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27910681 (琥珀)》之铭言:
: 会觉得虚拟作品的取材本身就能拿来讨论现实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不管角色要不要复仇,
: 那都只是剧情设计的一个方向选择
: 到底能不能让读者接受,是完全取决于故事到底会不会写。写得好他的价值观传递就有意
: 义,写不好读者就烧书。
: 这些都跟现实的价值观探讨一点毛关系也没有
其实你这看法真的是错的。
因为观众的口味的确会受整体价值观的影响,不同时代流行的风格也是不同。
就拿我最近看过的例子来说好了...
阿达一族
阿达一族刚创作出来时是把当时的美国完美家庭形象和价值观完全颠倒而成的讽刺剧,核
心就是利用他们完全和别人不同的价值观来进行讽刺。
但最近的阿达一族动画电影变成了在教导观众族群共融的的概念,那就是人人都有所不同
,我们要共融要互相体谅......
所以阿达一族就变成了只是有怪癖的家族而已,什么颠倒的价值观全没了。
很符合现在的主流思想,但己经不是传统的阿达一族了。
现实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本来就会影响到主流作品的内容,因为你要赚钱就是要做出多数
观众喜欢的内容呀!而作品内容也一样会影响到观众的价值观。
有没有听过涵化理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6%B5%E5%8C%96%E7%90%86%E8%AB%96
涵化理论,(英语:Cultivation theory),是乔治·葛本纳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跟马基所提出的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是不一样的。涵化理论主要是研究的是电
视对受众的长期影响。其主要内容是,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受众对
于现实的感知越接近电视的内容。由于其既有批判主义的性质又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因此
葛本纳称涵化理论是一种“批判的自由-多元主义”。
(中略)
在涵化理论中,电视的叙事性产生两种现象:回响效果(resonance)和主流效果(
mainstreaming)。回响效果是指当电视内容和阅听人的真实经验接近,电视的涵化效果
便愈显著。主流效果是指对于某特定议题而言,本来应有极为多元化的价值观,但因为接
触了一定质量的媒介资讯,而变得与媒介中所呈现的“意见主流”雷同。葛本纳提出“电
视的3B”来说明主流化的过程,分别是:blurring, blending and bending,即电视会模
糊由于文化、政治、经济、地区和阶层等产生的不同,并且使人们的态度混同于电视中的
主流意识形态,而且使主流屈服于电视的政治经济任务及其所服务的体制,即服务于占统
治地位的精英阶层。
(下略)
所以拿作品价值观来讨论现实价值观很正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