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文化+ 文:陈政伟
十年磨一漫:CCC创作集培养台漫生力军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00314w003
从国家型计画到商业化再出发,《CCC创作集》将本土题材推上国际,跨域可能无限宽广
《CCC创作集》(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是国科会的“数位典藏国家型计画”成果
之一,最初的构想是创作以台湾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漫画史料数位化的平台。2012年数位
典藏计画结束,CCC改由民间出版,2017年文化部补助新台币千万元复刊CCC,委由数位文
化中心执行,从“季刊”变成“月刊”。
《CCC创作集》近10人编制的团队,从去年7月起转到文策院。
来到位于松菸古蹟区的文策院,走上2楼,首次开箱这本在业界打响名气漫画杂志。《CCC
创作集》计画专案经理、文策院产业策进处内容开发组组长黄冠华领着我跟摄影,前往办
公室,他才想到,离上次团队合照好像是很久之前了。团队的大家拍照完旋即走进会议室
,跟依约来到的漫画家又谈起作品与企划。漫画才是他们的同温层。
杂志最初是免费发送,2011年起正式商业化出版。这本以台湾文化为题材的漫画人文志,
20期累计销量超过10万本,堪称是台湾最受欢迎的政府刊物。它更孕育出《异人茶迹》、
《北城百画帖》等人气单行本,被称为台湾漫画家的练功坊。
黄冠华说,制作团队原本隶属在中研院数位文化中心下,与中研院各领域研究员合作,挖
掘台湾历史、民俗文化等题材,将人文科普知识转译成轻松有趣的漫画作品,制成一本本
的漫画杂志。
当初做这本漫画杂志,原本想找出版社合作却无疾而终。“2009年前后可以说是台湾漫画
发展谷底,本土创作者跟本土题材这样双重票房毒药的企划提出来,其实内心就知道拉不
太起来。最后,决定自己来做。”黄冠华先是苦笑,同事们身先士卒就撩下去,只能慢慢
摸索。一边询问线上的出版编辑实务,另外最重要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文献探讨”,看遍
各种题材与故事内容的作品。
除了不用自己铺货销售,运作上就如同一间小型漫画出版社,黄冠华解释,他们就是责任
编辑,所有漫画创作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剧情企画到台词校对,都会参与其中。筛选出适
合转译的创作题材后,再与漫画家开会讨论,由创作者选出感兴趣的绘制主题,并向他们
提案。
随着数位典藏国家型计画结束,《CCC创作集》停刊。再出发对杂志来说是重要的转捩点
,做成月刊的“长篇连载”会变多,让每个故事的世界观更完整,剧情架构更稳固,角色
塑造更立体,深入地介绍台湾文化,也训练漫画家用长篇的思维来说故事。
复刊后的《CCC创作集》,更强调主题规划封面故事,展现编辑团队与读者阅读倾向的连
结。黄冠华说,除封面的形象翻新,还增加漫画产业报导。他不怕杂志太像业内刊物,因
为有太多事情要跟读者分享,包括漫画的次文化介绍,或是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漫画杂志拥有多工任务,是平台也是养成学校
投入大半心力,黄冠华也发现这个产业没有想像中这么简单,毕竟台湾比不上日本有完整
产业链,漫画家只能兼职创作。这群新人漫画家,大多是视传或相关科系的学生,或是漫
画奖项的获奖者,也有在漫画活动现场面谈的自荐绘师。
“必须跟到处兼差的创作者沟通,从有限档期中,帮助漫画家完成交稿,绝对是艰钜任务
。”谈到产业面,黄冠华开始滔滔不绝。
在台湾,漫画界比较缺乏漫画脚本人员、漫画编辑这类的专业人才。新一代漫画创作者面
对与日本不同的产业状态,较少师徒制,新人大多都是“自己来”,没有经验传承,也较
