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vikk33 (陈V)
2018-08-23 19:36:56从《我的英雄学院》来看少年漫画与英雄文化的碰撞
https://mp.weixin.qq.com/s/Dsx949IuPc9-4uY8biplUA
轻之文库专栏第一卷
英雄学院的诞生
伴随着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热映,美国漫画超级英雄的形象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
这种影响在文艺创作领域更为深刻,催生了一大堆采用了英雄世界的背景和英雄文化来表
现自己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的英雄学院》算是现在的明星,不仅是原产地日
本的读者喜欢,《我的英雄学院》的人物也是国外漫展COSPLAY的热门,传统热血的少年
风格也讨得相当部分的美国人喜爱这作。
由现象谈成因,《我的英雄学院》所代表的日本少年漫画及其大篇幅致敬的美国超级英雄
漫画,分别是日本和美国两个不同文化圈中的漫画大类,也是各自市场中份额占比最大的
种类,这两种漫画类型算的上是两国青少年“通俗读物”。虽然目标人群是青少年,但是
喜欢这类漫画的成年人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从50、60年代就沈迷漫画不可自拔“老宅男”
。由于时间的积淀,这两种漫画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现象,而《我的英雄学院》就是这
两个文化圈堆积之下的一个交集产物。
《我的英雄学院》原作是比较新的连载于集英社旗下杂志《周刊少年JUMP》的漫画,前不
久少年JUMP50周年的时候,作者堀越耕平也画过贺图。说起少年JUMP背后的集英社那是日
本数一数二的漫画“帝国”,相应的少年JUMP的编辑其实都挺强势的,而且从事了长年的
少年漫画制作包装,企业内部早就有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和推广套路——什么时候该画什
么剧情,什么时候该怎么样推进故事,外至详细的读者调查,看人物人气决定以后发展路
线等等,编辑都会与作者对接。像岸本齐史、尾田荣一郎这样的大手都得乖乖合作,唯一
的例外可能就是富樫义博了,谁叫人家有个厉害的老婆可以为所欲为呢。
隔一段时间集英社旗下杂志都会约一些新手漫画家画一些短篇漫画,然后一方面内部审评
,一方面看读者反馈,综合意见找比较有潜力的漫画家来一个比较长的小连载。如果继续
热度提高,那麽就有机会成为长期连载的漫画家。《我的英雄学院》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
来的:堀越耕平最初就是被约了短篇漫画《我的英雄》,之后便画了个小连载《逢魔之刻
动物园》,然后就是长期连载《战星巴尔基》……等等,长期连载名字好象不对?这正是
《我的英雄学院》能够出现的偶然之处——堀越原本应走上轨道的漫画家生涯因其突然的
情绪低落而暂时终止。
就在终止活动的时候,堀越从之前的这些作品中汲取了新的灵感,从而创作出了《我的英
雄学院》这一作。因为是继续之前作品的灵感,所以可以看出不少以前作品的痕迹,尤其
是类似原点的《我的英雄》(《我的英雄学院》中有多篇名字都有“原点”,恐怕也是受
此影响),从这里出发进而想描写英雄的日常,搭配以美漫风格,《我的英雄学院》初作
就这样诞生了。
文化的起点
《我的英雄学院》的分类是少年漫画,而少年漫画这一定义的来历颇有曲折。日本漫画的
起点从远了说可以追述到“戏画”这一事物,当然日本真正引进漫画还是在明治维新,成
长期则是二次大战以后,尤其是在60年代。那时候日本经济开始覆苏,但是普通民众的生
活水平尚未有大的提升,电视机这种电器也不是谁都买的起的。就是在这种将起未起的时
候,漫画成了填补空白的过渡品。此外,战后迎来的生育高潮,到60年代前夕,恰好就是
一群10多岁左右的熊孩子,是个庞大而又有消费潜力的群体。
少年漫画这个名字其实一开始指的是刊登在以少年为受众杂志上的漫画,当时同本杂志刊
