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有
理所当然的枪弹V3全篇捏他
&《苏菲的世界》一书结局捏他
&稍微抱怨一下独立游戏Undertale屠杀路线
文长
上半好评,下半有对游戏制作人表达强烈的不爽
在板上看到V3讨论,先被捏他了一章换主角&结局全部谎言
做好了相当觉悟之后跟追A Jie实况
结果可能因为期望放低,反而比我想像的还要好。
尤其是角色部分,比起一二代,我更喜欢三代的角色们
但也许因为角色塑造的好,在结局时受到的伤才更大也说不定
当角色发现掌控自己的人偶线时
在看V3结局时,我一直想到《苏菲的世界》这本书
它是一本哲学入门书,他讲述一名叫苏菲的挪威女孩,有一天在邮箱里收到两封信件
上头写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收件人请苏菲转交给席妲
苏菲开始借由艾伯特的信件上著哲学课程,后来艾伯特也出现在苏菲面前
然而,在艾伯特的暗示下,苏菲渐渐发现自己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书的作者意识一部分
目的是为了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哲学入门,给自己的女儿席妲读。
苏菲跟艾伯特开始向上帝(作者)的抗争,并在结尾逃离了书中世界,以开放结局结束。
跟V3的结局有一定程度相像对吧。
都是“假如角色发现了自己只是别人创造的角色的话?”的故事。
我一直以来都对这类哲学探讨非常感兴趣,可以说我并不讨厌,甚至满喜欢这个结局
尤其是最原的声优演技让我非常满足。
在TRPG里也可以探讨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手法必需好好使用,不可随意扔出来,否则就只是白目的GM泼了所有玩家一桶
大冷水而已。
所以“谎言”这主题是很好的后路。
王马也说过谎言不一定是坏事,也有温柔的谎言存在。
所以放弃纠结真相为何,选择你想相信什么,大概会对这个结局感觉好过一点。
游戏制作人批判玩家
称赞之后我要开始讲讨厌的点了。
在苏菲的世界中,神是有自己的目的制造书中世界与人物。
同时当然可以想像读者,也就是观众的存在。
但是苏菲的世界并没有给观众任何定位,既非恶也非善,他仅仅是来自外部的眼光。
想像自己是书中人物,有许多人正看着自己一言一行其实也够不舒服了。
然而在V3结局中,藉着白银口中,所有玩家都被套上“喜欢看自相残杀的恶趣味观众”的
的形象。
我一边玩一边承受批判,我感到很愤怒:你凭什么代替我表达意见?
我敢肯定有许多粉丝喜欢这个系列不只是因为这个原因。
更是因为:很喜欢角色、很想要看他们赢、想享受推理、但是可能也不要赢得太容易等等
问上一千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游戏制作人自己设计了这样的结局,设计了恶意满点的处罚、在第一章换主角婊玩家,
最后却告诉你小枫是冤罪。
度过了一切又一切,到头来却要把角色受苦的罪归为粉丝的错吗?
真是糟透了。为什么玩游戏得被人高高在上的批判不可。
同样的心情我在Undertale的屠杀路线也感受过。
作者自己设计出了这条路线,却要嘲讽玩这条线的玩家,
我对这些站在道德高点指责玩家的游戏制作人感到愤怒。
总结一下我对结局的想法:
我喜欢这个结局,除了我自己被游戏制作人抓来批判的所有地方。
还有我讨厌白银这个黑幕啦。
因为她身为枪弹系列厨,居然只觉得自相残杀最有趣。
我完全不同意他。
有种跟我争辩一下狛枝机八人的人气为什么这么高啊!
“それは违うよ!”cut-in超帅的好吗!
然后这代各种弹幕特效也帅炸了,随便截图都超美。
我随便讲都一堆了你懂个毛啊白银!少把我跟你当成同类了!(口不择言ing
最后节录苏菲的世界的句子结尾:
在整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萨特相信,人并没有一种不变的
“本性”。因此,追求广泛的生命的“意识”是没有用的。换句话说,我们是注定要自己
创造这种意义。我们就像还没背好台词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员,没有剧本,也没有提词人低
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该怎么活。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就如同没有人的本性一样,照过记忆灯前后的“最原”
哪个才是真正的“最原”这种答案一定也是不明的。
既然没有答案,我想相信的自然是一直以来我认识的最原。
唯有结局之后,观众已经无法透过游戏偷窥他们的世界,丢掉剧本和台词。
这个时候,他们才是自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