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有好多当代经典还没补完,但刚好有稍微研究过百合流变,来聊聊这话题。
首先我想讲一个概念:
百合是被定义出来的,爱情也是。
百合是个附加给作品的标签,但这标签涵盖什么?代表什么?这都和当时的环境
有关,所以甚至会有很讽刺的现象,百合流变中极为重要的《玛莉亚的凝望》套
用到现在一些人对百合的定义,很可能反而不算百合。
爱情也是。
人类的感情哪有那么简单,能用亲情、友情和爱情就三分,但人总是趋向于明确
,所以会下意识想用一个明确的词汇去定义、去归类。
想分类感情并给予名称的心态,和想分类作品并给予标签的心态,其实十分相像。
有趣的是,正统(本格)百合想描述的正巧就是“处于模糊地带无法用爱情与友情
划定的情感”,与它本身的定义模糊不谋而合。
回归正题,所以要聊百合是什么,就得拉个时间线,因为不同时间的定义有极大
差别,那就来看看百合是怎么出现的吧。
我们得先聊聊日本在大正时代出现并流行的 S (エス)文化与 S 文学。
大正时代 (约莫1910年代) 开始,日本已有非常多女校,然而这时候的女校更像
是“新娘学校”,她们接受现代教育,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成为配得上男性的现代
女性,她们学习知识、学习礼仪,最后大部分在毕业时就步入婚姻。
然而同时,“大正民主”是自由主义的年代,大量外国书籍文化被翻译进日本国
内,青春期的少女处在只有同性的环境中,同时又在摸索自身萌芽的、未明的情
感,姊妹情谊与浪漫关系逐渐盛行,而有所谓的 S 文化。
S 来源自 Sister 的 S ,指的就是在女校中的姊妹亲密关系,这种浪漫关系通
常被视为短暂的,但在她们毕业以前,被关在小小的女校里,这种关系就是能被
认同的,这是她们所能享受的短暂自由恋爱。
但在这样的文化中,她们所谈的一定是“恋爱”吗?不好说。直白地说,人类同
性恋的比例就没那么高,但当时女校中可能高达八成人都有发展亲密的姊妹关系。
对她们来说这可能更像是当时女校文化中成长过程中的一环,而不是真正的同性
恋爱,并且这样的关系只要还在女校中,就是正常的。
并且,在自由与保守还在拉扯的年代,她们的感情多半是精神上的,肉体关系被
认为是禁忌,当然只要是禁忌就一定会有人去碰,但正是如此,“因为在那个环
境中被视为禁忌,所以才具有强烈的浪漫感”。
不管是肉体关系,还是被侷限于女校中的同性亲密关系。
而这时候的 S 类文学主要就是在描写此 S 文化中的情谊关系,因次也会被整理
进日本与台湾的同志文学脉络中。
日本最著名的 S 类小说家就是吉屋信子,虽然我一直还没时间拜读,我先道歉。
台湾也有吗?还真的有。
日治时期的台湾也有女校存在,最早一批现代女性知识份子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体
制下出现的,并且也吸收了大量外国与日本文化,其中很值得欣赏与研究的就是
杨千鹤的短篇小说〈花开时节〉。直到当代的继承与转译,那就得再推杨双子的
《花开时节》了,这是灵感源自于杨千鹤〈花开时节〉的“台湾穿越历史百合”
小说。
这类文学有些很常见的风格,例如大量使用花的意象、信物、姊妹关系、爱慕、
崇拜、仅只于牵手拥抱的亲密接触、精神上、纯洁且短暂的关系、模糊纠结未明
的情感......
