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大多数时候都要在内行和普及间取舍
有时翻很内行,结果因此缺乏吸引力而不红
这样的做法是很没商业效益的
另外一个原因是时代背景
中文维基百科 2002
Google 翻译 2008年左右
在维基和咕狗两大神现世前的网络黑暗时代
第一手接触接触资讯的翻译人员根本没有啥参考的基准点
而且动漫知识也不如现代普及
在面对片假名时根本措手不及
而且那时也很少人英日文皆流利
跟今日英文根本是第二国语的环境也不能相比
トトロ来说,这名字来自于トトロ登场时发出来的叫声
所以根本只是状声词
但总不能就翻译成“我邻居痘痘喽”上映吧?
所以用自行命名替代翻译的作法也是常有的事
龙猫大概就是外型像猫和龙的混种自行命名出来的
而小杰的情况则是当时翻译界流行外国人名都要翻成中式命名
同时代的产物还有
“第一神拳”李慕之和他师兄陈英村
“家有叮当”叶大雄
“暴躁歌王”陈技安
还有哥吉拉的各种译名“大恐龙、大水怪、大暴龙、大怪兽”
那时代台湾对外来语或外来文法的接受度都不是很高
所以硬转成中式文法或自行命名中式名称的做法也很常见
然后还要考量用词有没有高级脱俗
例如神奇宝贝>口袋怪兽
因为当时代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通常不是零钱就是暴露狂的屌
不像现在的口袋里都是摆很潮的iphone
然后怪兽又是很凶恶的生物
跟动画里的活玩偶名实不符
所以命名神奇宝贝
心之谷我就不熟
但不论是日文直翻或是正式译名
对当时人来说都太文青了
果然台湾的票房也不怎么样
※ 引述《ReallyWayne (Wayne)》之铭言:
: 早期很多作品名称的翻译都很诡异,
: 在学会读日文后,看到怪怪的翻译都很好奇当初译者的逻辑是什么
: 像 海贼王 / 火影忍者 ,这还有沾到边
: 但怪翻译就整个黑人问号
: 猎人的 ゴン ー>小杰 ((译者的小孩名子,知道后很傻眼
1998
: となりのトトロ -> 龙猫 (( 小时候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龙猫的主题曲是豆豆龙
1988
: 耳をすませば -> 心之谷 ((原文意思用耳倾听,翻心之谷也很莫名其妙
1995
: ポケットモンスター -> 神奇宝贝 ((还好当时口袋怪兽也有出现
1997
: 这些怪翻译的逻辑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
: PS 还好会日文后,就不用看这些怪翻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