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东方与西方的奇幻小说差异

楼主: youtien (恒萃工坊)   2017-02-07 14:47:07
  这篇旧文可参考。
※ [本文转录自 CFantasy 看板 #1EZ4ep7m ]
作者: youtien (大叮当) 看板: CFantasy
标题: [闲聊] 文学与道家
时间: Wed Oct 5 20:14:41 2011
  原来猛子一堆书中主角叫李弘,是有典故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2drqz.html
文学与道家 (2011-08-06 11:59:57)转载
标签: 杂谈
  由贵州返回北京后,不遑宁处,又去了安阳一趟。八日还要与华夏地理的艾绍强、商
务常绍民诸位同去江西十天,考察三清山、灵山、葛仙山、龙虎山、麻姑山、五公山、玉
司山、阁皂山等道教名山。玩倒是好玩,累也一定很累,姑贴讲记一则,以助游兴。
文学与道家
龚鹏程
  文学与道家的关系,有许多人强调过。可是我这一讲却不是还要讲那些陈腔滥调,而
是要着重介绍文学与道教。
  一般人不懂,可能会说:既然谈道教,为什么题目不叫文学与道教呢?“道家”是指
老庄思想,不是指道教呀!
  这是一知半解的假内行。古代并没这样分,老庄固然被称为道家,道教各派也同样被
称为道家,《隋书‧经籍志》所载《道学传》就不是老庄而是神仙家言。所以现在人用道
家指老庄、用道教指神仙方士,乃是分其所不当分。  
  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往往该分而未分。例如我们过去讲文学史说某某人受了道家之
影响时,常没搞清楚有许多根本不是老庄思想而是道教。像人们一谈到魏晋,就说是老庄
玄学,举嵇康〈养生论〉、葛洪《抱朴子》等等为证,而不知他们都不是老庄,乃是道教

  再看我们熟悉的〈兰亭集序〉。其内容主要是说聚会非常好、非常快乐,但这么美好
聚会却令人乐极生悲,想到人生苦短。现在聚会很快乐,可是转眼就过去了,生命也就要
消失了。因此〈兰亭集序〉是个悲伤的文献,讲人面对时间的哀伤。而在哀伤中王羲之还
有个重要的体悟,发现庄子所说的“齐物等观”“齐彭殇、一死生”等等都是骗人的。庄
子教人不要执著于大小长短,大小是相对比较来的,人陷在这些比较之中就不能见到天地
之大美了;假如从大宇宙的观点来看,一年、十年、一百年有多少差别呢,一个出生就死
掉的婴儿和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又差多少呢?庄子常常拿死亡开玩笑,是想去除我们对死亡
恐惧。王羲之却认为这只是个理论上的空话,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他们是个道教家族,他根本不信老庄思想,所以有一杂帖还说:“省示,知足
下奉法转道,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遣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
诞谩如不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行迹小异耳”(全晋文,卷二五)。他如此瞧
不起庄子,可见当时许多人和事并不能只从“庄老玄风”去理解。
  一般谈思想史,又皆只谈道家,以致大家对道教都不太了解,也不知道它对中国历史
有多大影响。所以我这一讲会偏重从道教说。
  老子,在战国时期已经被经典化了,书已开始有人为它做注解。把它看成经,替它作
解释的这些书就叫做传,跟《诗经》底下有毛诗、韩诗、齐诗、鲁诗,或《春秋》之后有
公羊、穀梁诸传相似。当时有傅氏、邻氏的传,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传就是韩非子书里
的〈解老篇〉〈喻老篇〉,喻是说明的意思。
  老子本来是一个我们不太了解的人物,有高度传奇性。即使是《史记》的记载也扑朔
迷离。里面说了几个故事。其一说,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等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孔
子专程从山东到洛阳来拜访、问礼。老子对他有很多劝勉,后来孔子走了,对老子甚为赞
叹,说老子像龙一般难以形容。其二说老子觉得没人能了解他,就骑着青牛出函谷关,要
