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odo1346 (寻云者)》之铭言:
: 你仔细看看高中学的东西, 根本就是一场残酷的天赋竞争
: 就像"乒乓"里面的剧情
: 有天赋的人,打不赢努力的人
: 努力的人,打不赢既有天赋有努力的人
: 有天赋又努力的人, 打不赢比他更有天赋更努力的人
我们认真一下
国文这科目我没下过啥功夫,我就讲一下英文数学物理化学
英文:
我这科上高中前只有读过 国立编译馆 的课本。
所以刚上建中的时候,真的很惨,加上建中用的英语辅助教材是空英。
当时候空英一篇文章,文章中7成以上的句子我都有看不懂的单字。
我最讶异的是,同学为什么认识的单字词组这么多?
问他们,理由都不外乎:以前国中有上过OOXX补充教材
段考的时候班上同学很容易地就能考超过80,我怎么考就6x。
而且空英让我觉得不舒服的是,我现在文章读过去,过了几个星期,
同样的单字出现我又不会了,是在读个鸟?
后来好险有找到三民书局那套单字书,一天一小时认真读一个unit
两年过后(也就是升上高三的暑假前),会背到7000单里面不只是单字词组(甚至例句),
连单字在书本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都会记得。
这样子就不用担心英文考不好了。毕竟整张考卷你不认识的词汇实在很少
后来考试的结果是:我学测英文和指考英文选择题一题都没有写错。
这也没啥好炫的,做得到的人很多,但我想表达的是这其实就是下苦功
我有同学曾问我:arrenwu 你为什么那么喜欢读英文?
奇怪 我什么时候喜欢读英文了?
数学、物理、化学:
基本上物质科学差不多,有些人可能天赋异禀,一下子进入状况。
人类思考这类科学问题其实是有个大方向的,
可以参考 George Polya 的 怎样解题
Lin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w_to_Solve_It
这其中,大部分人做得最烂的是 解完问题之后的回顾
很多人总觉得问题解出来之后就没事了。实际上这时候还没完。
你要把这问题跟你以前学过的东西进行连结,去了解你到底“缺了什么”所以解不出来。
为什么别人想得出来?他看到了什么?以前有看过什么跟这问题类似的过程吗?等等等
科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了解世界样貌的过程。
你如果没有去透过这些习题去增加自己对世界样貌的理解,
那这些科目就会变成“很吃天分”的科目了
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 动能 = mV^2/2 这个物理量?
你本来只会 F=ma 这种连你爸妈都懂得东西,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个物理量?
这没有标准答案,但你的理由如果是 课本就这样教我解问题,
那就表示你这边有东西是你“强迫自己接受”。
你的系统中这种强迫自己接受的东西越多,这些科目就“越吃天分”
另外一个我觉得更常见的例子是化学 原子轨域 章节。
以前我是有个因缘际会去试听某个物理补习班的老师进行视听课程在讲这段。
通常在这个阶段,一般学生对电子的模型就是 行星绕日模型
因为汤木森打出一颗一颗带负电的东西。很ok
这时候老师突然说“电子的位置是以机率的形式分布在轨域里面”。
我当下听不太懂这在讲三小
后来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去问老师这啥意思,
老师说,就是你就算知道电子当下的位置和速度,你也不知道他下一刻在哪里
我问老师:你生活中有看过这种东西?
老师回:没有,这是微观世界才有的
我:那你怎么知道电子是这样?你有用眼睛看到?还是你做了啥实验让相信这模型?
那老师就超不爽的XDDDD
结果这老师对于电子物理模型的理解跟相信Seafood的人没两样,人家怎么讲,他就怎么讲
而如果这种精神没有变,那物质科学就会变得“很吃天分”
但只要看待问题的精神正常,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并不吃啥天分,慢慢练就会了。
那些什么怪物的,他们最多也只能跟你一样考100而已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