少有做长篇连载的机会,所以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协助漫画家练习如何说有结构性的故
事。
和新人漫画家合作过程中,也让漫画家学习到该如何与团队协作。像是其中一期刊物有个
“漫画植剧场”的企划,邀请影视剧本作家现身说法,帮助有兴趣从事漫画脚本的人,可
以知道两种不同文本转换的要领。
黄冠华说,“未来,像是动漫角色扮演者COSER,或像声优这类相关专业人员,在漫画产
业形成规模后,都是可以投入发展的下一步。”
走出台湾,本土议题也打中国际读者
这些年众多参与合作的台湾漫画家当中,已经孕育出5名金漫奖得主,还有10个创作者到
过日本、法国参展;另外,台湾漫画家AKRU的《北城百画帖》不仅单行本叫好又叫座,还
将推出真人版电影版跃上大萤幕,也是《CCC创作集》努力协助的成果。这些成功授权海
外的经验,代表着外国人对台湾文化的好奇,而本土漫画家创作带有浓厚台湾色彩,是作
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有些题材既台湾又世界,变成台湾漫画题材的优势。”黄冠华去国外参展才知道,从国
外读者回馈里发现,有些题材真的只有台湾人想得出来,像是性别平权、女性自主的角度
与议题都是台湾优势,尤其在亚洲,台湾LGBT文化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走得很前面。甚至,
台湾政治漫画得天独厚,突破过去鲜少谈论自家空间、地方和文化的漫画内容界线,使《
CCC创作集》得以成功开辟一条台漫新路线,让漫画的题材更多元。
黄冠华分享,去年日本niconico超会议,《CCC创作集》跨国参展,现场结合AR科技将漫
画立体化,在“超庙会”展区重现漫画《神之乡》中的桃园大溪关公诞辰遶境庆典,观众
穿上大仙尪仔布偶,踩着庙会僮仔的步伐,亲身体验传统祭典阵头表演。
“想梗最难了,每次参展都要痛苦一番。”黄冠华认为,在实体出版逐渐萎缩的现下,数
位化出版会是不可逆的趋势。未来跨域整合会是更急迫的下一步,所以正积极进行《CCC
创作集》数位化上线。之后有文策院不同部门的跨领域合作,注入更多资源,结合不同产
业一起来拓路。
台湾漫画这些年,本土创作者与产业渐渐走出路的雏形,越来越多漫画家被国内外读者看
见,《CCC创作集》的确在其中扮演推手的一部分。黄冠华谦虚地说,“其实我们就是加
油添薪的角色,找来越多人跳火坑,希望柴火烧得越久越旺。”
创造图像小说 岛屿风味的大人漫画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00314w002
跳脱日式王道漫画和台式大婶婆框架,兼具连环图像和文学叙事的台漫作品如雨后春笋出
现
五年级生的小时候,漫画养分可能来自刘兴钦的大婶婆,也看原子小金刚或怪医黑杰克。
六年级一边追着无敌铁金刚、七龙珠,敖幼祥的乌龙院同时间也出现在各大报章杂志。七
年级生,则可能看着电视版闪电霹雳车、七龙珠以及樱桃小丸子,或是从小叮当改名成哆
啦A梦的机器猫。
台湾漫画读者的童年,几乎无法不接受日本漫画洗礼,所以台湾读者习惯了日本风格的漫
画,也是俗称的manga。日本漫画好像紧箍咒般,禁锢著台漫的灵魂。
近10年来,台湾本土漫画家终于走出岛屿,带着自己血液里的文化题材跟世界交流,也终
于发现愈台湾化的内容,愈能被全球漫画读者接受。尽管在图像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叙
事方式,台湾漫画家经过数10年的实力累积,在题材与叙事上却更具有深度,包括小庄的
《80年代事件簿》、61Chi 的《城市里,有时候》等作品。
于是,台湾漫画叙事开始不再传统,跳脱不是日式王道漫画就是台式大婶婆的框架。既保
留图像连环故事特性、又具有文学性叙事方式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出现。这些有远见的摆渡
