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新生代台湾漫画家的突围战斗──品牌化

楼主: medama ( )   2022-07-14 20:17:53
https://www.twreporter.org/a/taiwan-comic-new-era-taiwanese-cartoonists-struggle
s
新生代台湾漫画家的突围战斗──品牌化、在地化,用新题材为产业拓荒
2022/6/20
文字
陈德伦
摄影
杨子磊
核稿/李雪莉;责任编辑/张诗芸
从原创同人志开始创作,20、30岁这一代的年轻漫画家,很早就用独立印制的刊物与极分众
的同好社群互动,撑起五花八门的题材。和前几代的台湾漫画家不同,他/她们为自己和作
品建立品牌形象,无论是推动作品出海、或挟国外高人气回归,观察市场水温,铺就通往商
业出版的路。
《报导者》深入访谈4组新生代台湾漫画家,年龄不到35岁的他/她们,究竟如何在外国强
势内容里找出路,开拓多元题材吸引读者进场,把故事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当台湾可能迎来
“第三波台漫潮”,这群年轻漫画家如何看待市场、漫画做为一种职场,以及这个产业的未
来?
从原创同人志开始创作,20、30岁这一代的年轻漫画家,很早就用独立印制的刊物与极分众
的同好社群互动,撑起五花八门的题材。和前几代的台湾漫画家不同,他/她们为自己和作
品建立品牌形象,无论是推动作品出海、或挟国外高人气回归,观察市场水温,铺就通往商
业出版的路。
《报导者》深入访谈4组新生代台湾漫画家,年龄不到35岁的他/她们,究竟如何在外国强
势内容里找出路,开拓多元题材吸引读者进场,把故事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当台湾可能迎来
“第三波台漫潮”,这群年轻漫画家如何看待市场、漫画做为一种职场,以及这个产业的未
来?
“这是色情漫画吗,也太搞笑了”、“感觉被解放了”、“台女为什么要去国外打炮,丢脸
丢到国外去!”不只台湾,连日本的网络讨论区也是众声喧哗──被大肆讨论的台湾漫画《
T子%%走》,漫画家谷子描绘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首要目标是推倒日本帅哥,来场轰轰
烈烈的肉体交流。
第一本商业作,谷子笑称是毁誉参半,但不管在哪个线上通路,它都稳列2021年台漫销售排
行榜的前三名。贴著“18禁”标签,主题大胆吸睛,就连摆在书店也引起不看漫画的人一阵
好奇,从家庭主妇到泌尿科医师都是读者。
身为八年级生的谷子,国中就在同人志贩售会打滚,除了摆摊,她也把创作放上社群媒体和
绘图交流网站,台、日的出版社编辑都是透过网络找上她。谷子说,幸亏社会对婚姻和情感
的想像日渐松动,以女性情欲出发的作品才有机会被接受。
谷子并非唯一,近年不少年轻创作者都勇于尝试新题材,从挖掘自身生命经验、关怀在地文
史到回应当代议题,为台湾漫画带来更多可能性。
近十年,文化部和文化内容策进院院扶植漫画产业,年轻创作者搭著《CCC创作集》数位平
台发表作品,和愿意发行原创漫画单行本的出版社合作,让故事有机会到更多读者手里。台
湾漫画也逐渐打开国际能见度,在奖项屡有斩获,海外授权也陆续售出。
2014年,还是纸本的《CCC创作集》邀请漫画家左萱参与一期以“神明”为题的刊物,没想
到成为《神之乡》诞生的契机。当众人讨论宫庙文化,左萱惊觉家乡大溪就有独特的阵头和
祭典,既有发展长篇漫画的空间,又是自己最熟悉的环境。“这搞不好就是决定命运的一天
!”在返家摇晃的公共汽车上,左萱生出故事雏形,把握机会向编辑提案。
“如果我要以漫画为生,就需要一部代表作。”当时25岁的她,已有接商业插画案的经验,
但心里还是有个漫画家的梦。为了取材,左萱多次来回大溪田调、请教民俗宗教专家,把爷
爷奶奶的人脉也搬出来用,从居民的嘴到镇上的图书馆,都是她的数据库。
这张出道名片,左萱以大溪祭典和文史为基底,讲一个回家的故事,画一家人如何解开心结
。《神之乡》一举拿下第10届日本国际漫画赏铜奖,也成功卖出日、法文版授权。谁也不会
知道,小时候的左萱甚至不敢把图拿给别人看,只敢垫在书本下偷偷画,如今却是充满著热
情的专业漫画家。
出版《神之乡》的盖亚文化,是目前发行最多台湾原创漫画的出版社,去年(2021)台湾商
业漫画出版149本单行本,盖亚包办32本,占五分之一(注)。坐在堆满漫画的会议室里,
盖亚漫画部总编李亚伦观察到,漫画家对土地的自我认同正在觉醒:
“以前的教科书很少讲台湾本地的历史人文,这一代的创作者开始挖掘自己,做台湾本土的
故事。”
半世纪曾有过两波重要台漫潮,如今迎来“第三波”?