去隐居了。在关口,碰到守关的关令尹,说隐居后您的思想没人知道太可惜了,还是把著
作写下来吧。写完以后,老子始飘然出关而去,这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子》五千言。
这是老子生平的大要。
  近代人不相信这些记载,认为老子恐怕不是孔子见过的那个人,或者孔子根本没见老
子,只是一个传说;《老子》那本书的年代更晚,可能还晚到秦。钱穆先生就曾写过一本
《庄老通辨》,认为庄子在前、老子在后。
  马王堆帛书出现后,我们才渐渐觉得老子这本书具体成形,且和现代差不了太多,恐
怕在孔子略晚时就如此了。我在读大一时,突然得到消息,说大陆马王堆挖出帛书老子,
有一万字,把我们都吓坏了。因为我们读的只有五千字。后来才搞清楚原来挖出来了两本
,称为甲本跟乙本。现在版本《老子》是分上下经的,一般称为道经和德经,帛书本却是
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正相反。还有,现在《老子》分成八十一章,帛书本则是没有分章
的。这是汉代初年的版本,若再加上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益发可以証明《老子》在战国
前期就非常流行了,传统的说法并没有错。
  《庄子》远没有《老子》这么流行,他是名不见经传的人,同时代也没有其他人谈论
过庄子。他跟孟子是同时代人,他们有共同交集的人是惠施,惠施曾经在魏当过宰相。孟
子也在魏国待过,而且孟子是这么爱评论的人,批评过的学者很多,可是并没提到过庄子
,主要只是攻击杨墨之学。今天杨朱之学我们是看不到的。哲学史里讲杨朱,只能根据孟
子批评的那两句话,说杨朱之学为我,然后再根据一本有疑问的书《列子‧杨朱篇》来揣
摩阳朱到底讲了些什么,此外没啥文献。因此有人就怀疑杨朱可能就是庄周。另外,庄子
书原有五十多篇,不是现在的三十三篇,现在这个本子,怕是后来经过魏晋郭象等人处理
的。
  再者,老庄链结起来成为一个词,大概也要到汉末才形成,早先老子主要和黄帝并称
为黄老之学。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问,我们其实也不清楚,现在只能根据马王堆挖出来
的一些文献,如《黄帝十大经》等等来谈,从前谈黄老更多只是臆测。
  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的人喜欢谈黄帝,当时是个热门人物,故事传说很多,司马迁
写《史记》曾说:“百家之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可见依托胡扯的很不少。而把老子跟
黄帝合在一起讲,或许强调的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这是符合汉代初年政治环境的。汉
初几个皇帝都讲黄老之学,武帝时的窦太后也还是。
  另外就是延续著韩非子解老的路数,跟我们现在读老庄时强调的清静退让等等全然不
同。
  这是法家的读法,认为老子是权谋之术。例如:无为,就是君无为而让臣子去有为。
做君主的人要明白:一个人的本事是有限的,爱表现的结果就一定会出纰漏,你有几斤几
两让人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做君王要垂拱而治,事情都让底下臣子去干。台湾学者萨孟武
先生写过一本《西游记与中国政治》,说:你看玉皇大帝有什么本事吗?他又不像如来佛
本事那么大,可为什么天兵天将服他,听他管,连如来佛也称赞他?其实这就是做皇帝的
诀窍所在。他不必自己出手,先用太上老君的招安之计,后用二郎神杨戬的武力镇压,再
拉佛祖助阵,自然就平乱了。他不是没本事,而是根本不必显自己的本事,这就是治术。
只有明武宗那样的笨蛋,才会王阳明都已经把宁王宸濠擒了,乱事底定,他还叫阳明把人
放回去,好让他来个“御驾亲征”,显显自己的手段。幸亏阳明不糊涂,早把宁王杀了,
这才避免了一场闹剧。
  这叫君人南面之术。显本事的,只能做先锋,到前线去打仗,主帅都是静坐后方调兵
遣将的。政治史上最被大家嘲笑就是崇祯,他精明干练,力精图治,最后国家却亡了。所
以他愤愤不已,骂臣子说我不是亡国之君,你们却都是亡国之臣。后来史家评论道:光听
这话就知道他果然是亡国之君了。因为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会用人也不能用人,在位时居
然换了五十位宰相,这样国家能不亡吗?