者,投入心力发起独立漫画杂志,抛除过去依附于日漫或同人志的形式,带起一波新兴漫
画杂志浪潮。
这些漫画杂志读物的读者不再只是小孩子、青少年,作品中能充分感受原创内容蓬勃发展
,正在堆起万千的创作浪花,推进台漫的精神大跃进。
图像小说是给大人的漫画
走进大辣出版的会议室,就被书架上堆满的“图像小说”所震慑,担任多年法国安古兰台
湾馆策展人的总编辑黄健和,带过许多台湾本土漫画家世界趴趴走,在各地的书展人生中
,逢人就介绍来自宝岛的创作。
在世界各国出版展会里,最常问到他是“出什么样的作品?”黄健和这几年很自然回答,
他是出“图像小说” (Graphic Novel)的,对方就会了然于心,这也是全球漫画出版大
归类里,很清楚的一个分类。
这几年漫画被出版界逐渐肯定了艺术价值,漫画家 Art Spiegelman 创作的《鼠族》(
Maus)系列曾获普立兹文学奖,被认为奠定了图像小说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而美国新锐
图文作家德纳索(Nick Drnaso)以美国911恐怖攻击后,校园枪击案频传的美国当代社会
为背景,创作《萨宾娜之死》,入围2018年英国曼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
1978年出版的美国漫画《与神的契约》(A Contract with God),创作者是美国动漫教
父威尔・艾斯纳(Will Eisner),艾斯纳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40年代推出的英雄漫画《
闪灵侠》(The Spirit)。
黄健和说,1978年,艾斯纳创作出《与神的契约》,描述犹太人遭神背弃的故事,他也首
度提出“图像小说”概念,认为漫画应该被视为是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
这个潮流发展于80、90年代,全世界的漫画创作者或许都在这时间里,感受到漫画内容的
限制,及形式的拘束。于是,在内容上,走向家族敍事及个人成长记忆。
台湾早有图像小说
已经投身漫画30年的他,披着格纹衬衫配上夹脚拖就侃侃而谈,“不管美式漫画comics、
日本漫画mang或法式bande dessinée都算是漫画”,只是台湾人过去只熟知日本的漫画
作品,对本土漫画家的了解也大概就是刘兴钦、敖幼祥的作品。
黄健和从小就爱看漫画,去租书店不待个半天不罢休,从阿三哥与大婶婆看到七龙珠,只
要故事有趣,他不挑食的。从戏剧系毕业后,当过副导、主导,工作之余消遣就是看漫画
。意识到自己的爱好若能变成志业,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好的作品。后来进入出版业,在时
报出版编过2本漫画杂志,跟敖幼祥、蔡志忠、郑问等人合作过。
他说,台湾其实已经有创作者实践“图像小说”的形式,麦人杰的《麦先生的麻烦》、小
庄的《广告人手记》的漫画内容都从生活出发,麦人杰以生活中的各种麻烦事出发,小庄
则纪录自己的广告导演生涯,图像小说都有类似的脉络,他们当下用画笔纪录了琐事与历
史,如今来看就是图像小说的本质,可能创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从对象而言,“给大人的漫画”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郑问的《刺客列传》、《东周英
雄传》用漫画方式呈现历史故事的文字,《阿鼻剑》讲佛道跟武侠,不论是厮杀或是人性
流露,都是倾向成人的题材,谈严肃的议题或是成人世界的爱恨情仇。
日本漫画风格充满热血、友情、胜利的王道,缺乏一些现实人生的真实性。图像小说则看
见人生或是谈论严肃的议题,例如生与死的哲学或是性的向往,都是成长的挣扎,这些都