《CCC创作集》自2009年带起文史题材的流行,李亚伦认为,优于业界的稿费,加上其后的
漫画辅导金,财源活水注入,是此时掀起“第三波台漫”不可或缺的因素。
称呼“第三波”,是台漫曾有蓬勃辉煌的历史,却惨遇两次断层。
“诸葛四郎与魔鬼党,到底是谁抢到那支宝剑?”罗大佑〈童年〉歌词里,唱的正是叶宏甲
1958年开始连载的漫画《诸葛四郎》。1950年代,可谓台漫第一个黄金年代,叶宏甲、刘兴
钦等作者带起第一波浪潮,买杂志、看漫画成了孩子们的重要娱乐;然而,1965年的“漫画
审查制度”却让创作禁声,审查制到1980年代解严才结束。
1980年代许多漫画周刊创刊,《乌龙院》、《战士黑豹》、《Young Guns》、《倾国怨伶》
、《封神榜》等作品诞生,漫画家郑问、敖幼祥、蔡志忠、游素兰、林政德等人被挖掘,迎
来台漫二度复兴。到1990年代,就连大型漫画出版社也办杂志培育新人。可惜命运多舛,20
00年代,因日本漫画大举攻台、中国招手漫画家西进、纸本市场衰落等因素而中断。
“黄金期的漫画家,有些人跟出版社有纠纷不画了,不然就是前进到对岸。”以妈祖为主角
的《冥战录》作者韦宗成,2008年靠政治讽刺漫画《马皇降临》正式出道、打响名气,面对
前辈们的休笔和迁徙,他形容当时本土漫画简直是真空,读者流失严重,大家常抱怨作品“
腰斩”没结局,纷纷转向日漫怀抱。
台漫元气重伤,但哪个时代都有爱看漫画、想用漫画说故事的人,他们去了哪里?