是不是很眼熟又很陌生?没错,这就很接近现代“狭义上的百合”。
有趣的是,当时与往后发展的 S 文学大多是女性向的,并且被20世纪后的百合
继承转向大众化后,才逐渐男性向。这就是后话了,百合对 S 文化内容与精神
上的继承我们暂且搁置,依据时间线,先来聊聊百合的“词源”。
战后,日本男女合校渐多,现实中的 S 文化逐渐隐没与谨慎,S 类文学则持续
发展,然而在同志议题逐渐搬上社会面后,所探讨的议题与 S 文化又有所不同
。注意到了吗?“同志”议题在讲的是“同性恋”,在于诉求同性“恋爱”;
然而 S 文化并没有限缩她们的情谊与关系是“爱情”,而是处在更模糊不清、
短暂且浪漫的学生时代亲密关系。
然而百合这词的起源,与同志议题更接近。
这段可以参考维基百科所写。(因为我很不在意)
1976年,以男同性恋为题材的杂志“蔷薇族”女性读者的投稿集合成的“百合族
(百合族の部屋)”专栏(コーナー,Corner),应该是百合一词的用语来源。
1981年4月“百合族Corner(百合族コーナー)”字段续刊时,百合解释成女同
性恋的说法在此敲定。1980年创刊耽美派杂志ALLAN在1983年7月设立百合通信栏
位,用来刊载女同伴的交际希望,此时也开始使用百合、百合族等这类语词。
所以百合这词刚出来时,其意义与女同性恋是相等的,更像是一个通称或行话。
直到20世纪初,开启现代 ACGN 中的“百合”者,我想聊两个重要角色。
一个是今野绪雪的轻小说《玛莉亚的凝望》(マリア様がみてる)
一个是一迅社发行的《Comic百合姬》(コミック百合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RaFT0YHFD4&ab_channel=MeVagYo
为什么我认为《玛莉亚的凝望》特别重要?因为它在内容上继承了 S 文学的精
神、风格与题材,并且成功大众化。更甚,从女性向走向男性向。
《玛莉亚的凝望》从1998年开始连载直到2012年,期间还有改编成漫画、动画及
电影。在此作中,传统贵族女校、姊妹关系、信物、山百合与蔷薇的象征都被
继承了下来,内容上更是极其细腻地描述了姊妹之间的情谊,崇拜、爱慕、占有
、依赖、理解、冲突、误会、邂逅与分离......所有情感关系都被细腻描摹。
唯独她们从未谈及友情与爱情。
因为“她们就是姊妹,也只能是姊妹”,只要有这个关系作为框架,她们就不需
要寻求友情或爱情之类大众给予的框架去解释她们的情感。
那这之中难道就没有人想冲破姊妹框架,寻求更进一步吗?
还真的有,详情请看本作。(推坑)
《玛莉亚的凝望》中每对姊妹的关系都有所不同,并且,它也不排斥去描述剧中
出现的男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
在聊百合时,它的浪漫一大部分来自于其与社会普遍价值的差异。
也因此,在百合作品中能不能接受各种奇形怪状的感情关系尤为重要。
我特别喜欢《玛莉亚的凝望》中解释姊妹关系的一段话:
(动画第四季第八集,小说我就不翻了)
祐巳在姊姊与挚友们的陪伴下感受到幸福,却总还是觉得空虚。
由乃说道:“像这样虽然(心理)‘姊姊的房间’和‘同伴的房间’填满了,但
其他的房间还空着的话,总觉得会少了什么的。”
祐巳:“其他的房间是?”
