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有趣的,结果是四越、大联盟(教团)、雪女(暗影)都不约而同地
想要让对方的信用破产;大联盟跟雪女还都想用假钞搞对方,
只是雪女最早实行,而大都会联盟还没把教团的财产洗钱流出,他就面临着
不能大声张扬拒收的尴尬局面。
更糟的是大都会联盟的印钞放款额度已经超过该行所持有的资产。
也就是借出去的纸钞额度还比他存的金币还要多,可谓最糟的局面,
只要出现两种状况:a.民众发现假钞大量流入怀疑该行已经被假钞骗走大量金币
b.该行超贷,只要出问题存款根本不够赔我。
那该行就会面临民众为了自保去挤兑的局面。
不过在没有中央银行与存款保险机制的情境下,挤兑是会扩大变成对银行的不信任。
故四越也会面临挤兑的问题。
不过之前就有发生过有人喷这作品根本不懂货币银行学,
我们就稍微讲一下最接近于商战篇的美国银行的挤兑历史吧。
其实商战篇这种没有中央银行,而银行又彼此互相互搞搞到挤兑倒闭,
这在19世纪的美国就发生过了,因为美国在1913年以前并没有所谓的国立中央银行
与存款保险制度。相对地是由当时最大的民间银行,依照该行看要不要提供资金
出借来救济/并购而定。
而早期的金融行为本质,可说一群人一窝蜂的聚赌与出资。
但是场上口袋很深的银行并不多,故本身就是极为不稳定的事情。
比如说美国曾经有一段时间很迷盖铁路炒房地产。
铁路公司会跟银行借钱先行圈地,再盖铁路建新市镇,并贩卖给坐火车来
开垦盖农庄,或是开店的移民。很幸运的是,这群人碰到了欧洲的1868年革命。
当时的德意志地区君主立宪制的失败,原本催生共和政府的中产阶级与商人
看到普鲁士要打过来重新扶植徳皇威廉四世后,为了避免被政治清算陆续地从德意
志移民到美国。故这种铁路大富翁的炒地皮非常的赚钱。
然而1873年欧洲股市崩盘后,欧洲的金主想要卖股停损以换回现金;
连带影响了美国股市,特别是炒房地产的铁路公司股票也大跌。
欧洲金主不给钱了,而相对美国的银行也因为也借一屁股钱给铁路公司,
他们也不想继续借钱给这钱坑,最后就导致一堆铁路公司破产,股票变成壁纸、
借款变成呆帐,而持有这些股票的银行也就变成了挤兑对象,
于是火又延烧到了银行身上,导致大规模的银行没有足够钱应付挤兑而倒闭。
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崩盘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干银行屁事?
但实际上来说,只要一家银行他太过贪心,放贷比他持有的钱还多,
那这种破百的超贷,只要另一家银行为了自保不收该行的票据,
以避免被牵连也被挤兑,那光是“我们不收某银行的票据”这讯息,
就足以让懂这句话意义的人,基于保护自己存款理由而去挤兑。
1907年就发生过这种事情,有一家信托法人Knickerbocker Trust
它想利用垄断铜市场来操作期货获利,它从海外买了一堆铜来倾销,
但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大跌效果,造成钜额亏损。该公司想跟摩根银行借钱,
摩根根本不想淌混水丢钱进去,发布了“我们不会收该信托公司的票据”
持有该公司股票并认为该信托有问题的投资人都要求赎回现金,
很快地该信托就倒闭了。结果又影响到持有该信托股票的银行,
赔钱的银行们不想把现金继续外流,把信贷利率调高到70%,
高额利率下借不到钱的公司周转不灵倒了,结果又造成股价崩盘,
于是你又看到1873年“没人想借钱纾困挤兑压力”的问题再度上演。
这就是第四集七影小时候互相讨论的"流动性"问题。
简单地说,“信用”本身就是一个很虚幻的概念,因为这本质上就是
你相不相信银行还有多少钱让你提领存款。如果一群银行基于自保都不想借钱帮
其他竞争者银行度过挤兑压力。那民众对银行的怀疑就会传染与扩散。
直到有一个潘仔大撒钱给这些银行现金,让这些银行的放贷问题
转嫁到这潘仔身上为止。而这就是后来国家建立的中央银行它的工作之一。
国家的中央银行后来就变成最后给钱纾困的那个潘仔,以及以此为筹码,
能要求银行留多少钱来应付挤兑的准备金比率。
但最终关键还是在于当银行被挤兑时,它有没有管道获得当时最有钱的人
给钱/金币以支应提款需求,所以这问题最终又很微妙地抛到了
利用假钞海捞一笔的雪女/暗影这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