  韩非讲的就是这一类“治术”,把老子解释得像是个阴谋家。老子讲“将欲取之,必
故予之”等等都变成了人生的权谋。这是汉代老子读法的另一路。
  后来黄老之学慢慢又产生了变化,黄老神格化,变成一个神了。
  汉人是讲五行的,东西南北中,配金木水火土,又配颜色青白红黑,中央是黄色。中
央的位置,以君来代表。若以老少男女来分,则中央是老位,所以何起来就叫中央黄老君
。中央黄老君,是在五行思想格局里说的,但不久就被神格化,把中央黄老君看成是一位
人格性的神,当一个神来祭祀他。
  因而到汉末就出现了一个奉太上老君的道派,叫天师道。创教者是张道陵,他们的书
叫做《老子想尔注》,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最早的道教注解本。以前其实还有一本《河
上公注老子》。河上公是隐君子,传说是汉文帝时人,但此书未必那么早,可能也要到汉
末。
  总之汉末把老子跟修道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宗教观点,是以修炼的方法来解释的。例
如老子讲专气致柔,是教人要谦卑、处下、柔软的,但这种谦卑的态度到宗教中就变成一
种养气的修养功夫,教人呼吸吐纳。老子书也因此变成了道派所运用的典。《老子》向来
有道教本跟文人版之不同,道教版本主要在道观里传承,有的刻在道观石碑上。他们的文
字,跟我们一般看到的不一样,也会删掉一些虚字以符合“五千文”。
  不过要提醒大家:天师道是政教合一的,其讲法并没有脱离那个从政治法术观点来解
释老子的老传统。
  因为从河上公开始即讲“治身如治国”,修身的方法和治国的原则是一致的,所以不
能想像道士即如隐士一般。天师道更是政教合一之体制。它把所管理的地区分为二十四治
,治就是教区。每个教区有传教士负责教民,有男师女师。同时起事要推翻汉朝的黄巾太
平道,也是政教合一的。这样的政权后来因为失败了,所以道教后期才都避免谈治国,只
强调治身。
  这时候,他们只讲到老子,并没有谈老庄。把老庄和道教合在一起谈,大概要到了隋
唐以后。
  道教也不都信奉老子。如太平道,理论和天师道差不多,说天地生病了,我要像医师
一样来治理他,而且将来会降生一位真正的太平帝君,帝君出现以后就天下太平了。它就
不奉老子或太上老君。
  魏晋以后,从天师道又分化出来一个上清道。是一位天师道女师魏华存另创的,在南
北朝期间很盛。它有自己的经典《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道法主要是呼吸吐纳加
内观,观察我们身体内部的变化。
  在汉末还有另一个灵宝道,宗旨不是教人修炼成仙,而是要普度众生,主要经典叫《
灵宝度人经》。因此上清道士见到死人是不能去超度的,他们须涵养生气来克制死气才能
长生,碰到死人是晦气的事,将大大折损修炼的功力,故远远看人家抬棺材出殡到就要赶
快躲起来,最好是藏到水底,回家后还要沐浴更衣。灵宝则相反,要普度一切天人。到现
在,道士还是分成两类,像台湾就有红头道士和黑头道士之分,一种是做丧事的,一种则
绝对不做。但道士若不做超度法事,收入就会减少很多,所以后来很多道派都吸收了灵宝
济度之法。
此外还有丹鼎道士,也称为外丹或饵食。他们不只吃草木之药。草木本易于衰朽,所
以要吃不朽的东西,例如吃金子,慢慢身体变成金子那样就不朽了。可是一下吃那么多也
不行,会变成吞金自尽。吃这些金属有方法,不能直接吃,而是要用鼎炉烧练成丹药吃,
故称为丹鼎道士。
  这是中国最早的的一批化学家。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人对道教最感兴趣了,因为早期的
科技都是这些道士发明的,包括铸剑做药的技术多与道教有关。南朝大道士陶宏景就写过
《刀剑录》,各位也应当读过唐人传奇《古镜记》。而现今之所谓中医其实也就是道医:
陶宏景另有一本《养性延命录》,中医圣典《黄帝内经》也是道书,因为该书古代的版本
早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乃是唐代道士王冰的传本,其中思想部分均是王冰用他老师
所传道书补进去的。所以今天中医这个体系基本上就是道医。道士讲养生修炼,发展出了
