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蝉悲鸣时》:从“雏见泽症候群”探讨思觉失调症与铁路杀警案
2006~2007年播映的《暮蝉悲鸣时》、《暮蝉悲鸣时 解》这两季动画,随着新作《暮蝉
悲鸣时 业》在2020年10月上映,许多人为了理解新作品当中的内容,而重新观看过去这
两季。
《暮蝉》旧作的中心议题,莫过于“御社神作祟”的传说,以及“雏见泽症候群”这种疾
病。虽然在动画与漫画中,这种疾病被描述地很悬疑、恐怖,但就现代精神医学而言,其
实它的原型就是“思觉失调症”。
(本文有雷,请读者斟酌阅读)
在旧作中最先登场的《暮蝉悲鸣时 鬼隐篇》里,前原圭一因父亲搬家而到了雏见泽这个
十分排外的村庄。虽然他和同伴们相处地很愉悦,但却无意间发现自己的伙伴魅音和礼奈
似乎在隐瞒自己些什么。
当他发现他们隐瞒的是过去村里发生的杀人案,以及园崎家在村中握有权力后,他开始感
觉到自己要被迫害了:“正因为他的外人身分,所以即将成为村人的消灭对象。”“鬼隐
篇”中的圭一如此地相信着。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他开始听见了背后的脚步声、感觉到有人在监视自己,对于周遭的伙
伴们开始疑神疑鬼,并出现了幻觉:享用魅音和礼奈送来的牡丹饼时,忽然想起过去看过
的漫画中,食物中被埋针的恐怖画面,因而以为自己吃到针,魅音和礼奈是要谋害他的;
而当魅音和礼奈到他家探病时,拿起了麦克笔想在他衣服上写下“赶快打起精神”时,他
却以为魅音即将拿针筒朝自己注射,因而失去理智,用球棒打死了魅音和礼奈......
对我来说,想要了解思觉失调症患者的心理世界,没有什么比《暮蝉悲鸣时》前两季更能
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真实与虚幻的差异。
你或许会怀疑:《暮蝉悲鸣时》是建立在一个有着浓厚“活祭”色彩的村庄中,活在现代
的我们,真的有可能会变成那个样子吗?答案是可能的。在我修心理学的某一堂课,老师
请来了两位思觉失调症患者诉说他们的亲身经历,其中一位患者便告诉我们,在他知道自
己生病了以前,他真的相信黑白无常时常在他身边,要他去做这件事、那件事之类的情况
。
什么是思觉失调症?一窥思觉失调症患者的世界
就如同许多精神疾病(如常见的忧郁症、焦虑症、躁郁症等)至今仍无法给出非常清楚的
病因一般,思觉失调症也是如此。目前精神医学对于精神疾病的看法大多是“生理、心理
、社会、先天性格等多重原因交互影响之下而造成的结果,而引发疾病的则是‘超越个人
所能负荷的心理压力’”。
事实上,就精神医学的角度来说,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精神疾病,只是机会高低
不同。以常见的忧郁症而言,根据董氏基金会于2017年4月所发表的调查报告,13~21岁
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常常”或“总是”感到忧郁的人高达了40%;若以美国的资料来看
,每一个女性在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忧郁症发作的比例高达10%~25%,男性也有5~12%。
但即便是如此常见的忧郁症,至今精神医学都尚未发现必然成因,也未找到根治的方法,
何况是更为复杂的思觉失调症呢?
目前唯一知道的是,思觉失调症是在“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发病的,医学家们对于思觉失
调症的主流想法是“脑部的生化物质失调”所引起的疾病,亦发现某些药物能够减少思觉
失调症的某些症状,但却仍找不到真正成因,也未能找到根治的方式。
而思觉失调症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主要可以分成“正性”与“负性”症状。正性症
状指的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而思觉失调症患者会有的状态”,例如妄想、幻觉等等。
而负性症状则是:“一般人所有的,而思觉失调症患者所没有的状态。”譬如他们有时会
无法感觉到情感、无法正常说话,有身体僵直难以移动等情况。
当思觉失调遇上法律:是病,还是罪?
