是剧情的节奏(游戏可能就并非如此,但我没那么熟...)
但目前要谈节奏,平均而论的话,西方可能也就跟两岸三地的作品打个平手而已
根本比不上韩国作品,甚至也比不上日本真人作品,更别提日本动漫作品了
(然后好莱坞大制作,平均而论可能也还未必比得上其他规模较小的欧美作品XD
可是投资成本过高的结果,就更难接受输在节奏所以票房不如人的下场了...)
本来英美影视圈,从1980代中后期,苏联没落乃至于瓦解开始的经济自由化热潮下
把高成本制作打通全球行销网络的作法,产生了一股越赚越大的正向循环
以1994年侏罗纪公园为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是港片没落三大因素之一...),到了2009年阿凡达横空出世,掀起3D热潮最为登峰造极...
但到了2010年代中期,这股正向循环好像就没了
一方面,大家发现其实并不是每部好莱坞大片都适合搭配3D,偏偏一堆新技术(IMAX,4D...)都同时绑3D,让大家觉得好莱坞大片越来越名不副实
另外一方面,当年那个在1988年才靠"阿基拉"宣告自己不再是欧美文化附庸的日本动漫
居然在2016年跑出一部超级大片-你的名字,不用戴3D眼镜,也足以震撼好莱坞在东亚的票房根基
(其实这背后还有大约从1995年EVA开始带动的,东亚地区的审美变迁,而且其实那也是港片没落三大因素的另一个...)
那怎么办呢?于是就形成了欧美文创圈用DEI铺陈的一个议程了
第一阶段(疫情前):用DEI为平庸的作品制造话题
第二阶段(疫情后):用DEI的道德绑架,逼人去看用DEI包装的平庸作品甚至粪作(而且越粪叫越凶)
第三阶段:对文创产品进行门槛管制,不愿按照DEI标准创作的就不准出口欧美国家或在欧美平台上架
(想另外搞别的数位平台?那美商金流业者直接拒绝合作就好了,看你还能用啥金流管道?)
只是问题出在才走到第二阶段,就被看破手脚了,反倒让好莱坞倒得更快
(尤其是疫情期间,观众转向已能让日本动画甚至日剧也能加入全球行销的串流影音,然后日本动画业界受疫情冲击也没好莱坞严重,等市场重开能更快回来迎接需求,所以更加速了这一切...)
唯独信用卡公司冲得比较快,杀到第三阶段,引爆更大的争议...
话说回来,如果问题真的是出在节奏和剧情内容不如人
就算搞DEI,也只是把平庸之作甚至粪作做包装而已,无法改变其本质
你怎么敢说就算日韩真的照DEI的标准来,就不会照样做出节奏跟剧情内容屌打好莱坞的作品?
(虽然真要照DEI那种鬼标准来搞,打击最大的肯定是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最后提一下,港片没落三大原因的最后一个
其实是当时的香港电影界太靠势,很多东西开价太高,变成不是买来稳赚
结果就跟控制台湾市场的台湾代理商跟金主闹翻了,也促成台湾代理商争取对好莱坞为首的非华语片的扩大开放...
然后没了台湾市场保底,港片就崩了...
(对岸的因素反而还好,是对岸让港片一边诈尸,一边变质,一边被消化掉
但是没有对岸,港片其实只会死得更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