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世界冠军小弟被酸是不是凸显台湾的悲哀?

楼主: FeverPitch (Fever Pitch)   2023-08-16 13:35:53
你的疑问刚好菜市场政治学前阵子有篇文章可参考
结论:温和的乡民选择沉默
所以你看到酸民言论会格外刺眼
原文网址https://reurl.cc/N07MAe
网络制造了酸民,还是放大了酸民?
◎王宏恩/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政治学助理教授
网络上的政治讨论,已经是当代人们参与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在讨论的同时,许多人也常常抱怨网络上的言论非常凶猛,到
处都是酸民,讨论环境恶劣,仿佛根本达不到所谓的共识。但是,
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来的?难道电脑萤幕跟网络讯号有改造人类
大脑的效果吗?对于政治科学家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
的现象。
今天菜市场政治学要介绍丹麦Aarhus University的两位政治学教
授,于2022年在政治科学领域顶尖期刊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发表的最新文章:
Bor, A., & Petersen, M. B. (2022). The psychology of online
political hostility: A comprehensive, cross-national test of
the mismatch hypothe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6(1), 1-18.
在这篇文章中,两位教授首先透过问卷调查各1500位丹麦跟美国
的民众,发现丹麦跟美国民众跟台湾人的感觉类似,都觉得网络
上的政治仇恨(political hostility)比网络之外的政治讨论还
要严重许多,网络上酸民的比例大很多,使人们觉得网络政治跟
日常生活政治如同平行时空一般。
在人们有这样的观察之后,要如何解释这样的现象?两位作者提
出了三种可能的假设,并在之后透过实证资料验证哪一个假设比
较受到资料支持:
第一,网络改造假设:人们在面对网络跟萤幕的当下,因为物理
以及心理空间离其他人较远,因此比较难产生同情心,最后把人
们改造成在网络上政治仇恨值较高、比较常在网络上口出恶言。
第二,网络选择假设:喜欢口出恶言的选民,更喜欢把时间花在
网络上来参与政治,使得这些酸民在网络上更为活跃,进而使得
人们觉得网络上酸民较多,但实际上网络本身并没有改变任何人
的大脑,只是大家投入的时间不同。
第三,认知偏差假设:网络没有改变任何人的仇恨值、也没有改
变任何人投入政治的时间跟倾向,只是同样的一句酸言酸语,在
网络上看起来更为刺眼,因此让人们觉得好像网络上仇恨比较严
重。
这三个假设乍看之下都合理,但背后的机制、以及可能的政策对
应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更需要实证资料来测试哪个理论更获得
支持。
那要怎么测试这三个理论呢?在原文的前四个研究中,作者做了
一个非常简单的调查:询问丹麦跟美国受访者在网络上以及网络
外的政治言论仇恨程度、以及政治参与程度。假如网络跟萤幕真
的改造了人们的大脑(假设一),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大群只在
网络上放砲、在网络之外却完全不口出恶言的人们。假如网络没
有改造人们、只是更吸引酸民花时间在上面,我们应该可以发现
发言仇恨值较高的人在网络上的政治参与大于网络之外(假设二)。
有趣的是,丹麦跟美国的案例并不支持假设一。在三波问卷中,
丹麦跟美国的受访者都表示,在政治上口出恶言的倾向,在网络
上以及网络外都是一致的,在网络上常放炮的人,在网络外也常
放砲。两者是高度相关的,似乎没有一大群键盘战士(否则应该
下图的左上角要有一大堆受访者)。

至于第二个假设呢?实证资料似乎支持,但支持的方式是间接的。
在询问丹麦以及美国受访者在网络上跟网络外的政治讨论的频率
时,两位作者发现那些政治仇恨高的人,通常动机是来自于想要
透过互动而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status-driven risk taking),
但这个动机高的人在线上跟线下的政治讨论的频率是差不多高的。
简单来说,网络并没有让这群人变得更为活跃(下图右上角)。
然而,实证资料却发现,对于仇恨值较低、也比较不追求地位的
受访者来说,他们在网络上的政治讨论频率更远低于网络之外,
因此在网络上更为安静(下图左下角的差距)。因此,就百分比
来说,实证资料间接证实了假设二:网络上的确有较多酸民言论,
但这是因为非酸民在网络上比现实生活中更为沉默了,而不是酸
民更为活跃了。

