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medama ( )
2021-12-08 12:49:35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9703
【关键专访】《魔法阿妈》导演王小棣:我相信对大家来说,这是一部亲切的电影
睽违23年的台湾原创动画片《魔法阿妈》以4K修复版重新回来了,电影以台湾民间信仰与祖孙之间的互动为主题,1998年上映后至今仍为台湾最经典的动画电影。“每一个人都有个阿嬷,虽然性格不一样,但对孙子的慈爱,却都是相同的。”
“当时编剧黄黎明(艺人黄仲昆的二姊)刚看完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制作的《萤火虫之墓》及《魔女宅急便》作品后,开始对动画片改观,非常想制作一部描述自己的妈妈郑彩霞与自己的姪子黄远、祖孙之间互动的作品。”导演王小棣接受《关键评论网》专访时透露《魔法阿妈》的由来。“我看到妹妹节子吃水果糖的画面,那时候真的好喜欢,我们才发现动画可以这么活灵活现,并不像小时候看到的美国式卡通。”
2014年因癌症过世的编剧黄黎明,在1996年夏天接到郑彩霞打来的电话,妈妈在电话中抱怨照顾孙子时遇到的麻烦状况。讲完电话后,黄黎明脑海里浮现了一个故事灵感,剧情是“孙子不肯接受阿嬷,想要把阿嬷卖掉”的内容,片中创造出不少台词,难以替代的经典金句“我要把你阿嬷卖掉!”也成为世代共通语言。
“当时黄远跟阿嬷相处融洽,可是只要爸妈其中一个人来了,他就会哭得好伤心,这时候谁来安抚黄远都可以,就只有阿嬷不行,那种感觉就像是如果世界上没有阿嬷,爸爸妈妈就会带我一起走了。”于是黄黎明将妈妈与黄远的相处过程延伸发想,因考虑到以现实戏剧手法不好表现“要把阿嬷卖掉”的桥段,因此黄黎明决定以动画片形式呈现。
“因为我们台湾长年都在做动画代工,但很多做动画的朋友已经累积了二、三十年的实力,因此他们很希望可以做自己原创的东西。很多人来找我们谈合作,他们都在拍广告的,因为资金跟市场发行的问题,让大家有一点却步。”王小棣谈起当初决定拍摄成动画的原因,及拍摄过程的艰辛。“整部制作过程让我整个人都变成灰色的,全靠着我们的无知跟莽撞的勇气。”
导演王小棣形容动画电影是在故事之外,每每用造型节奏无限自由幻化的可能,触及与释放了儿童们还说不清楚、却非常深刻的一些感受。“儿童在家庭里的人生学习也会有很多幽微的情绪,包括他们还无法表达的羡慕、嫉妒、爱、占有、不安、不平、快乐、恐惧或是压力等情绪。”
Photo Credit: 稻田电影工作室王小棣
《魔法阿妈》叙述小男孩豆豆因故到基隆乡下与阿嬷同住。刚开始豆豆没有办法跟阿嬷好好相处,觉得阿嬷都做着一些他无法理解的迷信行为。某次豆豆意外放出了一条专做坏事的恶鬼,恶鬼附身在阿嬷养的猫咪酷罗身上,还告诉豆豆可以把阿嬷卖掉回到原来家里的方法,起初豆豆想办法把阿嬷卖掉,但在经历过各种奇妙事物后,豆豆对阿嬷的情感慢慢产生了改变…最后阿嬷与豆豆一起对抗恶鬼,及时放出好兄弟们,让他们赶在中元节回家。豆豆也在相处的过程中对阿嬷改观,更认为阿嬷家是世界上最酷的地方!
