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黄强华《霹雳盛典》:不是一昧忍让就是好人

楼主: zkowntu (冰封冷雁)   2022-07-09 20:25:42
黄强华《霹雳盛典》:“不是一昧忍让就是好人”,素还真这个角色是奠基在我们过去戏
班生活的经验
文: 黄文章(强华)
溯源:素还真是戏班生活的缩影
“素还真观看这个江湖的视角更加多元,也因此有了更多元、更有弹性的手段来应对
这个世界,戏也因此更好看了。”
——黄文章(强华)
无法超越的史艳文
戏剧是反映现实的工具,无论是爸爸黄俊雄时代的史艳文,或是我们这一代创造出来的素
还真,其实都在反映不同年代的台湾人在生活中面对的现实处境,以及每个年代的人选择
应对这些处境的不同策略。
人家说创作者寡言。以前我们做布袋戏的应酬、社交活动的机会都很少,也不太会到处去
讲我们的创作理念,就是闷著头一直做布袋戏。一直到后来慢慢把工作分摊出去之后,我
们才有时间顾及这些人情世故。
我和弟弟黄文择一起进入布袋戏的工作,弟弟专门负责口白,我则是从片厂的监制、导播
、摄影、剪接一路学起。爸爸黄俊雄交班给我们之前,我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做导播的工
作。大概交班前两年我才开始跳下来写布袋戏的剧本,然后很快就创造出素还真这个角色

为什么当年会写出素还真这个角色?
后来有很多人说之所以会有素还真,是因为新一代的观众需要属于他们世代的人物,所以
素还真是来取代史艳文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以讹传讹。
确实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它象征性的人物,我爸爸时代的人物就是史艳文。
史艳文这个布袋戏史上最广为人知的角色,脱胎自清代的章回小说《野叟曝言》里头的人
物。原本书里面叫做“文素臣”,阿公黄海岱把它改编到布袋戏里头的时候,因为《野叟
曝言》里头有反日的情节(事实上故事的其中一个高潮是文素臣带兵攻打日本),为了避
免日本人注意,所以演出的时候就把他的名字改成“史炎云”。到了1980年代,爸爸黄俊
雄开始在电视上演布袋戏的时候,同一个角色已经又被改名为“史艳文”。
史艳文的故事从1970年代开始一路演下来,经过爸爸可能超过上千集的演绎,已经发挥到
淋漓尽致。因为这个角色早已被写到巅峰,让我接续著写,根本不可能再超越。
而且史艳文身上背负太多陈规,有时候必须打破陈规,才能成就更远大的梦想。一个创作
者不能被束缚、被框架,否则是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因为你要顾虑东、顾虑西,就很难
尽情发挥。
所以那时候我就跟弟弟黄文择讨论说要有我们自己的角色,因此就创造出跟史艳文完全不
一样的素还真。
素还真是戏班生活缩影
素还真整个角色的创造是奠基在我们过去戏班生活的经验。
人家说布袋戏班的生活是“台上刀光剑影,台下剑影刀光”,因为那个年代法治不彰,更
像是武侠故事里头的江湖,去一个地方演戏一定会被收保护费,所以那时候我经常看到戏
班的人和这些收保护费的混混打架、砍杀。连我自己也亲身参与过,但是那个时候我不是
下去打,只是在旁边负责壮声势吆喝。
这样的戏班生活经验让我们更深刻认识人性,体会到人要在这种江湖乱世之中活下去,凭
的恐怕不是温良恭俭让,而是要有手段,要能够反击。
所以素还真变成一个跟史艳文截然不同的角色:史艳文讲的是仁道,素还真讲的是刚柔并
济,以最小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成果,而且不排除用“以暴制暴”的手段。
传统布袋戏迷可能会觉得我们创造这样的人物是违反仁道精神,可是戏班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昧鼓吹忍让,对这些老是被欺负的老百姓并不公平。
和始终如一、一招打天下的史艳文相比,素还真观看这个江湖的视角更加多元,也因此有