《暮蝉悲鸣时》作者在“皆杀篇”中陈述了他创造“雏见泽症候群”的目的:“在疑心生
暗鬼的圭一引发惨剧的场合,圭一固然有错,但当想到“强迫圭一引生惨剧的环境”时,
我感到绝对不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在圭一身上。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一点,于是我创造
了‘雏见泽症候群’此一关键词......。藉著理解这病名,我们便能从单单责难犯人的立
场,转而把疑问的目光投向制造出犯人的环境。”
然而,就法律上而言,即便患者患有严重疾病,法官仍然得对“被告”作出判决。而法律
和精神疾病本身正是如此矛盾的存在。针对铁路杀警案一二审的判决转变,导致一审鉴定
医师沈正哲对司法感到不满、对于专业备受质疑感到愤怒,决定再也不接鉴定工作之后,
身兼律师与心理咨商研究生的纪岳良对此争议做出如此陈述:
对于犯罪者的精神状态,法律关心的是“负责”,对应到刑责。而就医学、心理学而言,
犯罪不是重点,而是这个人的精神怎么样被知识理论理解,回应给出治疗。两者朝向的目
的性,就有所不同。
当一个犯罪者罹患解离性身分疾患(DID 旧称人格分裂),无论何人,都认为犯罪者有多
种人格,也确定他犯罪时是解离出来的X人格,这个X人格有着极端理性与冷血的特性。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人犯罪时,并不是他,要处罚的话应该是针对那个X人格(论其实
际,医学也不管处罚)。但从法律的角度,是没办法说出“因为犯罪时是因为他生病的X
人格主导,所以他无罪”,因为法律认的是这整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个人格。
法律与医/心理学系统,说著各自的话,有些事物两者的语言无法对应,各自也都有不能
处理的现象。或许除非完全扬弃法律与医学二分法的系统,否则所谓精神障碍犯罪事件,
永远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法官而言,有罪无罪依旧是自己的理解,精神鉴定可以拿来作为依据,也不能作为唯一
依据,但所谓精神障碍这件事,却只会循着医学、心理学体系的系统说话,说来也是矛盾
。
法律不是万能,医学、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精神障碍判断的场域是“两个系统交错,相互
拒斥又需要”。
最终,遗落的仍然是精神障碍者与受害者。
近年来许多重大的杀人案,如郑捷案、小灯泡案、铁路杀警案,都让民众深深感到恐惧,
而这个恐惧的源头源自于“公平世界假说”: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世界是公平的”,那些
会遭逢厄运的人,必然是他们的行为有问题,所以才会遭来厄运,而我只要不要跟那些被
害者一样,做出那些会让自己被害的事情,我就不会遭来厄运了──
我只要不要像她们一样穿得太露,就不会被强奸了。
我只要不要谈婚外情,就不会被杀害了。
我只要不要...就不会...。
然而,当“无差别杀人”出现时,彻底打坏了大众的“公平世界假说”,使得人们发现没
有办法再以“我只要...就不会被杀了。”来使自己感到安心,于是人们开始寻找犯人的特征,譬如“爱打暴力游
戏”、“是个精神病患”、“孤僻不与人交际”等,然后再要求政府大力控管、限制这些
人的行为、病征,好使得自己感到稍微安心。但负面标签却也于焉诞生。
而正因为法官被期望回应社会大众的期待、让社会大众得到一个看似安全无虞的生存环境
,所以不得不以定义不明的“可否教化”作为是否判死刑的一个标准──因为只要他们没
有办法被教化,那么他们再犯的可能性就很高,人们就会陷入危险中,所以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判他们死刑,让他们永远与社会隔绝。
但是,“可否教化”该由谁说得算?在镜周刊文化组采访主任胡慕情的一集节目中,便谈
到了“鉴定报告”的困难:
......过往精神鉴定的争议之一,就在于可否教化。
可否教化对精神科医师来说是一件没有悬念的事,因为精神科医师清楚知道自己不是神,
而且他们身为医生的责任与义务,就是治病。但这是在医疗的范畴,当他们在法庭上被要
求回答这个问题,就会超越了他们所能回答的伦理界线。但许多法官会将这个难题丢给精