登不只有少年看的漫画,往往还有儿童漫画,以及现在怎么看都是少儿不宜的漫画。当时
暴力、性、恐怖这些要素在此类漫画中是经常可见的,这与现在的少年漫画有很大的差别
。
相比少年漫画,超级英雄漫画的历史则早的多。超级英雄漫画起源于美国,也兴起于美国
,甚至可以作为美式漫画的一个代表。美式漫画最早是起源于小说插画,后来插画的比重
越来越高,从几页一插画到一页一插话,这样就诞生了全新的故事书类型——连环画。而
当时流行的故事内容,也是以冒险类和侦探类为主,这一故事类型已经包含了英雄主义的
要素。当题材和内容都已经具备,“英雄”的诞生就水到渠成了。
今年是超人诞生80周年,1938年的《动作漫画》连环画第一次刊登了《超人》漫画,这成
为了一切的起点。现在在电影领域大红大紫漫威系列作品则起步较晚,1941年才推出当家
英雄美国队长。之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英雄漫画至少经过了四个时期,分为黄金时期
、白银时期、青铜时期和黑铁时期。一般认为各时期漫画的特征是主题深度由浅入深,涉
及的社会话题从无走向沈重,也就是故事由一般的娱乐性质向有着深度内涵发展。
故事内容上的差异也导致英雄出身和设定的差异,在每一时期都会诞生一些不同类型的英
雄。随着英雄的增多,漫画公司这边也就尝试着将旗下作品的人物混合在同一世界观之下
。对于读者来说,一部漫画就可以看到多个超级英雄那是非常赚的,因此在竞争加剧的形
势下漫画商也就倾向于多英雄故事,这样固定的英雄团体就诞生了。在漫画历史上这或许
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但在文化层面则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标志着超级英雄漫画所承载
的文化背景完全从早期故事画中分离出来,成为了单一的英雄文化。
因为时代背景和传统文化不同,日本少年漫画和美国超级英雄漫画所强调的主题是完全不
同的。美国人喜欢冒险,所以英雄漫画的故事多以冒险故事为主;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和
自由,所以早期多是超级英雄打遍天下无敌手,偶尔就是被敌人算计也能靠自己的能力和
才智化险为夷。而日本这边强调集体精神,个人是集体一份子,个人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作
用等等,故事上就是团体合作较多,突出人际关系的表达。
此外60年代是科技发展的时代,科学是时代的精神,所以那个时代日本漫画里的人物再怪
力乱神也会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这些都构成了日本少年漫画,乃至于日本漫画的特
色。而在美国人这边则是大众化的浪漫主义情调,英雄能力有天生神力的,有来自于传说
和神话的,也有时下最强的科技力(比如核能),并不会太过于考虑能力的“合理性”。
从漫画到动画的发展
两家漫画的差别还不止于此,双方继续发展的路程也完全不同。到60年代晚期,电视开始
在日本普通家庭普及,如果说漫画取代了小说的流行地位,那麽动画就取代了漫画的流行
地位。但这一趋势变化并未让漫画销声匿迹,因为电视节目巨大需求,作为最大的动画改
编来源的漫画就成了原材料供货商。在这个情况下,对漫画的需求是不减反增的,那时期
漫画题材的广度和深度都呈井喷式发展。
到70年代中期,少年向动画作品的大量出现导致少年动画这个分类开始形成,但这个分类
的边界非常模糊。内容上,体育运动、格斗、少年冒险等等类型,都可以适合少年这一年
龄层,剑走偏锋的也大有人在,所以那时候什么家庭伦理剧,什么科学少年大战外星人,
只要帖上励志和青春的标签都以少年动画自诩。
少年动画的这一混乱局面一直要持续到80年中后期,集英社、讲谈社、小学馆三大少年漫
画“工厂”推出的作品逐渐占领了线下杂志的市场,从观众的认可和口碑上确定下了少年
漫画的风格,而由此发展来的动画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少年动画。那时比较典型的作品有
《足球小将》、《北斗神拳》、《龙珠》、《圣斗士星矢》这些。热血、阳光、理想、奋
斗,这四大要素构成了少年漫画的主题,贯穿至今的《海贼王》、《火影忍者》乃至少年