有别于王道漫画的内容。另外,图像小说里作者风格强烈,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故事。
近10年来,漫画这块领地开始长出不同的花,除了读者熟悉的日漫、精致的欧漫,开始听
见“图像小说”,出版社推出图像小说、漫画界谈图像小说、书店出现图像小说区。创作
者累积能量开始投入这些新漫画浪潮的杂志刊物。
台湾逐渐累计能量,独立漫画杂志终于被国际看见,乘载这些本土化、全球性、个人化的
刊物,在这个时间点达到燃点,如同《热带季风》与《波音漫画志》与《TAIWAN COMIX》
入围2020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另类漫画志奖。
如今创作者,在形式上寻找图像与文字的对话,及个人风格的特殊性,因此逐渐走出不同
于传统漫画作品的风格。
埋首漫画的生涯里,黄健和总是在寻找新锐作品看到属于他的“魔幻时刻”,挖掘出那些
让人惊艳的图像。就像他有次在漫画展看到一位作家的作品,第一页是有个四口家庭在吃
饭,餐桌上作者父亲、母亲与弟弟,而姊姊正从天花板上像贞子般爬下餐桌。这个作者来
自异国婚姻家庭,他看到一个超越国界与文化的想像才华,黄健和当下就想要签下版权搬
回台湾。
这几年网络自媒体发展快速,创作者不再是被动地让出版社所知道,漫画家选择不同的平
台发布自己的作品,参与更多的国际性展览或比赛,触及全球读者。管道变多后,被看见
不是难事,而是要回到作品叙事性有没有普世价值,是否让读者有共鸣。
走出岛屿,漫画作品成认识台湾的载具
图像小说在欧美行之有年,自成独立的阅读类别,更受到文学界的肯定重视。2019年
Openbook好书奖揭晓,首度出现以漫画形式得奖的中文创作,插画家阿尼默的漫画集“小
挽”,让大家开始对图像小说形式感兴趣,也肯定漫画作为创作的本质被看见。
黄健和频繁出入法国安古兰、美国圣地牙哥、西班牙巴赛隆那漫画节,也期望能够看见台
湾漫画家拿到大奖的一刻。不过,他看着台湾漫画走出去面对国际市场检视,创作者似乎
还没准备好面对商业行为的考验。新兴漫画的浪潮在崛起,台湾漫画家与创作者、出版界
,要更努力抓紧机会,趁著浪头冲出去。
“我想要出版的作品,是能摆在架上10年,且会频繁被拿下来翻阅的漫画。”黄健和正在
用5年级生的浪漫,帮助更多创作者被看见。被视为图像小说发迹钜作的《与神的契约》
,终于让他出版,介绍给台湾读者。
“非主流也会变成主流,在蛰伏过程,漫画家仍然持续创作,等待被挖掘的时刻。”黄健
和摊开新锐漫画家的作品,一本本如数家珍地描述故事、画风、作者。他像球探,也像投
手教练,寻觅著将要绽放光芒的作品。
即便愿景如此恢弘,黄健和却没有急切签下什么神级创作者,他的愿望更实际,只是想让
漫画重新走入所有台湾读者的生活里。他期望着,台漫有一天能像当年敖幼祥的《新乌龙
院》一样,铺天盖地般出现在各大报章杂志以及媒体,这就是他继续下去的最大动力。
另类漫画杂志:他们选择一条足迹罕至的创作之路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00314w004
房瑞仪、刘倩帆联手打造波音漫画小志,热带季风黄珮珊独力掀起亚洲纪实漫画浪潮
这天,台湾漫画基地正举办“法国安古兰漫画节台湾馆回顾展”,漫画家刘倩帆(好帆)
在讲座分享参展与驻村漫画家的经验,也聊到与房瑞仪(Elainee's)一起办《波音
Bo_ing 漫画志》的冒险历程。趁著讲座结束,把两位漫画少女留下来聊聊这一路创作惊
奇之旅。
2018年,房瑞仪与刘倩帆在安古兰漫画节相遇。房瑞仪是当年获选的驻村漫画家,刘倩帆
则因获得安古兰数位竞赛漫画银奖前往领奖。二人相识,发现彼此有共同欣赏的艺术家,
都喜欢小志风格的欧洲漫画杂志,对彼此创作想法有共识,一拍即合。
“创刊一开始没有远大的目标,就只想找喜欢的创作者,把大家集结在一起,在平台上分
享故事。”房瑞仪说,这是内心的哲学,目标谈太远就越不容易达到,把期望值拉近,不
自觉中就会完成。
房瑞仪与刘倩帆都是创作者,先前都没有编辑台工作经验,手上只有拟定的刊物方向。决
