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hermis (火山菌病病人No.01221)》 之铭言:
: 状声词跟感叹词,个人的写作经验是会避免一直用,这都是混字数的。
: 再来就是中文的状声词,要表达的很色有点难度,有时候过多的状声词
: 反而会打断节奏。
: 再来就是作者以为他的状声词表达出的意境,读者不一定能够同感。
: 比方说“啊…啊哈”之类的,如果前后文没有对照,读者可能会误以为这是啊哈哈
: 的笑法,不是什么呻吟声。
说到状声词其实也不一定是跟色色内容有关,
我觉得跟一般向创作也有关系了。
习惯日本漫画的读者通常已经习惯日文状声词,
对日文将平假名あいうえお直接拿来当状声词是见怪不怪,
又因为平假名基本上属于表音文字,单独一个字不成意思,
所以只要会一点日文就能看懂状声词没有阻碍。
中文状声词不是没有,而是常用在文章中的状声词比较少,
常见的也就啊喔呜嗯哈这些,不像日文五十音都能当状声词,
而且因为这些状声词各自还带带有意义,
阅读的时候大脑可能比较没办法立即转化成声音,
比如看到“嗯……”可能会先联想到这是在答应什么而不是呻吟,
看到“哈哈……”你需要前后文来思考这是在笑还是喘气,
在视觉上看到时无法直接带入而需要理解转换的话,在状声词这块就先输掉了?
而且以前的文学创作似乎也鲜少使用状声词来表达人物的非语言气音,
所以就算是熟悉中文创作的人也未必习惯中文的状声词。
以前有看过台湾漫画家的创作使用注音符号或罗马拼音当成背景状声词,
但注音一般写作不会使用不适用在小说,
放在漫画上辨识度也不高,比如数字一跟注音ㄧ都写在画面上根本分不出来,
罗马拼音效果给人感觉也不是很好。
就中文创作来说,究竟如何使用状声词表达比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