JUMP的新时代宠儿《我的英雄学院》也是一样。
80年代是日本少年漫画—动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美国那边超级英雄漫画却面临着发展的
瓶颈。那时候正好是超级英雄的青铜时期末期,黑铁时期到来之前,这在超级英雄漫画中
就体现为故事的黑暗与反英雄的出现。但过度将主题深化未必就合所有青少年的胃口,而
恰在这时候日本的动画包括少年动画大量进入了美国市场。
日本少年动画一引进就让美国青少年看的停不下来,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美国“御宅”。日
本动画能这样大举入侵,还跟美国漫画公司的长期忽视有关。当时对于漫画公司来说,老
朋友电影和新伙计电视剧是推广和赚钱的最好途径,对长篇的电视动画并不怎么重视。美
国电视动画的大发展,还是得到80年代晚期受了日本的刺激才开始后起直追的。
美国人喜欢日本的少年漫画,但日本人并不怎么喜欢美国的超级英雄。实际上美国的超级
英雄来到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不服,这种浮夸式的单打独斗并不符合日本人的审美,
日本人还是更倾向于团体合作和“科学”的解释。所以当蜘蛛侠到了日本后,就成了开跑
车操纵巨大机器人的“四百大妈”了。
虽然日本人不喜欢美国漫画,受到大洋对岸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有的,而且自90年代以后
越发强烈,因为这期间是美式动漫画相关主题电影的大发展时期。DC和漫威的电影大战打
到了全世界范围,在日本的“战况”虽然没那麽激烈,但关注的群体一直在扩大。另一方
面,美漫的英雄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是对英雄团体的描写加强。
其实真正改变英雄团体面貌的,既非正义联盟,也不是覆仇者联盟,而是X战警系列。因
为正联也好覆联也好,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都只是覆数英雄的协作,缺少真正同一世界观下
的合作。而X战警本身就是创作有众多超级英雄的单一作,所以从一开始它就不存在世界
观融合的问题,可以更好的描写英雄间的互动。而且还有英雄的培养和成长的路线,对英
雄是怎么来的这一话题进行了不错的探索。
在这方面,日本的少年漫画是有着一定的相似度。纵观少年漫画概念成型后的历史,作品
大多都是描写的团队,成员们各怀异才,与美式漫画的英雄团体异曲同工。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火影忍者》,还是《海贼王》,都是有一个主角团在打天下。在这么个时期这么
个环境下,能出现《我的英雄学院》这样的作品也就不希奇了。
何去何从
《我的英雄学院》诞生之初很受美漫影响,世界观也是诸多英雄的世界,这就是英雄文化
的延伸。此外主角之一欧尔麦特的造型就非常的“美漫”,英雄学园的设计也是类似于X
战警,作者堀越都承认多这方面的借鉴。但在这些之外,直观的美漫化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绿谷少年纯正的日漫风格和欧尔麦特放一起简直就是跑错片厂。虽然有这种冲突,但作
品整体给人感觉还是很“美漫”,这是因为《我的英雄学院》所参照的并不是超人、美国
队长之类的单一作品,而是浸润着这些作品背后的英雄文化。
另一方面,无论是故事风格还是人物性格,《我的英雄学院》确是不折不扣的“少年漫画
”。绿谷少年从一区区无个性的普通少年转变为继承All for one的英雄,就是一非常正
能量的少年漫画剧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人和集体两者的交汇在这里形成了有机的
统一。对于这样的漫画,掌握两者间的平衡就很重要,不过面临的出版方和读者的双重压
力,要维持平衡并不容易。
至少在漫画早期,堀越还是想表现英雄在日常生活和担当英雄时的反差,想更多的表现英
雄的日常从而突出“英雄为什么成为英雄”。类似美漫描写英雄在力量面前矛盾的内心,
“力量越大责任越大”之类的云云。在这里,双主角的设定就非常重要:欧尔麦特在人众