定要推出刊物后,连创刊号主题还是用网络抽签机决定的,“岛”就这样诞生。
她们号召台湾漫画家、插画家甚至艺术家,绘制一本拥有各种风格的漫画志。凭著在国外
接触过的大量漫画刊物,两人一步步摸索出工作流程,边做边学,从创作者转换成杂志编
辑的头脑,也学习编辑的基础。但两人一个住英国,一个在台湾,工作分配上,刘倩帆负
责电脑排版与编辑,在台湾的房瑞仪则负责封面绘制、印刷与送货。
化学作用让她们相知相惜,决定一起共办杂志,但两人的漫画创作路却截然不同。
安古兰促成波音漫画志
刘倩帆从小就喜欢画画,学生时期在各种日本卡通中成长,模仿日漫的笔触是开始漫画创
作的起始点。还有家里汉声小百科的插画,也让她着迷图像创作。
热爱铅笔涂绘的笔触,刘倩帆五专唸了商业设计,毕业后在设计公司工作。后来毅然辞掉
工作,远赴法国学习当代艺术,报考贝桑松高等美术学院,在法国住了3年,直到最近搬
到英国定居。
在国外留学时,在艺术书店看到当地的图像小志,让她喜欢上漫画创作。但决定走到专职
创作,是参加法国安古兰漫画节得奖后,让她有信心全心投入漫画创作。刘倩帆说,因为
创作灵感都来自生活周遭。
漫画是刘倩帆跟世界沟通的方式,让她愿意投入。内心世界好像透过漫画,就可以跟其他
人深层交流。
房瑞仪的记忆里,尝试画漫画是小学一年级,只知道要编故事,把格子填满,而那张纸如
今仍留在家里,纪念著。半路出家自学的她,本身却是货真价实的职能治疗师,最近才把
她之前作为赚钱本业的工作点滴化为创作。工作上有许多接触活生生人们的真实体验,成
为她创作的养分。在辞去治疗师专职漫画创作前,她只觉得自己比一般人会画画一点,下
班后喜欢图像创作。2018年毅然决定出国留学,最后一年投了安古兰驻村,是个生命的转
捩点。
房瑞仪说,创作者都会面对风格确立这件事,等她创作久了,才知道这些是自然累积而来
,不需要特别强求。
《波音 Bo_ing 漫画志》显示台湾已逐渐累积能量,独立漫画杂志被国际看见,乘载这些
本土化、全球性、个人化的刊物,在这时间点达到燃点,也引爆台漫的新浪潮。像是这几
年出版的《热带季风》与《波音 Bo_ing 漫画志》与《TAIWAN COMIX》就入围2020年安古
兰国际漫画节另类漫画奖。
异军突起的《热带季风》与慢工出版的总编辑黄珮珊,则又是另个有趣的故事。
慢工出版磨出细活,体现社会真实
《热带季风》是慢工出版社长、总编辑黄珮珊历经5年努力所迸发的惊人之作。
黄珮珊给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杀气腾腾”,在漫画圈女性气质浓厚的出版或创作圈来说
,她显得独树一格。当然,她也是非常轨的的出版人。大学念的是剧场设计系,后来到法
国马赛美术学院改念当代艺术,原本想朝影像创作发展,把自己丢进中国云南、东南亚等
偏远地区去取材。
影像没拍成,她却下定决心做出版人,且是针对亚洲议题的“纪实漫画”。电话打去住在
泰国的黄珮珊,背景传来了属于丛林里虫鸣鸟叫,完全陷入对于《热带季风》的想像情境
中。
黄珮珊在2012年开始酝酿“亚洲纪录漫画”的出版计划,希望以视觉叙事的方式,出版亚
洲地区不同创作者的纪实创作内容,并且以全手工绢印出版,受到台湾出版收藏界关注。
在出版《热带季风》前,她已经做了4本书。第一本书是杨钰琦的《工厂》,以母亲在工
厂做事养大他的故事为灵感,将主角从人变成企鹅妈妈,画出台湾70年代加工厂荣衰的缩
影。之后的《前线Z.A.》记录台湾的社会运动;《青空下的学堂》是印尼教育工作者与孩
童生命故事分享;今年出版的《哈囉哈囉马尼拉》,作者黄骏则用图像带领读者体验马尼
拉的生活。
出版4本书,黄珮珊认为是该转型的时候,也因当时遇到资金烧完,出现出版事业的谷底
。黄珮珊直白地说,“只想到要豁出去拼了,若5年做不出成绩,就要面临失败。当下,
只能干一票大的。”
黄珮珊决定豁出去做番大事业,杂志的名字就在犹豫不决的那个炎热下雨午后,她浮现法
文的Mousson,用中文诠释出来就是“热带季风”。
2017年决定冲刺的黄珮珊,开始积极筹画《热带季风》。
首本亚洲纪实漫画杂志热带季风面世
