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读书笔记:漫画表现论

楼主: a5378623 (黑云)   2019-10-22 10:42:55
声明事项:这是包含摘要的笔记,所以有些内容直接引用,但是批踢踢没办法加注解,所
以请自行对照参考资料,反正不是学术著作,不用跟我吵抄袭的事情。然后放图也很麻烦
,有兴趣的可以去知乎搜寻好读版,但不喜欢支那网站的也不勉强。还有这是我读完觉得
有趣的读书笔记,觉得不有趣的可以左转不用看,觉得胡说八道的可以找作者抱怨,我只
是分享资讯,其它概不负责,这是声明事项,以下正文开始。
1.漫画表现论
早期日本的漫画评论主要分成两大类型:“社会反应论”和“漫画表现论”。
社会反应论从战后的1950年代起算,就是漫画评论的主流,他们从创作动机、故事主题、
时代背景、角色性格、作者思想等“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评论方式”评论漫画。直到1970
年代末期,随着战后日本漫画长大的人们加入之后,产生了变化,他们关心的不再是“社
会全体”,而是们所身处的共同体之内,这就是读者共同体论。2000年以后,越来越兴盛
的宅(Otaku)以及腐女研究,也可以说是由此衍生。
漫画表现论则是起源于1990年代,其代表著作有四方田犬彦的《漫画原论》(1994)、夏
目房之介的《漫画的读法》(1995)、冈田斗司夫监督翻译,Scott McCloud原著的《理
解漫画》(1998)、竹内治虫的《漫画表现学入门》(2005)等等——就我所知,只有夏
目房之介的另一本著作《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和McCloud的《理解漫画》系列有中文翻
译,其他资料在中文世界都找不到——至于漫画表现论的内涵,夏目房之介是这么说的:
“我曾在多部独着和合著的书中主张后来被通称为‘漫画表现论’的批评原理,即从‘绘
画、语言、格子’三个要素即相互关系的视角解析漫画的表现结构。”(补充:对于这三
个要素,也有漫符、音喻、间白等用语。)
此外,除了这些“漫画文法”的讨论,伊藤刚在《手冢已死》指责:当时的漫画评论未能
认识到漫画的“后现代基础”,太过拘泥于“故事情节”和“正统漫画”等现代性价值。
因此导致主流的漫画评论和现实状况完全脱节——而不管是重视故事情节,还是正统的类
型划分,都是受到“漫画写实主义”所影响:漫画写实主义起源于手冢治虫,他虽然借用
迪士尼风格创造了许多角色,但是不同于迪士尼的符号表现手法,手冢笔下的角色却是会
受伤,会死亡的,仿佛真实存在一般。伊藤刚认为,这是手冢借由压抑和隐蔽“キャラ(
记号的身体)”从而强化“キャラクター(角色的人格)”,因此获得不同于战前儿童漫
画的深度和真实感,也造就了漫画写实主义的兴起——但是“后现代”的漫画并非如此,
他引用东浩纪的“数据库消费”的概念指出,现在的读者不再需要建立在有深度的故事情
节之上的“キャラクター(人格)”,他们只需要各种元素排列组合而成的“キャラ(记
号)”就好。因此,角色和故事脱离了,角色的记号也从人格脱离了,这就是角色的“自
律化”。这也旧是前面说的,现代漫画的“后现代基础”,伊藤刚认为,只有了解到这件
事情,我们才能迎向更开阔的漫画表现论述。
参考资料:
pythain(2010),〈何谓“漫画表现论”〉,《K&S萌报》,11期,电子报专栏。
Jaqueline Berndt 讲述,魏俊崎翻译(2012)。〈以3/11为分界点的日本漫画研究〉,
《庶民文化研究》,5期,页76-87。
旅星(2017),〈伊藤刚的〈手冢已死〉读书笔记〉,网络:噗浪。
Go, Ito. "Tezuka is Dead: Manga in Transformation and Its Dysfunctional
Discourse." Translated by Miri Nakamura, Mechademia, Vol. 6, 2011, pp. 69-82.
