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议题蛮有兴趣的,刚好用这位乡民当案例来切入,
希望可以让大家对这个领域有更多的认识。
手游课金多半是“不确定的奖励”,
这对哺乳类的多巴胺系统杀伤力甚大,
可以造成严重的成瘾效应,让人做出失去理智的决定,
这点在很多动物实验上都已经被证实了,
所以手游课金,绝对不是“花钱买开心有何不可?”这么简单,
否则日本也不会设立一堆规范。
而要判断一个人的成瘾状况,通常就看游戏会耗掉你多少资源,
以10%当一个门槛,小于10%大概就没啥问题,
超过20%则多半有一些病态成分。
而在我们的资源里面,最重要的便是时间和金钱了,
时间是很好的判断指标,因为每个人都是24小时,
所以每天平均游戏时间在3小时内,几乎都是没问题的,
但如果超过5小时,就可能是病态成瘾的警讯了。
金钱这个指标就比较麻烦,
虽然对于收入正常的人,10%和20%还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但是对于收入非常高和非常低的极端值,就必须个案去讨论,
比如说收入很低,连吃饭都成问题,
你还花10%去课金,那这就很可能是一种病态。
或者说你年收赚1000万,理论上10%可以课到100万,
但如果真的课了100万,基本上还是会强烈怀疑有病态成瘾,
因为这偏离正常人的金钱观太多,多巴胺刺激的频率也太高,
换句话说,考量的点不是只有100万,还有100万可以抽几次奖,
即便是在年收1000万以上的族群里,
会真的课到100万,抽这么多次奖的人,也绝对是异类。
其实就正常的情况下,课金并不会让你得到真正的快乐,
充其量只是在缓解你因为多巴胺成瘾所造成的焦虑,
只不过当局者迷,很多人分不清快乐和缓解焦虑的差别,
最后就掉入这个可怕的陷阱,
以为自己花钱买快乐,实际上只是在自己的空虚和焦虑循环。
这也就是无课玩家会产生优越感的原因,
因为不管有意识或者无意识,
他们都会感觉到自己和某些冲动角力,并且取得了胜利。
反过来说,用更极端的角度来看,课金其实就是输了,
因为课金制度本身,就是建立在多巴胺成瘾理论上,
不论设计者有无自觉,这都是对玩家怀着强大恶意的计算,
让对你满怀恶意的人赚钱,在某个角度上就是一种愚蠢了,
即便他的恶意可以包装的非常诱人。
最后回到这位乡民的例子,
可以发现他投注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游戏上,
而且对此之外都是漠不关心,并且产生明显的社会脱节和人际疏离,
所以他不知道400万除了玩游戏,应该要怎么花?
甚至他也不在乎家人“期待什么”,只要家人“不敢对我讲什么”。
如果这位乡民有夸大,甚至是唬烂,
其实我反而还比较开心,因为这是使用网络的正常行为之一,
但如果真有其事,我很建议这位乡民去寻求专业的协助。
虽然“原发性”重度游戏成瘾的患者很少,
但很多有严重人格违常、自卑情结、童年创伤或者是精神病理的人,
以重度游戏成瘾为表现的比例倒是很高,
如果可以解决掉这些问题,相信你的人生会过得更快乐与充实。
相信我,真正的快乐充实和幸福,
绝对和你现在的认知有极大的差距。
共勉之。
※ 引述《Sischill (Believe or not)》之铭言:
: 无课有课真的很伤脑筋 因为大部份来说经济有能力的很少会"无课一直玩"
: 通常一直强调无课大胜利我怎么看都觉得跟本就是强调自己是穷鬼课不起
: 玩一款游戏玩好几年坚持不课金 嗯 你这几年都赚不到连课30块都课不起嘛?
: 那如果这款游戏不值得你课金, 然后又一直玩好几年, 请问是M还是精神有问题?
: 甚至有些无课大学生玩游戏玩到很强 然后no life最后被三二 二一
: 很值得骄傲???? 真令人困惑...
: 我手游加起来课的也不多, 去年100万 今年到现在60万 算小课长吧
: 我觉得花钱玩爽没什么差呀 钱再赚就有了(除非你没那本事赚)
: 而且去年花100万的手游我弃坑不玩了我也不觉得有差, 反正当时我觉得值得就好
: 真的爱斤斤计较之前, 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多赚点钱不要当社会鲁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