由乃:“‘妹妹的房间’。”
这段话精妙就在用更广义的方式解释了情感关系,并非只有亲情、友情、爱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房间”存在,对应到不同的关系与特定的人,即便
有很多的房间也无所谓,即便今天房间的名字不是妹妹也无所谓。
这就是情感细腻之处,也是情感不明确而使人惶恐之处。
正是这股不明确,才让人想为它命名,然而命名却又侷限了情感的解释。
回过头来,才会有那么多作品用极大的篇幅去描述人与人的情感,最终却说不出
一个友情还是爱情──因为这哪是用友情或爱情就能解释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aubNdsEa9o&ab_channel=magisteralex
回归正题,《玛莉亚的凝望》的成功,将原本伏流的 S 文学拉起,继承它的精神
与内容,并转向大众化,也因此,往后很多ACGN作品从本作继承了大量 S 文学
长年发展出的元素。
《玛莉亚的凝望》的好是无庸置疑的,但如果用文学(文化)史脉络的角度来看
,它最重要的是做到了“承先启后”,将一个文学分支继承了下来,并且(可以
说是因缘际会)成为了另一个大众文化(百合)的基础。
(说是因缘际会是因为今野老师在写这之前根本对 S 文学和百合没概念www)
而今野老师在被问到对“百合”的想法时是这样说的:
“......我觉得那种不明白的、模糊的感觉是很广泛的。”
“是否能明确地称之为友情,这点我也不好说。在我心里,那些人们的关系
是很模糊的。”
另外,有趣的是,在《玛莉亚的凝望》连载中,其读者比例就从原先的女性居
多,渐渐有越来越多男性读者。
即便《玛莉亚的凝望》在“内容”上成为了现代百合作品的基础,但其很少在
讨论中被频繁提起,除了经过近20年的演变后百合又已更细化以外,还有就是
其与百合的“标签”很难扯上关系。
因此要论将百合这“标签”引进ACGN文化中,就得聊聊《百合姬》了。
2003年《百合姊妹》创刊,此时比起性爱,精神上的情感关系更被强调。
2004年,《百合姊妹》停刊。2005年,替补《百合姊妹》杂志位置的《百合姬》
问世。
《百合姬》与《百合姊妹》不同,内容明确以恋爱为主,却也不避讳性爱。后
见之明可认为这是让《百合姬》能够成功热销的一大原因,并且伴随着它的成
长壮大,从季刊到双月刊到月刊,百合作品也逐渐被推广到大众可见的范围。
《百合姬》与《百合姊妹》是我能找到,最早于现在ACGN文化范畴中使用
“百合”一词的,并且,近20年来《百合姬》的发展也有目共睹,将“百合”
这个标签引入ACGN圈并大众化,其归功于《百合姬》我想还算于理有据。
而在这20年的发展中,无论是《百合姬》还是“百合”也都经过了流变,除了
与大众市场接合、与当代读者口味接合以外,其也不断的细分化。
可以用百合这个标签就为作品定位并得到客群,这是大众化的成果。
在百合这个标签下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作品,这则是细分化的成果。
然而因为大众化,众人看到了这个百合;百合却因细分化,逐渐很难一语概括
所有作品。因此至今才会有那么多对于百合的定义争论。
我只想说:不重要啦。
标签是个好用的东西,读者可以用标签去筛选自己喜欢的作品,出版社可以用
标签去精准推广作品定位,这是市场机制下极为重要的一环。
但这完全不影响作品本身的好坏。
今天不会因为一部作品它能不能被归类在百合,就决定它的好坏,或改变它的
内容。它就是它,标签只是标签。
不过确实,有一些共同语言会更有助于闲聊与讨论,但要细分的话,首先就得
再讨论现代ACGN百合的一大支流:
轻百合(ソフト百合)
(终于到我的专门领域了)(?
本格百合很注重深刻细腻的情感描写,但讲白了,大众市场中很多人并没有那
个兴趣与心力去深究那些情感纠葛,于使反其道而行的轻百合逐渐浮上大众
市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芳文社的《Manga Time Kirara》及它的各个姊妹杂志。
《Kirara》问世得很早,在2002年便创刊,是第一本专门连载“萌四格漫画”
(萌え4コマ)的杂志。
早期它也没有为自己定位轻百合的标签,但在长年经营慢节奏日常萌系作品后
,与大众对于百合的认知合流,渐渐才有轻百合一说出现。
为什么轻百合对于百合定义的讨论来说重要?
