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ricTCartman (阿ㄆㄧㄚˇ)》之铭言:
: 在蚁王篇开始,莫老五曾如此训斥过从彼特面前逃走的奇犽
: “在和念能力者战斗时,谈论胜算这种东西,你就已经偏离主题了”
: “一般而言,我们并不清楚对手的能力
: 一瞬间的胆怯、松懈,会成为一击扭转输赢的致命伤
: 表面上的气的总量,不构成安慰自己的理由”
: “有输有赢是理所当然的
: 这才叫以念能力战斗
: 不过即使如此 我还是会以百分之百的胜算来战斗!
: 这才是念能力者的气概”
: “被对方的气吓走,因而逃走... 你已经失去战斗的资格...比输家还不如。”
: 奇犽当下也没有反驳,但在事后表示自己认为还是有计算胜算的必要
: 请问莫老五的胜负观,到底是在讲干话还是认真的?有具体体现在讨伐行动之中吗?
这在现实很常见啊 就是讲如何让自己战胜失败主义
时间拨回1774年的美国独立运动 当时的乔治华盛顿 担任全殖民地军队的总指挥官
众所皆知的 从1774-1776年 华盛顿所率领的大陆军
由于人数 装备跟训练 甚至是华盛顿自己本人的指挥 都不及当时的英军
在这两年内
几乎输掉所有的关键战役
在1776年的长岛战役后 不但前线军官跟士兵 都在咒骂华盛顿这庸才
逃兵的逃兵 叛逃的叛逃
而且国际上觉得美国独立快失败了
连美国殖民地人民也失去信心 殖民地后备募兵竟然也没人愿意加入
在当时 国际上任何军事学家 对比两方资源 训练 军事 还有指挥 相差如此巨大
应该都能得到这个结论 : 美国独立快失败了
不只国际上 美国殖民地人民也这么认为 甚至华盛顿自己也怀疑过
看样子 美国独立只是昙花一现 大英帝国依然不可动摇...
但是 华盛顿本人 并没有这样放弃
1776年 他组织了一场突袭 在圣诞夜里 带3000多人冲去特伦硕欺负1000多人的英军
指挥得依然不怎么样 但是这小战役
还是在人数跟突袭中的优势 把英军打爆了
当时英军根本只是受到皮毛之伤 对整个战役几乎没有影响
但是华盛顿却向殖民地宣传跟证明 :
我这废物也是能打胜仗的 美国人还是能打爆英军的
很有意思的是 当时华盛顿跟美军 就是一直输 输到大家都麻木
当时他打败仗根本已不是新闻
结果当他打赢了 就变惊天动地的大新闻了
一直悲观惯了的美国人
惊闻华盛顿这样的废物都可以打赢英军 突然兴奋了起来
大量的人开始觉得自己可以打赢英国佬
那些批评华盛顿还不如认输的将军和军官 也觉得面子挂不住
结果一直被乡民酸的募兵人员突然被热情款待 美国佬的自信心就是这样爆了出来
接下来的一年 美军依然常吃败仗 但是华盛顿也依然没放弃打赢任何一场胜仗
继续带着大陆军"转进"各个战场 美军虽败 但士气没垮
华盛顿不放弃的斗志 让国际开始注意到
英军不是所向无敌的 美军也没那么容易垮
这年开始 事情终于开始好转:
曾服役于普鲁士军参谋部的军官 弗里德里希·冯·施托伊本 前来佛吉谷
自愿帮忙训练华盛顿军队 施托伊本在佛吉谷的训练大幅增进殖民地军的战力
使殖民地军得以摆脱乌合之众的状态
同时 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 美军的战胜 吸引了法国
让当时的法国认为 英军显然无法攻克整个新国家 因此法国决定正式与美国结盟
在普鲁士军官的训练 和法国的援助下 美军已经开始能跟英军打成平手
而且华盛顿的战术虽然拙劣 但是他的战略面却是杰出的:
持续拖延敌人军力
使英国人如同当年的汉尼拔攻打罗马一样 "攻到门外" 但却"不得其门而入"
很快英国人了解到 长期作战只是浪费资源 他们只能追击美军进行混战
却无法彻底捕捉到美军的主力
华盛顿已经了解到 这场战争
主要以外交途径取得最终胜利 而不是靠着各殖民地的士兵们
结局呢? 英国不玩了 1783年 巴黎条约的签署 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
如果1776年的华盛顿 是个对胜负计算够精的军事或政治家
早该建议殖民地政府向英军有条件投降 以换取跟未来相比较好的投降条件
但他没这么做 当然可以说这是后见之明 毕竟他未来是美国国父
但是在1776年的当下 那种绝望的客观条件下
试问诸位 有谁还能像他一样 坚持住自己的作战意志持续下去?
胜负 在历史上 是个很有意思的玩意儿
最后胜利者 很多时候 都不是当下条件最好的人
而是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最后的人
如果你有这样的历史观 再看看莫老五的这段话 就也不会感到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