《热带季风》的作者群大多来自台湾,也有香港、澳门、马来西亚和关岛漫画作者。黄珮
珊想要传达的是亚洲写实议题。题材包括视障者的故事、90年代的澳门建筑、老吉隆坡的
生活描绘、独立音乐人的巡唱心声、澎湖掷炸枣民俗过程、一种叫高体鳑鲏的本土鱼种生
态、60年代的香港回忆、关岛查莫洛原住民文化推广困境。
这几年,台湾吹起一鼓以社会纪实为体的漫画新浪潮,颠覆漫画读者原本的想像,影响、
培育出一批有着各式画风、能够作出深度内容的创作者。如果《热带季风》是个时代的开
端,可能因此卷起漫画新浪潮,大家都在看着。黄珮珊很兴奋地告诉我,她做到了。
开拓国外市场是另一项挑战,黄珮珊花很多精力去推广漫画杂志到全球,就是希望这些内
容可以被亚洲不同国家的人看见,也让欧美国家的人看见亚洲漫画家自述下的亚洲,这一
直是慢工的初衷。
至于国内产业,她觉得台湾漫画市场有段时间缺乏多元题材的累积,导致想要做有深度、
有风格的长篇时,面临人才缺乏、读者也不够的窘境。如今发行4期后,透过大量作品更
能让读者了解什么是纪实漫画。回到慢工出版的初衷,她想要做的是长篇叙事图像小说,
这些“细活”帮助他们迈出步伐。
几天前,慢工出版才刚发表台湾第一部政治受难者的传记漫画《来自清水的孩子》募资计
画,故事是白色恐怖受难者蔡焜霖为主人翁,由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和
绘本艺术家周见信共同创作。
“出版是社会上传播与沟通的一环,要呈现人类的真实生活。”黄珮珊如此坚持着信念,
因为说故事是她的喜好,以漫画为形式,身为这些宝藏的制作人,了解这个世界并让人流
传下去。对于志业的目标,她已满足。
台湾第一本科幻图像小说志Zigma的诞生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200314w005
冒着风险挑战非写实图像小说,从写实转换到虚构故事,最终还是专注在人与人性之上
台湾第一本以科幻为主轴的图像小说杂志《Zigma》,是一本定调为实验性的原创内容书
籍,群募计画日前终于筹资完成,预计要在4月中发行第一本刊物。
绘本能说的故事内容有限,传统漫画对插画家来说又有点吃力,图像小说则是一种介于绘
本与传统漫画的说故事方式,既能以图画来呈现,又能用像是小说般的文字内容加以叙述
,题材范围更宽广,表现手法也更自由。
也许,图像小说会是台湾漫画的新解。
首本科幻图像小说杂志如走进未来乌托邦世界
《Zigma》是一本以创作者为核心的科幻图像小说杂志,刊物名来自于数学的求和符号Σ
,由奥斯卡发起,manual_for_all、廖若凡、An Chen 等7位创作者共同创作,每人将以
30 单页左右的篇幅讲述科幻主题却截然不同的故事。第一阶段以半年刊形式发行四期,
也用中英文双语呈现。
在主创者奥斯卡选的共享工作室碰面,落座后才觉得空间像是世外桃源般,从民权东路繁
忙街口拐弯进来小巷,仿佛屏除喧嚣,来到异世界般的《Zigma》时空里。
他说,一开始将《Zigma》定调为实验性的原创内容,不只有别于市场中的主流形式,还
要以“科幻”为创作主题。当时看到 Netflix 的《黑镜》与《爱*死*机器人》,深受
其中对科幻的想像、天马行空的创意,及科幻与人性的复杂关系所吸引。
“台大资管毕业,没有去当工程师,一头栽进了图像创作。”奥斯卡恰如我对阳光男孩的
印象,淡定地回答选择创作的原因。
年纪轻轻的奥斯卡即使国际参展经验丰富,访问仍满脸严肃,一开口就感受到他表达内容
的精准。他对提问好像早有准备的应答,但我总觉得少了什么,空气有点凝结,我在脑袋
中不断搜寻着访问切口,不自觉地渗汗起来。
终于,在聊到他喜好独自旅行、享受孤独时,我瞥见角落的电影海报如获至宝,问了一句
,“你该不会跑去阿拉斯加的荒野吧”,他露出瞳孔放大的表情,让我知道“就是这个”
。那是《阿拉斯加之死》的电影海报,主角艾米尔荷许坐在阿拉斯加河边废弃巴士上遥望
。
美国一名探险家麦肯德利斯(Chris McCandless),乘便车去阿拉斯加寻找自我。在一个