因为轻百合反而比百合更贴合大众市场,但其出现却是对百合定义的扩张。
轻百合不也是不触及爱情的女性间情感关系吗?难道这和前面提到的《玛莉亚
的凝望》不同吗?
嘿,还真的不同。差多了。
因为在“关系的标签”上两者都不触及爱情,导致讨论上容易被误解,但两类型
作品“书写情感关系”的方式却大相迳庭。
轻百合选择轻描淡写,以营造悠然缓慢的作品氛围。
本格百合却是往死里写,以剖析那些无法用简单词汇言传的情感关系。
现在许多人将百合(真百合)立在轻百合的对应面,认为有爱情的就是百合,没爱
情的就是轻百合。这样的分类过于粗暴,尤其忽视了百合作品长年经营的一大块
领域。
──模糊的、广泛的情感关系。
那么,从头亲到尾的《樱Trick》到底是百合还是轻百合呢?
因此,如果今天你要和朋友“深究”百合,那我建议你们先达成定义上的共识。
如果只是闲聊,那听得懂就好,不要那么执著。
至于我自己的定义,大致上是这样,给大家参考:
广义上的百合:
包含了所有描述女女关系的作品,就算只是单图中画著两个女生,仅此而已都算。
细分之后,先论轻百合:
故事重点放在日常、生活感、类型题材,而非情感关系上。
即便有伴侣关系或亲密肉体关系,只要在情感描写上没有往细腻深掘,就算在此。
举例:大部分的芳文社萌系作品、《百合姬》的《摇曳百合》之类、或《明日同
学的水手服》都算在此。
(《明日同学》漫画逐渐走向真百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真的走过去再说)
(反正我会狂喜)
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樱Trick》虽然从头亲到尾,到因为没有深刻描写所以
还是会被我归类在轻百合,“亲吻”更像是这部作品使用的“类型题材”。
但你要说它是百合我完全可以接受,就是个落在定义模糊地带的例子。
此外上至《魔法少女奈叶》,下至《LoveLive》,这类有明确故事题材与主线,
而角色关系有明确女女关系的,我认为不能以“轻百合”的标签就概括它们,但
它们的标签中肯定可以能有一项“轻百合”。
接着来谈百合(真百合):
其重点就在专注且细腻地描写女女之间的关系。
从《玛莉亚的凝望》到《终将成为你》,这类作品我实在还挖的不够深,未来用
这辈子人生再来慢慢研究。
另外像是《魔法少女小圆》或《处刑少女的生存之道》,我也会乐于归类在百合
,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里面的角色其情感都已经“极度执著”甚至扭曲。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会有声音说《街角魔族》逐渐走向真百合吧,看那个桃......
再细分之下,真百合中《玛莉亚的凝望》这类作品可被称为“清水系百合”,
清水这用法无论在百合还是BL中都有广泛使用。
然而GL是不是能单指较为重口味、较多肉体关系的百合作品,窝不知道.jpg
日本在语言发展上比较会将GL和百合当作同义词,台湾则较多认为GL和百合有
相对关系,百合更靠近清水向,而GL的肉体关系更重。
但这终究都是语言习惯,不会吵架就好。
不过能确定的是百合与GL目前还是专指在创作中的女女关系,现实世界目前并不
会这样用。
想研究现实世界的同性关系的话......上至同志文学,下至去女校取样,这我
虽然稍有耳闻,但就知道的不深了。
终于讨论完了百合的定义,还是要回来聊聊:
所以百合劝退人吗?
百合是个标签,它能很有效帮助我们筛选要看的作品,有些人就是不喜欢百合,
看到这个标签就自然而然跳过了。
我完全不能接受悬疑与恐怖类型的作品,看到这标签就跳过,能说是悬疑与恐怖
劝退人吗?好像也行。总之概念上是相同的吧,这样理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再更深究一点的话,问题其实就已经变了,变成:
不能接受百合的人到底为什么不能接受?
