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电影无雷心得:恐怖元素完整,政治意味比原作更强烈直白
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2982/4027578
Nivek
“在这个环境下拍出这样的电影,真的很不容易。”《返校》试映会结尾,剧组人员纷纷
起立接受鼓掌,导演和主角们走到台前致词时,主持人用这段话开场。
“专属于台湾的恐惧”
萤幕上刚播完的片子是《返校》电影版,为了还原游戏中的惊悚感、破旧校园场景、主角
方芮欣和魏仲廷虚实交错的心理纠葛,本片的美术设计极其丰富且成熟,想必花上不少经
费,监制李烈当场笑说,竟然能成功用现有预算拍完这么难的片。
但“这个环境”的问题只有经费吗?我擅自猜想,某些不必多做说明,影人们无法公开谈
论的事情大概也包含在内吧。
所幸《返校》电影版十分勇敢,直接面对台湾仍少有主流大片愿意碰触的白色恐怖题材,
政治力道更比原作猛烈,甫开头便宣告,这是一段建立在史实背景上的故事,而历史往往
比恐怖片骇人,压抑狂飙到结尾,如同游戏制作人姚舜庭形容,这是“专属于台湾的恐惧
”。
浓浓政治味,恐怖元素比游戏更吓人
《返校》原作是冒险解谜游戏,玩家的乐趣来自搜集并解读伏笔,逐步沈浸到剧情里,是
一种慢节奏的体验;电影则有片长限制,客群也较大众化,相对之下必须多贴近市场口味
,在开放空间满足观众感官,因此《返校》两版本采取不同的叙事方式,前者隐晦,后者
直白。
电影版精简部份剧情,提高政治元素比重,新增男主角魏仲廷的戏份,其优点在于情绪强
烈,游戏中仅用对话带过的配角故事大幅强化,地下读书会在党国独裁年代奋力追求自由
的过程以真人演绎后,其生动感令不少观众落泪。
不过为了聚焦主线,许多解谜过程和方芮欣的个人心境遭删减,改成直接呈现在萤幕上冲
击观众,以游戏玩家的角度来看不免觉得可惜,由于电影无法像游戏一样缓慢铺陈,也让
场景切换时略显杂乱,缺乏足够的留白和思考空间,但没玩过游戏的同行友人还是看得懂
啦。
至于恐怖元素,基本上该有的全都有,最血腥的某桥段成为全片高潮,笔者在观影时不断
期待它什么时候出现,结果比游戏还吓人,其意象更符合白色恐怖,必须用特效才能做出
的超现实画面也十分自然。
这部份应归功于导演徐汉强,他在大学时以短片“匿名游戏”开始崭露头角,其内容把网
路论坛上的生态具现化,非常值得一看。同时徐汉强曾是影像团队“AFK [email protected]”的主
要成员,他长期和暴雪娱乐合作,用《魔兽世界》游戏画面拍摄搞笑短片,是一名资深玩
家,想必许多近30岁上下的读者都对他们的作品有印象。
“何谓自由?”问的是剧中人也是观众
“你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这句话是贯穿剧情的重要对白。而游戏版分为两种结
局,关键是主角能否从恶梦中得到救赎,体验过原作的游戏玩家应该都还记忆深刻,电影
制作团队也把它放在海报和第一支预告里。
电影版调整剧情比重后,格局放大到整个时代,制作团队还新增两场充满诚意的角色互动
,让观众得以理解,为何有人愿意为自由赴死,为何有人需要忍受痛苦和内疚活下去,凸
显出主角们的身不由己。片尾某场戏的地点,明眼人也一定能看出来剧组做了功课。
毕竟在那段人比鬼可怕的戒严历史中,自由只是奢望,人权不值一提。平民的生命掌握在
独裁者,以及依附独裁政权维生的军警、权贵手中,至今仍有不少人无法摆脱威权思想,
许多年老受难者尚未得到应有的平反。
上一段话中的“你”放在电影版中不只针对主角,更像是询问未来会踏进戏院观看本片的
台湾人们,我们为何忘记?为何害怕面对过去?为何错误无法转型正义,好好迎接这座岛
屿上迟来的真相?
好好面对,本土作品才能走出下一步
其实谈独裁背景的作品不少,如《天马茶房》和《灿烂时光》演出二二八事件中受难的平
民们,万仁导演的《超级大国民》直接批判了列载许多死刑条文的“惩治叛乱条例”,而
相对来说受观众熟知的侯孝贤《悲情城市》和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把当年笼
罩全台湾的压迫氛围融入片中,类似返校的游戏还有《雨港基隆》以及《她和他和她的澎
湖湾》,桌游就更多了,在此容笔者先略过。
至于《返校》呢?
本作不论游戏版或电影版,其实都是非常通俗、面向大众而生的作品。游戏透过方芮欣的
心境和白色恐怖传达惊悚感;电影换了方法,让那个恐怖的时代跳出课本,重击观众思绪
,概念十分完整。
套句近日常见的名言“自由就像空气,你只会在窒息时,才察觉它的存在。”无数人为此
窒息而死,不像方芮欣和魏仲廷至少有机会寻求救赎,因为这段故事中虚构的却只有过程
和角色,各种真实版本的《返校》仍不断等着重演,甚至正在香港、新疆、喀什米尔各地
上映中。
或许《返校》还不够深入,技术有可改善之处,想必未来网络上会因为演员口音、复古符
号、故事节奏等细节大战一番,但能用多元面貌包装历史,让更多观众认识严肃的社会议
题,笔者认为这就是它的价值。
这份价值必须放在特定情况下检视,才能弥补“不错”和“完美”之间的落差,若只用力
挺台湾电影的角度去吹捧,或切割台湾人的情感脉络后再批判,两者都可能矫枉过正;既
然它已生于此,或许我们应该先学习面对,才能好好走出下一步。
至于下一步?可能是让转型正义的认知与实践得以并行;可能是帮助创作者不必害怕大环
境影响,让政治与艺术互相呼应,推动社会前进。慢慢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This
war of mine》和《Papers,Please》,有台湾风格的《女神异闻录》和结合本土民俗的《
黄金神威》。(注:以上都是美日欧的游戏、漫画名)
好像扯太远了,但这是笔者身为入世宅男,在看完《返校》电影版后最深刻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