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w.com/zh/a-68485246
金庸诞辰百年:武侠泰斗、一代报人
https://youtu.be/Zn_jRWSngO4
3月10日是香港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诞辰100周年。这位作品脍炙人口的作者,不仅是
武侠小说界的佼佼者,也是香港重要的出版家和媒体人,见证了香港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
迁。
https://i.imgur.com/fpOaBaL.png
2018年香港邮政推出纪念金庸特种邮品
(德国之声中文网)金庸(原名查良镛)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巿,可谓书香门第,家族及亲
戚文人辈出。据称,著名诗人及筵翻译家穆旦、徐志摩、琼瑶也是他的亲戚。
金庸生前写下15部武侠小说,每部作品情节丰富而曲折多变,笔下人物个性鲜明。由1955
年的《书剑恩仇录》开始至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包括脍炙人口的《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等。
香港出版社次文化堂社长彭志铭认为,金庸把通俗的武侠小说提升至文学作品层次,把消
闲娱乐变成文学名著,是一个巨大成就。而金庸作品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电子
游戏和漫画,在出版方面不断带动风潮。
中国文化界风云人物
与查良镛相交相知数十年,曾在《明报》及《明报月刊》任总编辑的著名作家董桥,称金
庸是当代中国文化界独一无二的风云人物,也许也是中国历史上靠一枝笔成功影响几代人
的稀有传媒人物。
金庸去世后董桥表示,“他创办的报章一纸风行,统领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三地忧国忧民
的思想潮流,朝野注目。他创作的武侠小说风靡读书界,倾倒数代人,让他的广大读者或
深或浅受了中国文学的熏陶。在时局风涌云起的时刻,他的政论始终抱持知识人的良知和
传媒人的天职,不亢不卑,字字入骨。”
https://i.imgur.com/ZVfKzVr.png
金庸于2018年10月30日去世,享年94岁。
另一名香港作家陶杰,形容查良镛是中国近300年来最杰出的文人,一生的成就除了小说
创作,在报业的贡献亦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表示,查良镛的三点坚持,包括要有原则、
有分寸和有底线,是最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地方。
创办《明报》
1946年查良镛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调往香港分社。
因不满《大公报》政治色彩浓厚,不能发表反对大跃进运动路线的意见,在风云不定的上
世纪五十年代末,查良镛毅然离开《大公报》。
至1959年,查良镛以35岁创办《明报》,以“明”为名,取其明辨是非及光明正大之意。
最初《明报》只属小报,以马经及武侠小说作为招徕,每天销量仅有一千份左右。
转折点在1962年,当时中国大陆爆发大跃进运动,大批难民涌入香港,《明报》详尽深入
报导,因此逐渐建立了报纸风格,销量亦攀升至五万份。及至大陆文革期间, 由于此中
国对外封锁消息,《明报》却全力挖掘中国大陆新闻,经常爆内幕消息,包括独家报导华
国锋获毛泽东一句“你办事,我放心”,钦点接任总书记,因而声名鹊起。《明报》因此
也成为报导中国消息的权威。
除了连载武侠小说,查良镛亲笔撰写《明报》社评达二十年,影响深远,社评多次驳斥中
共政策,包括1963年在社论驳斥中国外长陈毅“宁要核子,不要裤子”言论,被本港左派
群起围攻,更与《大公报》展开笔战。
https://i.imgur.com/FFegyHV.png
香港文化博物馆设有金庸馆
相信在他的这一生应可看到共产党垮台
在小说世界里,查良镛在武侠世界里穿梭。在现实政治环境里,金庸在左中右之间的狭缝
游走。
一九九一年,查良镛曾接受《壹周刊》的访问, 表示相信在他的这一生应可看到共产党垮
台。当时中国,在査良镛看来,现实环境压迫险恶,中国人还要长期做韦小宝。“我从来
都反对共产党主义制度,但现实是这样,不能说你希望它垮,它便垮台。”查良镛在访问
中表示,共产党一垮台,政局一乱,香港也一定垮,改变需要时间,经济要慢慢发展。
1988年,中英政府正谈判97后香港特首选举方法时,查良镛与商人查济民抛出没有民主普
选的“双查方案”,建议行政长官由一个600人选举团选出,被民主派狠批。
当时投下反对票的民主党创党主席、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李柱铭在电台节目上忆述,对
查良镛提出这个极保守的建议感到十分痛心,但现在回头一看,才在明白查良镛有“高度
智慧”,他指若“双查方案”最终落实,香港可能已有民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1991年金庸将《明报》股权售予商人于品海,惟其后于被踢爆有案底,《明报》最后辗转
易手至马来西亚商人张晓卿。
香港《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赞扬金庸是一
个有高度智慧、学问渊博、有大家风范的人,感激他的知遇之恩。
潘耀明忆述,查良镛的工作态度非常严谨,每次他们的月刊出版后,查都会第一时间阅读
,并把错别字圈起来传给他,然而他私下却是一个很随和的人,甚至颇为幽默 ,最令他
感受至深的是他的用人智慧: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给大家很大发挥空间。而在政论更是
坚持不偏不倚,可谓承载着文人的峥峥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