独立制作行销、打造个人品牌,从同人志走向商业市场
2000年代,大型同人志贩售会陆续开办,成了动漫爱好者的乐土、新一代创作者的育苗场。
李亚伦回忆,当时商业出版社无法负荷本土漫画的成本,出版量大减,“想画漫画的人怎么
办?他们在同人场出自己的漫画,借此磨练画技和说故事的能力,有些比较突出的人就开始
被发现。”
“光是我们那一代,就已经很多人是国中开始参与,到现在,可能连国小的小朋友都有在参
加,”谷子观察,同辈的漫画家几乎都经过“同人时期”,她的《T子%%走》最早就是自费
印刷的原创同人志。
从同人志贩售会的摊位到网络通贩,漫画创作者各撑起五花八门的题材,找到各自的读者群
,印刷几本、怎么找到读者到为作品行销,自己练就一条龙的经营方式。“网站上有人先帮
你评分,编辑可以知道客群跟市场在哪里,”谷子说,建立个人品牌,也就有可能被出版社
编辑看见,进一步踏上商业出版的路。
从独立制作插画集起家的高妍,今年5月底在台、日同步出版《绿之歌》,作品描绘海边小
镇少女林绿在考上大学后,于台北独立音乐小店“海边的卡夫卡”遇上乐团男孩的初恋。这
是她的第一本商业作品,日文单行本上市不到一周就确定二刷。好成绩并非侥幸,高妍投注
大量心力在社群上,分语言经营不同平台,稳定发布作品,为村上春树的《弃猫》绘制插图
而大红前,就有许多日本编辑关注她的Twitter,“只要你的作品够好、质够稳,出版社有
适合你的主题,就会来找你。”
5年前,当时20岁的她,初次到日本旅行,除了逛唱片行和美术馆,还把自己印制的小志刊
物带身上送给独立书店,向他们自我介绍。其中一间书店的店长,促成她在东京办展览,来
看展的日本编辑们成了高妍的人脉,“到现在出单行本,我都有送给他们,他们都会给回馈
、帮忙宣传。”《绿之歌》连载的日本杂志《月刊Comic Beam》也是当时牵的线。
年仅25岁,高妍却是规画缜密的人,“不单指画技,例如我已经累积一段工作经验,有这个
场域的先备条件跟知识,我才可以说自己是有把握的。”她从大学就认真学日文,锁定日本
市场,看到有趣的作品便留意是哪间出版社,有朝一日要出版商业漫画,才知道该去哪敲门
。接了村上春树的工作之后,商业委托案如雪片般飞来,这也让高妍更笃定,“有时得让作
品绕个远路,获得日本的青睐,才能获得台湾市场的关注。”
从独立到商业、从小众到大众,台湾漫画家的视域也得不断扩大。
灵异悬疑、女子18禁 拓垦题材荒地,在分众时代创造新读者
六年级生、但称自己心理年龄永远21岁的叶明轩,从小爱看《乱马1/2》、《七龙珠》、《
北斗神拳》等日漫,他以融合奇幻和古风元素的《无上西天》、《大仙术士李白》打出知名
度,七度入围金漫奖、拿下四届优胜。叶明轩观察,和十几年前出道的漫画家相比,新世代
更懂得自我行销,也不总是追着日漫,“愈画愈好,大家画风各不相同。”
《CCC创作集》转型数位平台后,也鼓励漫画家尝试不同题材。以台湾首部结合灵异悬疑的
推理漫画《不可知论侦探》为例,找来小说家薛西斯和在同人场活跃的绘师鹦鹉洲搭档,一
人编剧、一人作画,开启有别于过去漫画家一人统包的产制模式,来回沟通大纲和分镜是家
常便饭。薛西斯表示,为了抓到漫画的叙事节奏,她去翻了很多推理漫画参考,更加入只有
图像适合表达的哏,“有些诡计我用小说写很麻烦,要解释半天,但读者一看图就懂了。”
以文史转译起家的《CCC创作集》编辑部,整理日治时期的《台湾日日新报》等旧报纸报导
过的奇案给作者参考,“我记得还有人牵着牛走到湖里消失的故事,”鹦鹉洲说完也挥挥手
,忍不住吐槽实在很ㄎ一ㄤ。至于故事中提到名为“舍身罗汉”的活人献祭仪式,为了更真
切感受现场氛围,两人还各自跑到据传发生过案件的台北市大湖公园取材。
融入民俗信仰和社会议题,《不可知论侦探》打开类型漫画的另一扇门,希望台湾读者想看
推理漫画,不再只有日本的《名侦探柯南》和《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能选。