眼中是英雄,而在绿谷的眼中则是亦师亦友的伙伴;而绿谷少年则是个普通人,获得个性
也不过最多数年,却在危难时刻变为了不可或缺的英雄。什么是英雄?怎么成为英雄?漫
画就是用实际的故事来回答这样的问题。
作为一个日本人画的漫画显然是会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少年漫画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组
成部分,自然也少不了之前这领域的热门作品的影子。堀越自己就表示过,这部作品是在
《火影忍者》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火影忍者》刚开始连载的时候,堀越还是学生,这
种影响肯定是根深蒂固的。《我的英雄学院》中那类似卡卡西的“橡皮擦”老师;绿谷一
身绿装同是体术强化系,简直就是小李再世。其实对比《我的英雄学院》与《火影忍者》
早期的学校剧情,就可以发现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漫画后来出现的死秽八斋会,又深有“
晓”组织的感觉。
随着故事的深入,少年漫画的成分就越来越明显了,这最主要原因的还是少年漫画的制作
流程决定了漫画故事的走向。作为一部日本漫画帝国手里的“商品”,显然要照顾传统和
读者,以及少年漫画的基本价值观。尤其是敌联合出现以后,打斗场景就是越来越激烈,
而和平的校园时间越来越短。堀越早期还是想有张有弛,一段打斗一段校园戏这样来画,
但经不住敌联合登场之后读者对于激烈打斗的期待,故事就走向重口味。既然不再需要绿
谷少年和欧尔麦特之间的互相参照,那麽双主角的存在就显得不那麽必要了,故事走向单
主角也是大势所趋。漫画到这时已经没有多少美漫要素,后面新敌人组织的出现就更加向
少年漫画的传统路线的靠拢。
其实漫画的变化还不止于这些内容,人物的能力从一开始的模糊也逐步走向精细以及日本
特有的“科学化”。像八百万的创造能力,一开始仅仅就是说的创造,后来设定为了是用
自己的脂肪创造,这样就避免了物质不守恒的问题,而且在对话中还刻意提了要避免影响
到社会经济。
但恰在转型这个节骨眼上,我们看到是一幕美漫的不能再美漫的“超人之死”,欧尔麦特
的All for one余烬在超越自己的发挥后彻底熄灭(今年正巧DC的新52系列动画电影也放
了超人之死,两者间真的有默契)。这本来已经让人淡忘的美漫要素,或许是在不经意的
动画化过程中以外拾回的。
《我的英雄学院》的动画挺意外的找了骨头社,如果说有什么动画公司不适合拍少年动画
,那麽骨头社是一定名列三甲。就算骨头社能够按照制作方的要求,把小清新文艺画风给
改了,那糟糕的故事节奏把握能力和大篇幅的人物心理描写,都不适合少年漫画的故事表
现。加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敢达创战者》的成功,脚本找的黑田洋介,监督找的长崎建
司,这两个日升御用拍大龄动画的人物,不仅让这片不少年,而且还让片子带上了浓厚的
日升味道,连骨头社自己的风格也看不出多少了。
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组合,动画第1季拍出了原作漫画不那麽少年漫画的一面,或许还是连
原作者堀越自己都忘记的初心。骨头社和黑田的合作,强化了人物内心的描写,这就很靠
近美漫的人物塑造风格,在故事中体现出了反英雄的一面。也许是动画的推出让堀越找回
了当初的感觉,当年漫画最重要的剧情就是欧尔麦特退场的“超人之死”。
毫无疑问的是,现在《我的英雄学院》已经是少年JUMP的明星漫画,在宣传和制作上的套
路传统化不可避免,动画方面随着制作方越来越重视也基本和漫画剧情无二风格一致。美
漫要素的退出是进行时,谁叫日本人性格天生就和美漫风格相差十万八千里呢。但相较其
他前辈们,《我的英雄学院》的英雄文化算是学的不错,几乎近似地在日本看到了一个小
小的“泽维尔天才青少年学校”。当然故事的走向依然不可预测,《我的英雄学院》是继
续《火影忍者》的路线发展到同学争斗,还是拐向《X战警》那样不同组织为各自的理念
而战,这就要看堀越自己心中少年漫画和英雄文化的天平更倾向于哪一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