2.漫画的本质
不过相较于伊藤和东浩纪这种后现代的解构视角,我还是更喜欢相对“古板”的结构主义
甚至是形式主义的世界观,因此接下来的篇幅还是会聚焦在讨论形式的“漫画文法”,特
别是间白的部分——对我来说,漫画画格的“间白”相较另外两者,更贴近漫画的本质(
真是很不后现代的词汇)。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人们
如何讨论漫画的本质吧。
在《理解漫画》里面,McCloud延续美国动漫教父Will Eisner“漫画是连续的艺术”的观
点,而把漫画定义成“有意识并置的连续图画”,其中并置的基础当然就是“画格”,而
使的画格能够成立的心理机制则是人类知觉的“补完”作用:在电影和动画,因为影像的
连续性,我们几乎无法察觉补完作用,一切都是无意识下自动进行的,但是漫画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间白”更接近漫画本质的理由。当然画格也很重要,不管是单独画
格的大小、形状,还是不同画格带来的节奏变化,这些也是其他电子媒体不具备,而仅仅
属于“并置的连续图画”的特性。除此之外,他也在讨论“漫画如何表现时间”的时候提
及间白“分割时间”的功能:如果想要延长读者的时间感知,只要把同一个画格的问答切
割成两个画格,我们就会感觉到时间变长了,其他还有增加“画格间距/间白宽度”,或
者“增加画格的宽度”都可以达成延长时间的效果——但是夏目房之介说的更多,他更指
出画格可以被嵌套和重叠,借此让本来应该是不同视角的画面“同时”出现——这里的“
同时”非常关键,因为单纯并置画格也可以呈现不同视角的画面,但是就会让人感到存在
时间差,而重叠的画格就不会有时间差。然而即便是画格重叠,如果画格太完整,还是会
让人感觉两个画格好像处在平行的时空,因此有必要将画格缩小,甚至破坏它的完整性。
不过他也特别指出,这样的画格仍然会给人微妙的时间差,原因就是McCloud说的“增加
画格的宽度”,但是夏目的说法更加简洁而精准:不是“画格的宽度”增加了,而是我们
把“间白”放入了画格。
这是有关“间白”的简单介绍。其他还有很多可说的,但是再继续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
先考虑一个问题——这个质疑同样来自伊藤刚,虽然说我比较不偏爱后现代的讨论,但这
却是个无法回避的质疑:我们这里说的“画格”其实都十分受限于写实主义的影响,也就
是“画格=摄影机”的隐藏前提。但是画格真的等于摄影机吗?只有独白的画格呢?只有
表达氛围的装饰插画的画格呢?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质疑——而如果画格被质疑,那么“
间白”似乎也受到了挑战,既然画格并不只是摄影机拍摄的影像,甚至不是影像,那么它
们也不一定要遵从某种确定的时序。虽然并置,却不连续,那么“间白”的时间分节功能
也就被同时解除。
Thierry Groensteen也有类似的看法,在《漫画系统》里面,他认为漫画应该是同时具有
线性和跨线性的“多向式阅读”,甚至是多页面间的呼应和对话。换句话说,McCloud的
“补完作用”不只存在连续画格的间白,更是存在所有画格之间,等待读者主动介入进行
“编结”。
举例来说,在《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魔眼列车杀人事件②有这么一页(东立旧版第20卷
),虽然“正确的顺序”是金田一听到声音睁眼,然后看到假面鬼牌,再看到缩回的手把
牌变成蔷薇,最后边说著有趣边掀开车帘——但是因为构图的缘故,我们也很自然地会将
眼睛、假面、蔷薇和天真的金田一相互串联/编结,然后代入我们的诠释:在留白背景中
睁大的眼睛像是洞察到了什么事情,如血鲜红蔷薇又让我们想到前几页金田一才被蔷薇刺
伤(而后几页的魔术又是蔷薇“断头”掉落),这很明显是预示的征兆——关于/来自穿
戴假面之人的警讯。
参考资料:
涂铭宏(2013),〈交响腐人梦:情感转码与恋人共同体〉,《文山评论:文学与文化》
,6:2,页135-158。
吴哲砚(2016),〈《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魔术列车杀人事件〉中的视觉修辞暨叙事
〉,冯品佳编,《图像叙事研究文集》,北京:书林,页205-240。
3.漫画的节奏