提供读者另一种选项,也是谷子创作《T子%%走》的初衷。从小就对色情漫画特别感兴趣的
她,也想过画文史题材、当图文作家,但终究不适合自己,“以前一直有种观念,可以处理
严肃的东西的人好像比较厉害,搞笑就是大家都都可以做,后来发现好像也不是这样。”于
是还是回归本行,想把搞笑的成人漫画做出特色。
谷子说,因为够搞笑,才能撕下“女性主义”的说教标签。虽然有些男性读者不满,但也有
人愿意“给推”。
过去男性向色情漫画的套路,让她感到非常无聊,“男主角心中有各种感受,但女主角的内
心完全没被描述,她只有很爽就结束了。”相较于性欲旺盛就会被众人欺负、不管怎样都只
是服务男性的传统设定,谷子要画勇于表达感受的女主角。在色情漫画的世界,性别互动可
被颠覆,“男性向”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用在女性向的视角里。
读大学时,韦宗成就自立架设“创意漫画大乱斗”网站,开放网友投稿漫画,无论专业或业
余,只要有爱漫画的心都来者不拒。蹲点台湾网络漫画社群超过20年,他观察到创作者愈来
愈多,分众也更加明显,“每个作者代表的分众不一样,他擅长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武器,别
人比不来。”
台湾漫画家能活吗?专职要撑、多工难免,燃烧爱的小宇宙
尽管题材多元,创作空间和自由拓宽,但在台湾当漫画家,生存真的变得更容易了吗?受访
的创作者们同意,靠《CCC创作集》的稿费和辅导金,如今漫画家这份工作不再遥不可及,
但要全职投入还是有难度,除非连载火力全开,否则就是倚赖比赛奖金,或兼职接案才能维
持生计。
鹦鹉洲坦言有正职工作,做漫画连载算是副业,现实问题还是要考量,“比如说稿费,已经
有在逐年变好,只是出版社和读者的市场,有没有办法撑起一个循环,我觉得目前台湾还在
努力中。”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左萱也提到,经常处理文史题材的她,光是确认史料正确性、构思故
事和分镜,往往比作画还费时,“漫画跟插画不一样,不是只要把画面弄好就好,还有编剧
、写台词,角色的故事怎么铺陈,有很多动手画之外的难题。”
尽管网络时代门槛降低,不用出书也能当漫画家,谷子认为,“当图文作家或发表作品都会
有人看,但变现率很低,每天花这么多时间PO作品,累积一批粉丝,但不能够真的给你做生
活费。”为了维持生计,不少漫画家都会接其他委托案,从贴图、插画、政府标案、比赛评
审到社团指导老师都有。
叶明轩则半开玩笑表示,“不一定是画插画,就算是要插秧,如果钱够多,我也是会去做。
”他也坦言,如果不是有金漫奖的奖金支撑,也许早就离开漫画圈。但对左萱和高妍来说,
多工不见得是坏事,除了画漫画,她们也身兼插画家,左萱解释,“如果能接到自己喜欢的
作品跟作家的案子,也会觉得达到某个里程碑,这是两种不同的方式。”
高妍印象很深刻,在一场新书签名会上,有爸爸带着国一的女儿来参加,女儿是超级粉丝,
见了偶像却紧张到说不出话。透过父亲转述,高妍知道女孩喜欢画图,“我跟这位爸爸解释
,小时候我画画,爸妈都没有管,女儿不会变成没有工作的人,而且我是在做自己快乐的事
。”高妍说,虽然在台湾当全职漫画家的环境还不成熟,但只要开拓国际市场,找到自己的
风格和商业定位,画图也能成为一份职业。
跨域IP思维加上政府持续扶植,更有机会开花
目前台湾漫画家的主要收入还是稿费。谷子表示,全心投入、稳定连载,有机会拿到跟一般
初入社会上班族的月薪,大约3、4万元,但也会视产量起伏;至于版税只能算是补充性来源
,“卖书利润就是没有很高。一本漫画250元定价,10%版税,你卖一本就赚25块,就是一口
饭而已。”《T子%%走》在日本一刷6,000本,即便在台湾已算畅销,也要五刷才达到这个数
字,“我们作品市场的上限就是这么大。”
李亚伦解释,台湾原创漫画一刷数量从数百本到数千本都有,落差很大,但大卖作品可遇不