王小棣形容郑彩霞是台湾早期会被称为“黑猫”的女性,“年轻时漂亮又能干,18般武艺俱全,到了带孙子的时候,还会一起扭蛋,找四驱车的电池。”黄远忆及以往与阿嬷之间的相处,“小时候我吃饭很慢,因为都会一边看电视卡通,有时候吃个饭会花三、四个小时都没吃完,但阿嬷却从来没有打过我。”
电影上映时黄远才七岁,提及当时片中鬼怪魔王出没的废墟最让他存有阴影,“看完之后跟朋友出去玩,碰到废墟就会有点怕。”黄远回想自己与豆豆最相似的地方就是爱哭,“小时候我常放声大哭,而且是哭到哑掉。”当时黄远睡觉时都要抓着阿嬷身上的某一处才能安心,也与片中的豆豆一样。
《魔法阿妈》由王小棣执导、监制,黄黎明编剧,漫画家麦仁杰负责造型设计、场景设计与分镜,史撷咏担任配乐及插曲创作,并请歌手许景淳演唱插曲〈会飞的宝贝〉,文英、许杰辉等替动画人物配音,以逗趣手法巧妙描写祖孙之间的年龄代沟与互动,融合台湾传统的民间信仰,打造出台湾第一部以迪士尼卡通制作手法完成的原创动画电影。“《魔法阿妈》就是团队合作,拿掉其中一部分就不完整,剧本、动画、特效、音乐、配音等缺一不可。”
Photo Credit: 稻田电影工作室
“永远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最单纯的情谊!”曾获台北电影奖首奖的《魔法阿妈》刻画出台湾小镇的温暖人情味,中元普渡、放水灯等台湾传统民间信仰,展现浓浓的台湾味。因考虑到讲话嘴型与面部表情之间的配合,《魔法阿妈》仿效迪士尼制作方式,是在作画之前先以真人表演进行配音流程,再依据录制好的声音段落配合绘制动画画面,细腻的作工与本土取材的内容在当时期相当罕见,也成为至今心中无法替代的感动。
剧中阿嬷的配音由已故的资深艺人文英担任,长期合作的许杰辉则担任被恶鬼附身时的黑猫酷罗,当时他们是在动画画面尚未绘制的情况下,靠着王小棣在旁指导来想像剧中情节画面而配音。小男孩豆豆的声音由12岁的庄博文配音,七岁的弟弟庄建昱则是演出剧中被压扁的小蛇小扁。而文英阿姨难以仿效的口气语调与声线,至今仍人感到亲切又怀念,更让这部足以传世的经典深埋进大家的内心里。
“那个年代的阿嬷真的是像身上有魔法一样,面对变动的环境,在变动时代中知道如何让小孩好好成长,如何推动自己、鼓励自己,阿嬷的嘴巴都很厉害,嘴里没有什么好话,但是会为你做一切事情。”《魔法阿妈》的阿嬷强悍又温柔,充满强烈的熟悉感,是一位总把自己放在子女后面的坚强阿嬷,存在于每一个台湾小孩的童年中,如同我们家中都有的那位超级阿嬷。
“电影里的阿嬷心胸更开阔,会怜惜好兄弟,学会善待别人悲天悯人的心,惜福感恩的心。”《魔法阿妈》展现对台湾阿嬷的敬爱,片中呈现的鬼怪世界,因主角阿嬷而有了更多通晓人情世事后的温暖与果断,除了收服恶鬼,也和异次元的鬼怪们和平共处,更引渡离开人世的生命。电影不只真挚动人的祖孙情很好看,蛇幽灵小扁、黑猫库罗、大白狗西罗等可爱的配角,也相当受到影迷的欢迎。
导演王小棣与编剧黄黎明投注了许多心血,两人胼手胝足开垦人生首部原创动画长片,电影制作预算约4000万元,因稻田电影(王小棣工作室)并非动画公司,最后在品质考量下选择了韩国Plus One Animation。当时预算不足以支付对方费用,因为Plus One Animation负责人李春满肯定影片剧本内容,愿意改透过用购买版权方式解决预算问题,而承包影片的动画生产。
“台湾跟韩国都在帮好莱坞做动画代工,但是面对事情的态度不一样,台湾老板就说把剧本交给我,我在公司给你弄一个房间,你就时时来看一下做的状况就好了。但韩国老板会告诉你,我们的厉害就是做代工,一切都要讲得清清楚楚,虽然老板李春满自己就是动画导演,但原创就要讲清楚,原创最重要的就是IDEA,连那个颜色的指定不清楚都不行。”同样做代工起步,现在的韩国动画已遥遥领先台湾,王小棣忍不住提起当时台湾面对动画的态度就是不一样。
