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个,日本大名鼎鼎的“金阁寺”英文怎么翻?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还是像龙山寺善导寺那样,翻Kinkaku Temple?不过呢,日本正式的翻译是Kinkaku-ji,完完全全的日文,目前外国多有希望修正的声音,像是寺庙Ji改为Temple,神社jinja改为shrine等。
Temple of the Golden Pavilion与Kinkaku-ji是翻译的两个极端,前者是尽可能的把字汇中的意义翻出来,后者是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原汁原味翻出来,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都使用音译,而Kinkaku Temple是折衷,也是比较普遍的翻译方式。
在翻译上,原汁原味与意义的取舍是极端困难而且众说纷纭的,比如说如果今天某轻小说原文文笔极烂,那我们在翻译时要不要取其意义,“修正”其文笔?像是海明威的小说用字精简,大量使用代名词,文中的he是谁?she是谁?都要仔细推敲,像文字迷宫一样,那我们在翻译时要不要把模糊的代名词点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海明威的作品各家的翻译字数差异都很大的原因。
原汁原味的翻译是我喜欢的,因为我觉得读者有查找资料的义务,这与我老师就偶有矛盾,不过确实原汁原味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大众通俗作品是否有必要搞得很复杂,很“异国”?像是文中有“沃尔玛”,对美国而言就像我们说大润发一样,但对台湾读著来说,就有距离感,通常一般的小说会加译注,而有时电影字幕就直接用大润发,达成“内化”的效果,玩这种梗最极端的就是辛普森家庭的吧。
原汁原味的翻译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意义抹去”,比如说第一段的Kinkaku-ji是啥?这也是困惑外国观光客的地方,另外像是“哆啦A梦”,其ドラえもん实为“铜锣(铜锣烧日文:ドラ焼き)卫门”的意思,但是标题完全看不出来,另外是“句法问题”,比如说告白时,“我......喜欢你”,日文是“私は贵方......好き”,日文的特别之处在于受词摆在动词前面,于是我们常常听到那种“我对你......喜欢”的怪翻译,个人觉得这种翻法还蛮糟糕的,如果是我会用“我想我......喜欢你”比较有感觉些。
然而意义的翻译也是有问题的,比如早期的叶大雄、秦博士,为了达成“内化”的产物,也就是说从道地的日本名字,换成道地的台湾名字,相信“猎人”中小杰也是取其简洁的方式翻成的,这种翻译方法在名字上现在已几乎弃用,但在电影片名还是会出现,很多恐怖片名都很简单,像是The Conjuring、Orphan、Zombieland,就翻成“厉阴宅”、“孤儿怨”、“尸乐园”等,自成一格、朗朗上口而且印象深刻,不过太多就有些物极必反了。
另外要达成意义翻译的完全实现,客观上来说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说海明威的作品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怎么翻?“白象似的群山”?但是白象既描述文中怀孕女角的样子,
还有在英文中white elephant同时也是“华而不实之物”的意思,暗示一直要女角堕胎的
男角对于腹中小孩的想法,这一切有办法用中文完整表达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也曾在
某电影上看到Peacock Gym,翻成“孔雀健身房”,然而这其实是有明显的性暗示的,但是
受限于字幕,无法呈现。同理,在日文中我们如何处理ドラえもん的中文翻译?中文比较
少有的敬语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很难有两全其美的作法的。
当然还会有商业上的考量,像是刺激1995、心之谷等,个人实在觉得心之谷翻译的有够糟糕,跟风之谷导演又不同人,而且这部是我最喜欢的吉卜力作品...
也因此,翻译实在是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以后买书的时候,除了作者,也多多关心一下译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