那成因就很多了,并且我觉得这也是特别容易争论的原因:
因为大部分的人根本不了解自己。
像我不能接受悬疑与恐怖类型作品,其主要归咎于我个人生理上的精神问题。
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花时间剖析自己,都会探究自己对于某类型作品的喜好出自
于哪?来自偏见?来自习惯?来自喜好?还是来自于生理问题?
所以这项讨论中遇到的大部分不看百合的人,你问他,他也只能很含糊地跟你说
就不喜欢。
接下来就是通灵了,我试着模拟、拆解过不看百合作品的人的思维。
个人解释,你大可以不信。
有一类人,他们在观赏作品时“无法旁观”。
他们必须投射自己的情感或认知到某位角色上,通常是主角,才有办法融入剧情
并同理角色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常常在作品讨论中听到“代入感”,有些人就是得有角色协助他们
代入,协助他们阅读故事。
并且,这也是为什么很多ACGN作品主角都是高中生,因为他们的主要受众就是高
中生,这些都是在“为提供代入感服务”。
遗憾的是,就我观察,这类“无法旁观”的人在大众市场中,很可能是多数。
然而现在许多百合作品走向男性化同时,都是女性角色又会导致许多人无法融入
故事,因此使他们“看起来不舒服”或“看起来无趣”,而与百合无缘。
另外有一类人,他们心底有很深层的“保守意识”,或者是“男性主义”。
现在年轻人大多可以理性上接受同性恋爱,但感性上能不能接受是另一回事。
无论社会残留的意识影响、家庭教育、个人经历或是基因,有些人即便理性
上接受了同性情感,但也只能将它们放在自己生活范围以外,一旦进入生活
范畴就会感到不适,自然无法欣赏百合作品。
再来就是题材问题了。
近年百合的细分化与类型化越来越蓬勃,但在更早之前,无论是百合纯粹的
情感描写,或是轻百合日常的松散节奏,都有很明确的“风格”存在,也因此
容易在不喜欢这些类型作品的人脑海中留下印象,从而习惯闪避这类作品。
直到类型化蓬勃后,许多题材广泛的百合作品推到大众眼前,这件事情才渐渐
改善,《摇曳露营》这类作品的动画化热销就是个例子。
如果你原本不看百合,或许可以自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不看百合。
真的有些人只是“习惯”了不看百合,但其实并不排斥百合要素,从一些带有
百合要素的剧情作和类型作下手,先不论会不会进百合的坑,至少不会因此错
失很多好作品。
(近期的就推《明日同学》和《处刑少女》吧)
(下一季则是《Lycoris Recoil》让我好兴奋)
如果你就是没办法旁观,那很可惜,这大多是天生的。虽然可以后天学习,但
谁会为了休闲娱乐去学这种东西,是吧?
但也可能,经过一段时间过后,看的作品多了(这也是种学习),突然就可以了
,还真的有可能。
到时候再来看看吧,同样的,我并不是想推人进百合坑,只是因为百合就错失
一堆好作品实在太可惜了。
(当然能进坑更好啦)
至于心底强烈排斥同性情感的......呃......加油,希望你不是下个护家盟。
百合除了作品本身好看之外,研究它的脉络也很有趣。(反正不多,不花时间)
我对台湾文学史有点兴趣,又刚好读了点皮毛的同志文学,作这件事特别有趣w
研究脉络之后,知道这个领域上承什么?下接什么?核心是什么?又正往哪边
扩张?在看作品时又会有另一番乐趣。
例如我在补《玛莉亚的凝望》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作品外的乐趣。
它本身我还是极推的,想看清水系百合经典的不能错过,动画也才四季。
呃对,四季,小说三十几本。
但如我所述,我百合吃的实在还不够深,受限于各种现实因素,以前都是在轻
百合打转,转着转着,今年才开始往真百合吃。
然后就停不下来了我也没办法。
等我哪天百合真的吃到觉得有所成后再来重新归纳整理一次吧,到时候或许整个
脉络又有所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