“我那时候是很大的感慨,我们从代工走到原创到底缺少哪一步,明明台湾会动画的人这么多,但你一定是有缺什么,我不知道是什么,但起码我看到两者的态度就截然不同,像我们跟韩国老板接洽,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是他们安排两天要我们把故事讲清楚,即便他们只是做代工,但他们觉得需要清楚知道原创的故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就算沟通很不方便,语言不通还要找翻译,他们还是坚持要做这件事情,他们不是像台湾就给你一个房间,我们就把事情做好交给你,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Photo Credit: 稻田电影工作室
至于23年后的台湾动画环境是否有所改变,王小棣坦言非动画专家并不太清楚。“时代在改变,动画的工具也不一样,所以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但我知道现在年轻人有很多好棒好棒的创意,大家要珍惜,不要只看动画长片,短片也要看。”
她认为这个社会有时太势利了,常用草莓、22K薪水去看待年轻人。“这几年我因工作认识许多年轻人,他们很有想法、很真诚,也有实践能力,好多优秀的年轻人,对好多事情都愿意努力。”
“当时制作的时候因为很无知,完全不知道怎么做动画,简直是一切都得重头学起,只能尽全力超过自己能力来做。现在动画市场不一样,你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动画不是只有长篇,很多重要短片都做得很棒,动画其实有自己不一样的。”王小棣主动提到台中动画影展及高雄电影节有许多优秀的动画短片,值得大家期待。
当年《魔法阿妈》曾经入围第35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片,但被评审认为内容宣扬迷信,牵涉怪力乱神等因素而未获奖,最终最佳动画片为“从缺”。近年许多影迷一直都为《魔法阿妈》抱不平,认为是被金马奖辜负的台湾经典,美国《综艺》周刊更公开称赞《魔法阿妈》 : “电影拥有活泼的氛围,并且把将古老习俗转换成能让年轻世代容易理解的优点。”
“《魔法阿妈》跟那个年代的阿嬷一样经历很多坎坷,当时金马奖的评审跟我一样应该都没有看动画跟卡通,他们印象中都是汤姆猫与杰利鼠、唐老鸭这些好莱坞的卡通片,所以他们不了解这么丑的阿嬷跟画的方式怎么跟迪士尼动画差很多,为什么会跟他印象中的动画有这么多的差距。”提到《魔法阿妈》很难会忽略掉金马奖从缺这一块,事过境迁,王小棣已能大方地侃侃而谈当年的憾事。
Photo Credit: 稻田电影工作室
“但是这么多年你就会知道对阿嬷的情感,因为很多人都是给阿嬷或外婆带大的,评审是用他们自己看卡通的标准来看《魔法阿妈》,以及台湾当时的气氛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到欧洲参加影展的时候,影展的人都觉得很好,因为我们没有模仿美国、没有COPY好莱坞动画,因为这种原创的情感跟片子里面的一切都很棒。”
虽然《魔法阿妈》在金马奖铩羽而归,却被评选为台北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还曾经代表台湾参加国际各个大小影展,名扬海外,最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儿童国际电影节动画影片佳作大奖。“当年我们得到台北电影节首奖,却在金马影展从缺,但你知道现在大部分人接受《魔法阿妈》是没有问题的。”
“当时我们不知道这应该是被珍惜的,而不是被用好莱坞的标准来认定又丑又怪,画动画的方式不一样。像韩国的公司会跟我们讨论有没有色差或动作,以我们的预算只能走日本方向、不能走好莱坞迪士尼等等,很认真地看待《魔法阿妈》。我猜那个时候评审没有看过太多原创动画,或是台湾原创的动画,我用体谅的心情来说,可能那时候评审很少看过好莱坞以外的动画。”
“当时在网络上看到这么多人深入的讨论时,我也吓一大跳,他们是很认真的研究,还把评审对话公布出来,我心想不是我、不是我。”王小棣笑着表示。“后来我想了应该是年轻人对原创不能被接受的愤怒,他们看见时代的落差,他们觉得《魔法阿妈》明明就是写到我的心坎里,因为他们就是阿嬷带大的,‘从缺’是什么意思呢?‘从缺’是不是不合格的意思?”