了更多元、更有弹性的手段来应对这个世界,戏也因此更好看了。
我们把素还真放在各种故事情境中,让大家看看他如何运用不同的手法来应对残酷无情的
江湖,这些江湖情境同样也是我们设计来反映真实世界的社会问题的。当然布袋戏中的环
境并不等同于真实社会,这一切原本只是一种戏剧表现手法,想不到正好符合当时社会的
氛围,因此受到很多戏迷的喜爱。
“不是一昧忍让就是好人”这个议题脱胎自我们戏班的真实经验,我想应该是这个值得玩
味的议题打中了许多人心里长久以来的声音,才让素还真得到了这么多认同。
素还真身上的戏班教育观点
素还真身上另外一个脱胎自戏班经验的元素是师徒关系。大家可以看到素还真对他徒弟是
严而不苛的教育关系。
我们以前在戏班上看到一些团主会对学徒采用非常严厉的教育,他们会说是爱之深责之切
。我自己不这么想,我的心态就是每个人都会当人家徒弟,所以我就不喜欢这么严苛的师
徒关系。这样的观点也反映在素还真这个角色的师徒关系实践上。
站在师傅的角度当然希望徒弟赶快学成,不要偷懒,不要好玩,所以在以前的戏班三不五
时就是打骂,甚至动不动还要跪。
以前我们念小学时也是会挨打。小学的时候我最不喜欢坐第一排,因为老师一个不高兴脚
就踹过来了。可是个子又不高,不坐第一排不然要坐第几排,这时候上课就会一直很紧张

时代不一样了,教育的方式就不太一样。现在教育讲的是愿景、讲的是自由开放,每个人
都可以学到自己想要学的;而以前讲的是鞭子、棍子。不同的时空背景产生不同的教育观
点是必然的。
以前的教育因为是被打出来的,所以本科非常扎实,但要做创意工作就很难。放学就是念
书,上学就是挨打,哪有什么余力开发创意的想法。这种教育方式可以训练出专业的技术
人员,但要训练出需要独立思考的创意人才可能就没办法。
以前农村社会的人没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要不去考公务员,要不去种田,不然就是当黑
手,再来就是到戏班演戏。当你选择性少的时候,任何能学到生活技能的机会对你来说都
是难能可贵的。当然那是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现在年轻人来拜师学艺哪有可能被打,师
傅没被打就很好了。
我们这群当年被打骂教育出来的老师傅,技术就比较扎实且全面,现在的训练方式就没办
法想要什么都会,生旦净末丑顶多其中一种做到极致。以前的师傅是生旦净末丑都要会,
小偶、中偶、大偶三种偶都要会。现在的操偶师大概只会大偶,要叫他们演小偶已经没办
法。
所以我们还发明了一套制度,每隔半年会让操偶师考试,包含我跟弟弟、导播还有组长一
起当监考官,用考试来检验他们的技术能不能晋级跟加薪,用这种方式来刺激新一代进步

因为我们的节目每周都有更新进度,所以拍戏的进度也很要求。导播必须紧盯进度,不能
让节目开天窗。这种工作节奏之下,相对地徒弟自由发挥的机会就比较少。所以我们只好
用其他方式来加强,比方说资深操偶师每个礼拜有两天开课,让刚进来的或是一年以下资
浅的操偶师可以有更多机会学习。没有上戏,单纯就是让操偶师练习操作,不然现场真的
在拍的时候,新的操偶师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尝试错误。
因为导播不可能一直NG,NG就是浪费团队时间,而且进度落后,每一个人都会有很大压力
,因此一定要是技巧纯熟的才能在摄影机前演出,新人就不可能在这种场合去试。用镜头
拍下来的每一个细节都看在戏迷眼中,我们有厉害的戏迷甚至有办法一眼就看出来这是哪
个操偶师在演。而且观众是付费来看影片的,自然每个镜头、每个动作、每句口白都用放
大镜检视,不容许有闪失。
所以我们其实一直在研究是不是应该多一些野台演出的机会,让新的操偶师磨练。
回到野台那个江湖环境里,操偶师讲究的就不是精准,而是现场的临场反应以及和观众的
互动。这时候人人可以为师,让现场观众扮演师傅的角色来刺激操偶师,我想这样的操偶
经验对于新一代的操偶师会是很好的磨练。
素还真处世哲学的变与不变
从1988年到现在,素还真已经历了超过三十年的演绎。素还真这个角色和他应对这个世界
的方法会不会有所改变?
