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zel0093 (飞龙がくる)》之铭言:
: 最近打了些三国志 又看曹操屠城地点
: 发觉有一个地方 曹操反反复复屠城 屠好几次 重点犁田
: 就是徐州
: 就觉得很奇怪 是威胁很大还是有仇 怎么屠完一轮又一轮
: 新三国也是金句连发
: 徐州原本就是我的!我的!我自有车冑将军把守,干刘备何事!!
: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 然后苟或回答完全有可能以后 捧著芒果蛋糕的曹操就晕倒了
: 为什么会这样?
:
先讲结论:
因为当时的徐州统治者陶谦很强、徐州很肥,
肥到曹操不用这种极端的手段,没有把握打赢。
有人说当时屠城(或者说军事胜利后的劫掠)是家常便饭,
但就算《三国志‧魏书》会随便以“屠XX”带过可能是屠城的案例,
徐州大屠杀的描写却是“多所残戮”(〈武帝纪〉)、“鸡犬无余”(《后汉书‧陶谦传》)
、“泗水为之不流”(《三国志‧陶谦传》&《后汉书‧陶谦传》),
足见这次屠杀也非同一般,使得史书不能以“乱世日常”轻松带过。
换言之,这次大屠杀必须要看成曹操有目的性的特殊行动。
曹嵩被杀是表面的理由,整件事情虽然语焉不详,但是跟陶谦脱不了关系应该是确定的,
这个大义名分也有助于官兵们在执行屠杀是比较不会受到良心上的苛责。
而其实质上的理由,就是当时的徐州牧陶谦,是名符其实的东方大国。
有几条记载可以佐证陶谦的强盛:
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陶谦传〉)
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
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
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
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
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曹公攻陶谦,徐土骚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
广陵....(〈刘繇传〉)
(以上这两条说明徐州的富有。笮融的财富虽是贪污所得,但若徐州不富,也不可支撑的起
他的排场,光就他逃亡时带的“马三千匹”,以后来官渡前势力范围到达长安、可以向陇
西调度马匹的曹操来看,钟繇弄来两千匹马曹操就大为赞赏,不难说明三千匹马对中原非
产马地带诸侯来说,是多大一笔财富。)
....许贡来领郡,(高)岱将(盛)宪避难于许昭家,求救于陶谦。谦未即救,岱憔悴泣血,
水浆不入口。谦感其忠壮,有申包胥之义,许为出军,以书与贡。(〈孙策传注引吴录〉)
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
(〈武帝纪〉)
(以上说明陶谦的影响力范围。盛宪是前吴郡太守,高岱是吴郡的名士。所以第一则记载在
说的是陶谦的军政实力可以影响到吴会(吴郡、会稽)地区。
华县、费国俱在泰山郡境内,而任城国位处兖州境内。阙宣此人与陶谦的关系有争议,《
后汉书》说陶谦是假装与其联合,后来趁隙杀之并吞其部众,但不管如何,此一纪录可看
作陶谦西扩,在徐州大屠杀前已经与曹操有军事摩擦。)
一个国内非常富有,可以容许当时的新兴宗教(佛教)耗费巨资举行宗教活动,国外又可以
将影响力延伸至他州以外的国家,说为强国应不为过。还不算陶谦本身是丹阳人,其底下
有一支以丹阳人为主的部队,而丹阳是当时民风剽悍、不少诸侯闻名前去募兵的战斗民族。
所以曹操打陶谦其实全无把握。即令曹操在战场上未必占不了便宜,有徐州的经济实力支
撑,陶谦也很容易把战争持续下去,而经过黄巾与董卓摧残的兖州是没有跟徐州硬耗的底
气。而面对这样的对手,曹操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彻底的焦土作战。曹操攻打徐州一共
两次,就他的进军路线来看,第一次在彭城会战取得胜利后,并没有乘胜追击陶谦至根据
地郯县,而是往东南转进徐州的精华地带下邳(守将就是上面提到的笮融,跑了),直接把
下邳整个夷为平地。第二次则完全不照第一回的进军路线走,反而是由北经由泰山、瑯琊
攻打陶谦,所过依然大肆屠杀。所以曹操的目的非常清楚:彻底摧毁陶谦的经济区域、打
击陶谦的经济实力,有一点类似织田信长对本愿寺的战法。而这招也的确有用,两次攻徐
打完后陶谦已完全丧失战意,一度试图逃往故乡丹阳,尽管他其实并没有领土上的损失。
最后这里有两则有意思的记载:一则是〈吴书〉的记载,说曹操“欲伐谦而畏其彊”,
所以请皇帝下诏要陶谦自动解除武装,当然没有成功,而且这个时间点曹操尚未奉迎献帝
,故大约不是确实的记载,但或可说明当时风闻中曹操对陶谦的态度,或是当时舆论中曹
、陶之间的实力对比。另一则就更有趣:
太祖之征陶谦 ,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张邈传〉)
足见曹操是立旗而去,九死一生而还。史书虽然都轻轻“大破谦军”一笔带过,但实际战
斗过程,以屠杀之惨来说,激烈程度也绝对远超史书描写。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为什么曹操要在徐州大屠杀的解释,敬请同好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