“我认为年轻人只是对于原创的作品,或是贴近自己的作品是较真的,他们是认真的。所以当年金马奖从缺的事我也只是吓一跳,就从缺这样子而已。我们要做的事情已经完成了,所以也不会在意他说我们怪力乱神。我相信《魔法阿妈》对大家来说,就是部亲切的电影。”
“《魔法阿妈》2019年的时候就很多人找我们来说电影快20年了,是不是应该再做续集了。”王小棣深刻感受到《魔法阿妈》上映至今,已经累积了两代以上的儿童观众,“这些当年的儿童现今已经进入各行各业,我们都曾经短暂的面对面,听到他们表达当年的鲜明记忆。”
Photo Credit: 稻田电影工作室
《魔法阿妈》重启修复过程,保存历经长达23年的底片因时代久远而受到自然的破坏,胶卷带上有许多细小的脏点、缺陷、刮伤与诸多受伤之处,皆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一一去除脏污、修补,为了重现影片画质及视觉美感,进行修复的工作人员更是不断重复检查、整饬,光是要打造阿嬷的“无暇肌”就已经是一段困难重重的艰辛旅程,上映时还要以4K修复绝美高清画质还原经典风貌。
《魔法阿妈》同时宣布进行23周年电影数位修复发行集资计画,与文策院合作启动IP计画,推出LINE动态贴图,并陆续与服饰、时尚、生活用品、出版产业等结合开发IP,推出更多生活化的产品。王小棣指出,启动修复计划或者开发第二部作品,皆非突然一念之间,而是长期情感累积的孵化,也是启动新世代对动画产业的新观感。
“这回修复上映,除了冀盼这份感动能延续到新世代,也希望大家看了《魔法阿妈》后,眼前皆能呈现冰淇淋般的童趣色彩。”
“这几年我思考自己的工作,越来越觉得讲故事太重要,编剧要有策动故事的能力,创作也是一种传承的孵育。”2016年起,王小棣以总监制的身分,与一群导演共同培育24位新人,拍摄一系列的电视单元剧《植剧场》,除了培训新演员,也强化新生代编导的共创机会。
“现在很多人喜欢讲‘鱿鱼’,其实你不知道台湾这个行业限制跟摧残了多少有创意的人,你不知道在这么多年台湾的环境抹煞了多少有创意的编剧,他想的故事没有人要拍,或是他想了却拍不出来,或是没有人要投资,或是没有收视率就拍不成…多少你不知道这些东西,剥夺践踏了多少人。”身兼编剧的王小棣,对于前阵子议论纷纷的“台湾缺编剧”有一套自己的看法。
王小棣略带激动地表示,台湾的大环境对于编剧这个产业并不友善。“所以我每次听说台湾没有编剧,我都一笑置之,因为你没有机会让他成长,也没有培养,因为编剧要有很多实战的力量与经验,就跟当导演一样,编剧是一个上战场的工作,不可能的就是在学校教一教就会了,其实是你没有给他成长进步的机会。”
王小棣认为,一部好看的影片绝不是因为导演一人,演员、编剧、灯光、特效等,每个工作人员都很重要。“我觉得言教不如身教,拍片时我喜欢跟大家一起脑力激荡,我们要用踏实的态度,亲力亲为。”
《魔法阿妈》是一部充满魔力的台湾经典动画,修复计画还原的不仅是一部动画电影,更是重建一份属于台湾人的记忆,用更好的影像与声音重温属于我们的童年故事,也找回与阿公阿嬷之间无法取代的紧密连结,重拾记忆中的美好画面。我们每个记忆中都有一个“魔法阿妈”,一起找回属于我们的共同回忆吧!
Photo Credit: 稻田电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