神科医师,使得精神鉴定的信度,一直受到质疑。
除此之外,这集节目也提到了精神鉴定在法律上不被重视的问题:
.......这次的精神鉴定争议,并非能不能教化。这次的争议,在于检察官主张,精神鉴定有许多
瑕疵。检察官所谓的瑕疵,是认为精神鉴定只做一次,不够严谨,且质疑鉴定医师没有相
关专业。其次,是认为医师只靠一个人就做成结论不够公允。第三,是医生做结论时,是
在速食店做成的。第四,是鉴定团队只花了两小时跟被告会谈,就认定他罹患了思觉失调
。
这些说法乍看之下都很有道理,但是只做一次,是在法官裁定进行精神鉴定时,检辩双方
都同意的;其次,台中荣总嘉义分院长期以来都有受法院嘱托进行精神鉴定。鉴定医师沈
正哲,也做过非常多起司法精神鉴定。就算沈医师过往经验不被认可,那么在审判的准备
程序中,检察官理当针对这一点提出质疑或异议,但检察官没有,直到鉴定结果不如他预
期。
正因为鉴定结果不如检察官的预期,所以才开始出现了鉴定报告有问题的检讨,详细内容
都在该集节目中被呈现出来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进去阅读原文。
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
就目前的精神医学来说,思觉失调症并非一种可以假装的疾病,郑再由杀警前的心理历程
,正如同《暮蝉》中的前原圭一一般,感受到自己受到迫害、向警察报案却被当疯子,警
察找来她女儿,要他女儿把他带去医院,但郑再由却不理会女儿,独自一人离开。尔后,
他去了社会局、去了保险公司解约、去了议员服务处求助,但都只被当作怪人,没有人理
会他口中的“有人要谋害我”。
在他的世界里,他确实有着强烈的迫害感,于是决定买了两把刀防身,并再次报警,但再
次被警察劝离。陷入强烈被迫害感的他,决定北上召开记者会,找人揭穿他即将被谋害的
计画,却在火车上感受到有人在监控他的行动,而警察是监控者派来的,于是才拔刀防身
,铁路杀警案就此发生(详细的心理历程可参访此篇深度报导)。
就精神医学来说,郑再由需要的是强制治疗,但是就法律来说,法官必须还给大众一个“
公平世界”,于是郑再由必须被量刑,必须被关进监牢里,即便监牢对于思觉失调症而言
少有治疗效果。
事实上,不只是精神疾病,一般并未患病的犯罪者,多半也是因为各种心理压力而犯罪的
。纽约市立大学约翰杰刑事司法学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副教授
、协助囚犯出狱后上大学的Prison-to-College计画创办人贝兹.卓辛格(Baz
Dreisinger),因工作探访世界各地的监狱,而产生了一个重大疑惑:“监狱这项惩罚机
制,真的有效吗?”进而着手撰写了《把他们关起来,然后呢?》。
那么,目前世界上再犯率最低的国家,又是怎么做的呢?目前再犯率最低的国家,乃是采
取“北欧监狱模式”的北欧各国,他们不把犯人当作传统观点下的“犯人”对待:犯人得
以正常社交、参与各式课程、有着舒适的房间、学习各式的课程。
而在实行“北欧监狱模式”之前的挪威,出狱后的再犯率高达60%~70%,就和现在的美国
一样,但自从1990年代开始进行监狱改革之后,嫌犯出狱后两年的再犯率下降至20%,五
年内的再犯率也只有25%。
挪威的监狱是如此人道地对待犯人,而对于精神病患犯罪,则是以患者的身分让他们受审
,并进入精神病院治疗。而数据也确实显示,他们的监狱模式是目前全世界最有效遏阻再
犯的监狱模式。(关于挪威监狱的参考资料:北欧把监狱办成“度假村”,奇怪逻辑导致
犯罪率大减)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心中的那些怨念、恐惧、报复心态等等,又要如何平息呢?我想,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绝对不是以“惩罚犯人”这样简单的方式一言以蔽之的。
最后需要点出的是,根据Jenny Shaw等人于2006年所发表的调查指出,英国监狱中的杀人
犯仅有5%的人患有思觉失调症,且大多数患有精神疾病倾向的犯罪者并非严重的精神疾病
,最常见的诊断为人格障碍及酒精与药物滥用,且其中仅有1/3的人在犯罪时心理状态异
常。因此,思觉失调症与犯下杀人罪的关连并不大,仅有极少数的精神病患可能因其心理
状态异常而犯下杀人罪。
(完)
本文由蝉学家猫心本人撰写。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