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strayzip 看板: C_Chat》之铭言:
: 乌鲁木齐是日治时代就存在的词
: https://i.imgur.com/BwL3j0k.png
: 图片左下角那边有写
: 意思是荒诞离奇、乱七八糟
: 本字就是乌鲁木齐
字典上有,那应该是可以确定,的确就是有这个词,
毕竟载到字典上,也已经 80 多年几近 90 年了。
当时就用的是“乌鲁木齐”这四个字。这部分可以确定的。
若还有五毛要继续吵的话,我就直接点明了:
我们这边“官方”的名称是“迪化”。
你要叫那个城市的话,它在我们这边叫“迪化”,
而“鸟鲁木齐”在我们这儿就是个老早就在使用的形容词。
: 不要听网络上胡扯啥“污浊墨渍”还是“乌漉木制”
: 音就不对了
: 况且台湾根本没有“乌漉木”这个词
: 你只会在超译乌鲁木齐的文章看到“乌漉木”三个字
“乌漉木制”感觉上还是穿凿附会居多啦,
不用太相信,只当成是一个异说就好。
“乌鲁木齐”这四个字是出在字典,这就是很强的书证了。
后世有时候会去考证,去研究,研究出来,
有些是真的认真研究出了新说,有些是东凑西凑乱讲。
: 至于到底为啥写成乌鲁木齐?
: 不可考,天晓得当年的人怎想
这目前真的不知道,留待后人有兴趣的去研究。
: 不过从辞典并列的乌鲁白鲁来看
: 明显用以乌白起源的“乌鲁白鲁”的变体解释乌鲁木齐是比较合理的
: 看看鸡掰演变成的机车,不也是用类似的词来取代吗
有可能,同样前面都是“乌鲁”两个字开头,而“乌鲁木齐”是四个字,
也很像是四字熟语的那种外形,就刚好从“乌鲁白鲁”→“乌鲁木齐”。
而且“白”、“木”这两个字还刚好都是入声字。
: 从辞典得知日治时期的辞典已经知道有乌鲁木齐这个地名
: 那把乌鲁白鲁这个过去台语常用的词
: 转个方式唸成乌鲁木齐也是很正常的
《清史稿》是 1928 年出的,可以确认(清代)官方写这地名时是否这四个汉字,
《台日大辞典》是 1931 年出的,会有《清史稿》最权威的写法“乌鲁木齐”四字,
应该算合理,毕竟《清史稿》比较早出版,《台日大辞典》可参看前人的书籍。
不过《清史稿》似乎也不是只照着清代公文常用去写,
比如明史的“瓦刺”(造成土木堡之变),
清朝他自己的公文是写“厄鲁特”或“额鲁特”,
但民国所写的《清史稿》却写成“卫拉特”。
虽然可看得出来,上述都是“瓦刺”的转音啦,只是用到哪个汉字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明史》“瓦刺”→清公文“厄鲁特”→《清史稿》“卫拉特”。
: 当然除了辞典并列乌鲁白鲁外
: 也没有其他证据支持就是
: 所以这个词没啥辱华目的
: 因为是日治时代的台语用词了
: 反而对岸这样乌鲁木齐胡扯
: 才是辱台呢
事情就是从大清乾隆帝开始,
乾隆 20 年(1755 年),大清国进攻准噶尔,大清胜,将城市改为乌鲁木齐。
乾隆 28 年(1763 年),赐乌鲁木齐城名,改称迪化;赐特讷格尔城名,改称阜康。
所以“乌鲁木齐”作为地名,只在大清使用了八年岁月。
(虽然有些官名如什么都护都还会有乌鲁木齐,所以它作为一个官名还留了一阵子)
但是他的后任者“迪化”,可是经过了整整一个乾隆朝,
整个 1700 年代的后半 30 余年,整个 1800 年代的整个 100 年,
及整个 1900 年代的前半 50 余年,整个加起来,
“迪化”这个地方几乎有 190 年以上。
当初“迪化”只是用来指称新筑好的城“迪化城”,
只是用来对比当初也是乾隆 20 年盖的旧城。
后来范围渐渐变成称呼整个城市。
请想想看,100 多年几乎 200 年都是“迪化”,
整个 1763 年之后就叫做迪化,
整个台湾被日本治领时期,那个城市的名字都叫迪化,
整个中华民国在大陆的时期从元年到最后一年,那个城市的名字都叫迪化。
整个清朝自从进攻占领,打下来之后,除了其中八年,其他各年全都叫迪化。
对我们而言,“乌鲁木齐”的地名成分,是在几乎两百年前开始用,
而且只使用相对短的一小段期间的古地名。两者相比,当然是迪化用得较久也有传承。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我写到这里也忘记我原本要写啥了,
不过重点是,我们这边用“乌鲁木齐”(形容词)绝对是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