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们从一个人写到开始用集体创作的方式写,三十多年来素还真
这个角色已经经历过非常多编剧的笔,每个人的拿捏多多少少会有偏离。我们当然也尽量
要求不能偏离太多,毕竟对戏剧来说,角色性格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所以按道理来说素
还真是不应该变得太多。
我相信有很多资深的戏迷也不是很清楚素还真的人格特质和个性。
素还真是一个力争活命的冒险家,本性喜好自由、热情幽默、自信聪明、正言不讳、恬澹
豁达、重情重义,外加有一点小调皮。一生以追寻知识为志业,以保护生命为目的。素还
真认为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服务更多的生命,知识的取得是为了发掘更多的知识,他对生命
有一股极大的求知、求真的欲望,因本心所向,所以对于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在思考如何
活着,活得精彩,活得坦然,更推己及人,让身边每一个人,都能活得适性适意。
这份积极向上的乐观思想,与一般人喜欢将失败归咎于命运使然的悲观及逃避的心理截然
不同。同时素还真也秉持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排除困难、跨越障碍。从每次临
渊履冰、险象环生的寻知冒险中,体现出生命的韧性来自敢于直接面对生命的挫折,也体
悟出生死内涵的生命真谛,进而淬炼出更强大的精神体。
可是从写实层面的角度来看,人都会变了,素还真怎么可能不会变。
不要说素还真,我自己都变了。年轻的时候个性那么冲,现在就变得收敛。一开始年轻气
盛、目空一切,等到经历更多事情之后就会体悟到人上有人,你永远也不晓得在你眼界之
外还藏了什么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
最重要的是,年轻的时候不怕摔,跌倒还爬得起来。现在年纪大最怕的就是跌倒,一跌倒
就可能要进加护病房了。所以年纪到了,看得多了,想得也多了。
对素还真这样一个虚构的戏剧角色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三十多年来,所有他经历过的
剧情加成在一起,一定会影响他对这个武林、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和想法。
可是素还真的初心或者说他的目标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以前可能是同一个目标,他拐一个
弯把它做完,现在可能是拐三个弯,以更圆融、牺牲的、代价更少的方法达成同一个目标
。这就是更上乘的功夫。
所以素还真回过头来,会开始追求面面俱到。“以暴制暴”当然是一种方法,但现在他会
觉得如果在那个“暴”当中还能给当事人一条生路,而不是赶尽杀绝,或许这个“暴”就
能“始恶终善”,最终结果是回归到善的这一面来。
最终不会变的是素还真游戏人间、风趣幽默的态度。能够享受到人间的快活,又可以让事
情尽善尽美,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书籍介绍
本文摘录自《霹雳盛典:风起云涌40年》,时报出版
作者: 黄文章(强华)
不只素还真,布袋戏与霹雳是台湾人最重要的瑰宝!
第一本霹雳董事长黄文章(强华)著作
第一本彻底洞悉布袋戏技艺
第一本收录百张幕后花絮与偶照
那时候片厂员工之间的情感非常紧密,就好像家人一样...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
吃好吃的就大家一起去,要认真拼就大家一起熬夜不睡觉。那时候经常动不动就在摄影棚
过夜,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计较的。
星期天不用拍戏的时候就会一起出去玩,或是去打球,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一起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干部,就会跟霹雳有坚深的革命情感。
清乾隆、嘉庆年间,布袋戏随着闽南移民进入台湾。
由泉州来台授艺的黄阿圳传艺给落籍西螺的苏总(人称“总师”)。
总师后来把戏班“锦春园”交棒给来自云林土库的徒弟黄马。
台湾布袋戏第一世家——云林黄家——的故事就此揭开序幕。
黄马正是五洲园黄海岱先生的父亲、黄俊雄先生的祖父、霹雳布袋戏黄文章(强华)和黄
文择的曾祖父,也是黄亮勋的高祖父。
黄家五代人锲而不舍地改良布袋戏、推广布袋戏,成就如今台湾掌上传奇当代盛典。
布袋戏是台湾相当重要的民间艺术,也是最为人知悉的常民文化。
霹雳布袋戏发展史中那些趣味、情感、戏剧性的事件,一则则串起了整个台湾布袋戏横跨
40年的历史脉络,也正好契合著台湾人所共同经历的40年生命经验。其中不仅能看到不同
世代对传统艺术的向往期待,更能带领尚未接触布袋戏的新世代读者一窥民间技艺的丰富
多彩。
本书由霹雳布袋戏创办人黄文章(强华)自布袋戏起源聊起,看布袋戏百年变化,技术革
新与登上电视、电影的革命;同时进一步深入布袋戏文化、布袋戏人的语言、音乐、武侠
梦,以及心路历程;并回顾那些年与台湾观众一起走来的岁月,与未来布袋戏将如何再战
100年。
责任编辑:翁世航
核稿编辑:王祖鹏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8801/fullpage
作者: VelvetMikoP (Velvet-35P)   2022-07-09 20:37:00
对只懂“温良恭俭让”的人不是好人这点有同感
作者: vm4m06 (富奸你一定要画下去呀)   2022-07-09 20:42:00
只懂的温良恭俭让那只是乡愿啊
作者: maudu (马武督)   2022-07-09 21:09:00
一味啦干
作者: ARTORIA   2022-07-09 21:15:00
一昧又没错
作者: strickdevil (strickdevil)   2022-07-09 21:15:00
疑?我怎么印象素还真是参考他叔叔而设计的角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