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主要的问题出在孔明死后他的北伐策略没有被延续下去。
孔明死后,蜀国包括孔明死前指定的接班人内部没有人主张大举北伐,
相较孔明拿得出6到10万大军攻魏,姜维每次拿到手的兵力都是1万左右而已。
这主要也是孔明内政军权一把抓调度得宜,
才打得出动用举国之力连年开战还能把国力越打越强的创举
(蜀到极盛期人口也不到百万,
现代一般认为军队派到国家1/10人口就很难持久作战,
但孔明却是动用这样的军队后蜀还一直成长,真神人也)。
但是孔明的后继者没有一个像他一样全才,又得君主信赖大权得揽,
以至于孔明死后蜀国君臣一直不敢像孔明一样派出大军,
这就给了魏国喘息的机会,事实上这才是孔明一直大举北伐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魏国虽然势大,但比起南方的蜀吴,魏还肩负了对抗北方外族的责任,
魏也知道这点,所以自曹操输掉赤壁之后,魏一直都在修养兵力跟国力,
以国土跟基础来看,魏的恢复速度只会比蜀要快上很多,
如果蜀不大举北伐拖慢魏的脚步,势力差距就会走到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程度。
根据研究,在曹丕时期,魏的军力被消耗到剩下不足二十万,
北伐开始是魏明帝曹叡的在位期间,也就是魏国开始要全力修养的时期,
到了蜀灭时,魏国的军力已经比曹丕时期翻了两三倍,
以至于姜维再怎么打也扭转不了资源差距。
这段时间根据魏国朝廷的奏折,孔明北伐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
不是对蜀,而是对魏,孔明北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他消耗掉的魏国国力远比蜀消耗的要大,
《三国志》提到蜀在北伐期间国力越打越强,
反之《晋书》记载“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
“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孔明死后,姜维拿不到大军来延续孔明的北伐策略,
一直到孔明死后20年,东吴派大军攻魏,几个比姜维有力的大臣也都死了,
姜维才拿得到4万以上的兵力,但大概擅长后勤的大臣也走光了,
20年来无大型战役的历练,包括孔明之子诸葛胆在内,
无论后勤还是军事手腕蜀国都缺乏有经验的人才,只剩姜维跟廖化能打,
显露出蜀国不延续北伐的另一个弊端:新人没经验,
你一个小国兵力国力输人,还养不出人才,被灭刚好而已,
这时魏的军力家底已经真的是蜀的十倍,不是夸饰,
姜维面对的国力差距远大于孔明时期,光是每次能全身而退就很不错了,
到了灭蜀一战,魏国是已经觉得有十成把握才开打的,
结果开战前蜀国内部还在内讧,姜维为了避祸不得不交出军权,
半退休状态下上书告知刘禅魏国在国境外集结还不被当一回事,
先机已失,顽抗到一半主子居然看到对面几百个老弱残兵翻过山到成都就投降……
姜维是不如孔明,但他的成绩已经不能只用及格描述了,他已经做到超越极限了,
三国时代最玄的就是孔明是如何调教姜维到对蜀如此忠心了,
到了62岁还念兹在兹的要复蜀,真的是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