可求,出版社也会审慎评估,不敢贸然行事。他坦言,产业确实有点“畸形”,出版社如果
不靠政府补助,连付漫画家稿费都非常吃紧,不是合理商业出版该有的运作。他认为,台漫
还处于练兵阶段,原创漫画的出版量有增加,读者也在扩大。
无论漫画家或出版社,现阶段都还需要政府养分的灌溉,才有机会茁壮开花。
对此,文策院副院长、漫画产业小组召集人卢俊伟表示,提升作品品质、产量和题材多元性
,养出更大群的台漫读者,也是官方订下的目标,“公部门的角色就是要解决市场失灵,用
投资去补缺口。”
另外,文化部提供国外出版社做台漫翻译发行的补助,海外授权可替漫画家带来额外收入。
卢俊伟提到,像韩国网络平台在制作条漫时,就已加入改编影剧和游戏的思维,把产品当成
大IP来开发经营。
左萱的作品《神之乡》在2021年被改编为电视剧时,她就强烈感受,“电视剧的受众比漫画
多很多。”她说,即便剧情和角色有所调整,但还是能抓住故事的精神,观众或读者都能在
不同媒介获得乐趣。
震动人性的情感共鸣,让故事去到更远的地方
回归本位,漫画作为一种说故事的媒介,核心仍是引起读者的共鸣,要怎么得到他人共感,
曾带着许多漫画家成长的李亚伦建议,“不要羞于表达,诚实地把自己展现在作品里。”
为了让日本读者更容易入口,高妍《绿之歌》以村上春树、细野晴臣、岩井俊二、杨德昌作
为引线,借他们熟悉的作者来连结台湾的街景和生活场域,这是高妍本于个人成长的私小说
漫画,却让不同生命经验、年龄阶段的异国读者也能带入角色,“他们明明没有接触跟体验
过,但却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透过这种隐隐约约,我想不断把台湾的东西让他们吸收,
这是我在日本画《绿之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像在国际上被热烈讨论、由赤烛游戏所制作的《返校》,国外的玩家根本不懂什么是白色
恐怖、什么又是戒严,但鹦鹉洲说,“他们可以感受到被压迫的情绪,他们会说这情绪做得
好好,所以有没有人类能够共鸣的点才是重点。”薛西斯也认为,故事的强项是表现人,搭
建舞台让事情发生,至于读者如何领略解读,产生什么感受,就该是开放的。
跨越国界和族群,左萱一直记得一封信带给她的鼓励:有位住在加拿大的阿尔及利亚籍读者
,读完《神之乡》的法文版漫画,说自己久违地想起家乡。随着发行海外的作品增加,跨文
化的触动也更被验证是可行的──台湾元素也好、社会议题也罢,都得回到情感的深处,呈
现人的状态。
即便台湾漫画产业还没走到真正健全的那一步,在官方和民间出版社的多方协力下,新生代
的创作者依然奋力向前,期盼在外国强势内容夹击下,找到一条突围之路。也正是这样分进
合击,台漫到底该如何被定义,长成什么样子,理所当然没有单一解答。
“有时候你会问这是台漫吗?画风怎么像韩漫、像日漫、像欧漫?我们就是海岛国家,会受
到很多地方影响,但最终会融合出自己的样子,就像月亮虾饼吧,”左萱给了一个有趣的比
喻,“而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不断让大家看到,不断告诉大家说,我们在这里,我们活着,
我们有在画漫画。”
作者: tonyy801101 (tonyy801101)   2022-07-14 20:27:00
还有一段路要走,加油
作者: GodVoice (神音)   2022-07-14 20:28:00
我看到第三页就不耐烦了说到品牌 我觉得台北市漫画家工会是分数不高的品牌这样说很为碗吧
作者: zxcasd848 (墨竹)   2022-07-14 20:50:00
太长
作者: hinajian (☆小雏☆)   2022-07-14 22:53:00
也没有漫画会主打说此书是由工会漫画家画的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