大雪纷飞的冬天,抵达阿拉斯加猎人作为临时避难所的一部废弃巴士前,最后也死在那里
。被美国作家克拉库尔(Jon Krakauer)撰写成名为《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的小说,也在2007年拍成电影。
他说,“10天里我在三个不同的区块露营,找离主要道路外很远的地方,可以碰不到人的
地方。”第一次露宿野外,他心里害怕极了。但知道自己必须要经历这些,过程中全然的
孤独感,让他在接下来几天只想逃,也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
虚拟现实的漫华杂志是对现实的反动
说起本名蔡文轩,有些羞赧,台大资管出身,最后也没当工程师,却做起插画家。开始画
画,是因为2011年大学四年级一场告白失败的意外。当下眼前就突然浮现一个男生走在蜿
蜒路上的画面,回家拿起色铅笔、纸画下,就开启创作的冒险。
奥斯卡喜欢手绘的风格,因为会留存下来温度。他早期风格近乎写实,透过近年来回各城
市,在出发与归途的过程中认识许多人、知道些事,看过很多风景,用画笔记录当下生存
的时代。
他曾受邀为总统蔡英文的新书《英派》绘制其中一版扉页插画,别人问他是否沾上政治色
彩,奥斯卡却认为他只是个旁观者,或说纪录者,而非参与者。他习惯不涉入任何事物太
深。像创作《台北人》系列的插画,透过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实地观察、绘制台北人物,
想当一个时代的纪录者。
他曾在一组图像中探讨恶魔思索著该如何受人欢迎,于是索性穿上兔子装。可爱的兔子装
,引人怜爱,到底人们会看到的是兔子的外表还是恶魔的内在。像这样冷酷的温暖,试图
接近这个世界的全貌,使他插画作品拥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话锋一转,奥斯卡提到,去年遇到生活与创作的瓶颈,一切都不顺的状态,亟欲转换方向
,才决定策划《Zigma》。写好杂志企划,花时间找到4个认同彼此理念的主创者,经过半
年的筹备,也邀请加入3名客座创作者,再来透过募资计画也申请参与上“台北市政府文
化局图文创作扶植计画”。
原本怀着忐忑心情,推出试阅号后,也得到读者与出版圈的回响,募资计画在日前结束,
解除资金的问题。箭在弦上,刊物即将在4月底发行。杂志剩下一个月就要面世,问他最
大压力是“收稿”,从单纯创作者到一本杂志主责,许多大小事情在身上,一边顾及自己
作品的进度,反而压缩到创作的时间。
Zigma是人生重新启航的母舰
回到创作的本质,奥斯卡说,图像小说最需要克服是如何讲好一个个故事。如今漫画杂志
更能分众化,精准做出小众的特色。特殊的画风或是题材,也能直接打中读者的心。更期
望的是刊物带来可能性,题材的可能性、画风的可能性,或是表现手法的可能性,没有限
制、更没有框架。
将创作转向,挑战实验性的非写实图像小说,是冒着风险的。尽管从写实转换到虚构故事
,最终还是专注在人与人性之上。用科幻的题材,来表达之前作品无法呈现的角度。
如同他发起《Zigma》前,对那趟新的人生旅程注解。“我想要改变,跳脱原本的框架。
”以前的创作,画的是写实生活,社会百态的人们。在杂志里,则构筑出没有边界的想像
。
这本刊物是奥斯卡人生重新启航的新座标,孵出《Zigma》,就像创刊号主题所说的虚拟
现实,期待读者像驶离航道的太空飞行器一样,探索未知,寻找下一个可以生存的地方。
关于未来,奥斯卡正在发想的计画,是将他2015年以创作者身分在冰岛艺术驻村,隔年到
阿拉斯加取材之旅的经历,都画出来。“这趟旅程让我知道,原来人可以生存的需求那么
低,原来只要一个背包的东西就可以活着。”他理性中的思路,埋藏着罕见对人性的温暖
观察。
全文索引 https://www.cna.com.tw/culture/topic/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