也许在质疑完漫画的本质之后,再来讨论“漫画的节奏”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是有什么关
系呢?毕竟,我也并不觉得伊藤刚有成功“解构”漫画的形式(而或许他也没有这样的意
图),而只是松动了原本僵化的讨论视角。而且即便是强调读者介入诠释的Groensteen,
也在《漫画系统》的续作《漫画与叙事》讨论了这个主题。
Groensteen认为漫画强调节奏的手法有三种:重复、交替和进展。例如画格的重复、对象
的交替,时间的进展;但也可以是画格数量的重复、方向的交替,对话框数量的重复等等
。例如在下面这两页漫画,左边两个人的对话是大小重复而内容交替的八格——但是这里
更值得注意的其实是,如果他们排成两列,那就会是更加完整的整体——然而作者的做法
却是把他们分成三列变成2+4+2的组合(而且前后又都是“两格”大小的画格)于是重复
之中又有了变化的节奏。右边的则是被加粗红线分成不对称的两个部分,然后上下对分,
剩下的右半边则都是分成三格:但是上面是横向三列,下面是直向三排。而且上面三列每
格都是两个对话框,下面三行每格都是一个对话框。这又是另一种重复之中有变化的例子

此外,左边漫画的时间进展也很有趣,我们并没办法知道没有对话的画格时长多久,有可
能很短,也可能很长,甚至比对话的时间还要长——但是因为有对话框的原因,我们反而
可能会花更多时间阅读这些经历时间更短的话格。这样的变化和反差带来的,也是节奏的
趣味。
夏目房之介对此也有讨论,他认为影响漫画节奏的主要是“视觉诱导”和“画格的开放/
压缩”两个元素,这包含通过改变格子的大小、形状制造落差,或者并列相同的格子和对
象,格子间的时间也比较均衡,让读者几乎感不到落差流畅的阅读——其实和Groensteen
的看法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我认为他在《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里面利用这个概念对石之
森章太郎的《鹏鹏》所做的分析更加的细致而清晰,堪称经典。
不过关于“视觉诱导”,还有很多其它影响因素必须考虑,例如大冢英志在《世界漫画私
塾》提到的中线制造时间停滞的错觉,菅野博之在《漫画企划讲座3:漫画密技》提到的
视觉引导的角度和偏离对阅读节奏产生的影响等等——不过在最后,我特别想要提到的是
一位在2015年过世的台湾漫画家陈宏耀,他的知名度远低于郑问,然而他们都是被当年的
台湾环境埋没的天才——陈宏耀在世的时候曾经有过一个名叫《无责任漫画教室》的专栏
,非常可爱的名字。除了画格的大小变化之外,他更在意景别和机位等镜头语言搭配剧情
节奏制造的紧张感,因为对他来说:“故事情节的表述永远大过其它价值。”
所以他会调整摄影机的视角表现角色的主导地位,重新安排画格位置增加戏剧冲突,画格
形状配合日常经验加强画面表现力,考虑视觉引导和翻页悬念,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讲
述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理智上可以接受后现代的数据库消费理论
,但是在情感上仍然无法割舍宏大叙事的诱惑,因为我终究还是在jump黄金时代成长茁壮
的中二热血少年啊。
参考资料:
陈弘耀,〈无责任漫画教室之分格分镜修改
作者: twmacaron (bamboo)   2019-10-22 10:53:00
这篇硬核
作者: BITMajo (BITMajo)   2019-10-22 10:53:00
我承认我懒得看完,纯推
作者: hinajian (☆小雏☆)   2019-10-22 10:54:00
哈扣
作者: Ttei (T太)   2019-10-22 11:11:00
同二楼,有缘想到再回来看
作者: stupider45 (愚者)   2019-10-22 11:21:00
没时间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19-10-22 11:26:00
同意二楼。另外有书<<漫画原来要这样画>>供参考
作者: jason1515 (SoSho)   2019-10-22 11:43:00
同二楼 先推
作者: IsonBrother (哀伤兄)   2019-10-22 12:19:00
先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