而第三个假设,作者们则是同样在美国以及丹麦发送问卷,请这
两国的受访者看一些新闻或是网络留言,两者都是内容完全相同
的负面政治评论,但是一些发生在网络上、一些发生在网络之外。
问卷受试者随机读到发生地点不同的负面政治评论,然后被要求
评价一下这些政治评论有多负面。结果发现,人们觉得负面评论
就是负面评论,没有因为发生地点不同就有所不同评价。换言之,
这个实验并不支持第三个认知偏差的假设,人们觉得政治仇恨就
是政治仇恨,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变。
但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们受到另一个方法论上的挑战:搞不好人
们已经接受网络上的政治仇恨环境(norm),所以就算一个受访
者在问卷中说他在网络上跟现实生活中都有最高等级的政治仇恨
(第一个跟第二个研究的发现,主观测量上数字一样),搞不好
两者在现实生活的表现上有很大的差距(客观看起来发言仇恨程
度不同)。为了排除这个可能的方法论挑战,两位作者(在实验
七)又在美国跟丹麦分别招募了2000个受访者,并随机分派给他
们看四种不同的情境:(在网络上 or 在路上) X (针对移民的政
治仇恨发言 or 非仇恨发言),然后要这些受试者评论一下他们看
到的发言的仇恨值有多高、是否不适当。结果发现,人们对于仇
恨值或者适当程度的评价并没有受到该发言在网络上或网络之外
而有所差异,而也发现受访者自身发言仇恨值越高的人,越会觉
得该实验中的政治仇恨发言是适当的。因此透过这个实验,作者
排除了前述结果是来自于人们在网络内与外有双重标准的方法论
挑战。
结论
大家都觉得网络上仇恨言论比较多,台湾、美国、丹麦的受访者
想法都相同,但这现象从何而来?在这篇研究中,两位作者列出
了三种假设,并透过一系列的问卷以及实验,发现美国跟丹麦的
实证资料间接支持第二个假设:网络并没有真的创造出更多酸民、
没有把人的大脑改造,但是网络让比较温和的选民更为沉默,因
此用比例来看网络上就有更高比例的仇恨言论。同时,作者也在
后续又做了第八个实验,发现民众因为在网络上更常碰到不认识
的人,也会更觉得那些仇恨言论来自于不认识的人,这些结果共
同造就了人们对于网络负面言论的印象。简言之:网络并没有创
造或放大酸民,而是缩小了温和的其他选民。
当然,这个结果是基于美国以及丹麦的受访者,是否可以类推到
台湾,还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但假如基于这个研究结果,我们
可以推论说,假如要改善网络环境,要做的恐怕并不是禁止酸民
发言(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类似的发言,且大概会受到
法律保障),反而是要更加鼓励温和选民表达自己的看法。
作者: staristic (ANSI lover)   2023-08-16 13:41:00
蛮合理的,和我个人经验一致
作者: LawLawDer (肉肉的)   2023-08-16 13:44:00
作者: pinqooo (东条家的二里头)   2023-08-16 13:46:00
大概就是废文仔废文特别多的概念
作者: charlie5652 (charlie)   2023-08-16 13:47:00
跟之前巨人结局跟僵尸100NTR的投票结果满符合的
作者: morichi (我把你们当人看)   2023-08-16 13:53:00
跟夏威夷披萨一样
作者: RbJ (Novel)   2023-08-16 14:01:00
肌肉柴犬跟哭哭柴犬
作者: tim5201314 (花美男)   2023-08-16 14:04:00
知道了 网络缩小了我大香菜支持者的声音
作者: greg90326 (虚无研究所)   2023-08-16 14:09:00
结论:觉得自己温柔善良的人要多公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