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看完第五话 觉得里面辉夜姬对
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 解释完全错误 是乱套名词
有没有唸心理的板友能分享一下意见?
转载自 http://tinyurl.com/yy93ma5f
看完最新的动画第五话后,总觉得有哪里怪怪的,
回头略为翻了翻单行本第二册,才发现原来这强烈的违和感.....
来自于辉夜对”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Romeo and Juliet effect)”的解说─
虽然角色设定是学识渊博的大小姐,可惜这整篇的解说却不太正确.
“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背后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心里抗拒理论(Psychological
Reactance Theory, PRT)”,
关于PRT最主要的两本著作分别为1966年Jack Brehm所著之”A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以及Jack Brehm和Sharon Brehm于1981年合著之”Psychological Reactance: A Theory
of Freedom and Control”,
根据相关著作,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其实十分简单─
“当一个人感受到其行为自由被限制,或将会受到威胁时,
他会被激发产生重建行为自由的动机“.
这段话看起来好像谁都想得到,不过在引入过往研究的各种变项后,
历程其实可以变得非常复杂,简化版的历程可见下图(Lee, 2012):
第一阶段:个人认识到自己有某行为自由
根据Brehm(1966),若一个人并不认为自己拥有某个行为自由,
那么即使自主性受到威胁,也不会产生名为”心理抗拒”的动机.
(行为自由受到外力威胁,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感受到行为自由受到了限制
单纯”感受到行为自由受到了限制”未必会让人进入下一个阶段,
这还牵涉到了”行为自由的重要性”、”外部威胁的广泛性”,
以及”外部威胁的形式”等因素
(J. W. Brehm, 1966; S. S. Brehm & Brehm, 1981).
第三阶段:产生名为”心里抗拒”的动机
许多研究也发现”心里抗拒”强度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激发,
青春期也有着更强的”心里抗拒”
(Hong, Giannakopoulos, Laing, & Williams, 1994;
Woller, Buboltz, & Loveland, 2007).
第四阶段: 认知反应与情感反应
当产生心里抗拒后,对于威胁行为自由的外力来源会有较为负面的态度,
同时产生近似于愤怒的情绪反应(Quick & Stephenson, 2007),
某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心里抗拒”与”愤怒”是相同的概念.
第五阶段:行为反应
Brehm认为重建行为自由有”直接重建(direct reestablishment)”
和”间接重建(inderect reestablishment)”两种方式,
“直接”为直接行使被限制的行为自由,”
间接”则以”进行同等级行为”的方式取回自主性.
(太长 中略)
看完上面的叙述,再回到”辉夜姬想让人告白”漫画第16话、动画第5话,
眼尖的读者应该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了─”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之所以产生,
在于”恋爱的自由遭到剥夺”,导致”不让你做某事的时候,
那件事会显得特别有吸引力”,
和”共有的强大敌人”毫无关联,辉夜小姐的解释完全错误!
那么,就算无视理论解释莫名其妙,
将”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用于此处又是否合适?
藤原书记那”共有的强大敌人─这个社会”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呢?
根据其他篇章,读者们可以知道秀知院基本上是不太允许学生恋爱的,
不过会在意这点的好像只有管风纪的伊井野.....很可惜的是,
故事中也明白地演出了,伊井野就是顽固的白痴,对于柏木她们的行为毫无办法,
所以校规允许与否根本影响不到柏木这对情侣的爱情;
目前篇章也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规定、因缘或社会压力,
促使柏木不该选翼当男朋友─
他们的恋情根本没有受到外部力量威胁,哪来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效应”?
(太长 下略)
这是漫画里满喜欢的一回 把辉夜和破坏轮(?的学识和相克(?带出来
结尾又顺便显示白银的努力性格 有好笑 有知识 收尾又温馨
没想到里面的知识 居然被说是完全错误 QQ
写这篇的部落格我追满多年的了 作者以前好像是建筑还设计科系
现在不确定是不是专门唸心理 有没有懂心理的板友能鉴定一下
这篇质疑有没有道理的?
漫画都出那么久了 网络上都没其他人说作者写错
想还辉夜小姐一个清白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