很多医学知识。
  其中丹鼎道士主要是拿硫磺、丹砂、铜等等去烧练,吃了大补。过去鲁迅讲魏晋的文
人与药跟酒,讲的就是这类事。酒是行药的,药是五石散之类,吃了以后大热。所谓魏晋
风度,多与他们吃了药有关。可是各位当注意:这不是魏晋之特色,唐宋皆然。光唐朝就
有五个皇帝是吃药吃死的。文人当然也吃药,韩愈、白居易都服食,宋代的东坡兄弟、陈
后山等人也还在吃。
北方奉道也很盛。北魏寇谦之,创了新天师道,自称在嵩山老虎岩发现一个铁盒子,
里面有几部经典。太武帝很相信他,把自己的年号改为太平真君,自命为救世道君。
后来唐代也如此。大家都以为唐朝王室因姓李所以以老子为本家,信奉道教,其实不
是的。唐代得天下,同样利用了太平道的启示,宣传太平真君要降临。 
  且不是只有魏太武唐高祖这些人想到用这个思想来支持自己的政权,所有造反的人也
都利用它,所以在南北朝期间打着太平真君旗号起来造反的就有几十起。太平金阙帝君住
在天上的黄金屋里,姓李名弘,所以起事的人都自称李弘,唐高宗还一儿子叫李宏呢。
  唐代推崇道教,所以在科举考试中也专门开了道举,其经典就是老子道德经、庄子南
华真经、列子冲虚真经,道教正式成了国教。
  宋代因外患很多,对内要建立权威,所以宣传得到了天书,国号也有一段称为太平兴
国,编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因而其国教仍是道教。其间有一个非常狂热的
分子,就是宋徽宗。徽宗诗书画俱擅,又学神霄派道法,这一派能引雷电来镇伏妖魔鬼怪
。由于道教是国教,所以道观即是政府衙门,很多文人,如东坡、朱熹、陆游都当过道观
住持。东坡的启蒙老师就是道士,最后一个官职则是玉局观住持。欧阳修的父母亦葬在道
观里。许多学者说中国历代只以儒家为国教,真是无知呀!
到了金元之间,就是各位所熟悉的全真教了。在元朝,全真教还扮演着汉文化传承者
的角色,包括孔庙的祭祀、儒家经典的研读,全真教都起很大的作用。因全真教本身是三
教合一的。它讲《中庸》、《金刚经》,也讲道经,跟儒家关系非常亲近。
  但不幸全真教到了忽必烈时期却受到严重的打击。因为西藏喇嘛在朝廷里很多,蒙古
国师就是创造蒙古文字的喇嘛巴思八,很受皇室信任,佛教势力很盛。最后佛道教大论辩
,辩来辩去没有结果,佛教遂说:干脆把两家的经典拿出来烧吧,谁没烧掉就代表谁胜利
。道士没有料到佛教可能预先做了准备,所以佛经没烧着,道经就烧掉了。道教失败,道
士当场被剃了头,勒令去当和尚。虽然如此,道教在社会上还是影响不衰,对汉文化传承
方面的作用还是很大,道派也很多,有全真教、玄教、太一教、真大道教等。
  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后又改以道教作为国教。清廷虽然自己信喇嘛,但对于汉人所信奉
的儒家、道教等等,一样也支持,如张天师封为真人,与衍圣公相仿。诸位翻看《阅微草
堂笔记》,看纪晓岚对张天师的道法的叙述就知道当时士大夫跟朝廷对道教还是很支持的
。这是道教大体的发展。
宋代以后,道士炼丹与从前不同处,是增加了内丹说。其理论是说真正药物不是外在
的金石草木或猪脑羊肝等物,真正的药物就在我们身体内部,只要予以烹炼即能长生。因
此“鼎”不是化学反应炉,乃是我们身体本身。身体内部有阴阳、水火两种不同的性质,
修炼以后,慢慢就可以成丹。情形类似女子怀胎,十月丹成,可以如小孩生出来一般,跳
出窍来,如此便能身外化身,长生不死啦。
  这个基本理论形成于唐代后期,最具影响力的人是吕洞宾。内丹各派都奉吕洞宾为祖
师。他与其师钟离权著有《钟吕传道集》,其后发展出北南东西中五大派。北派就是全真
,南派也跟全真七子一样有七位宗师,性命双修。命功是道教的方法,性功则采禅宗之法
。东派是明朝末年陆西星所创,他也可能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还有中派李道纯,西派
李潜虚。西派成立时间较晚,清咸丰以后势力才渐盛,这一派除宗吕祖外还拜张三丰。《
张三丰全集》即李涵虚所编。所编文章,很多是扶乩扶来的。
  扶乩是什么呢?通常是用一根棍子,两边分叉,两个人抓着它两边,棍子底下悬著一
枝笔。笔下放一个沙盘。把笔点在沙盘上,然后旁边的人念咒请神,神下降了,笔就开始
动,在沙上画来画去。抄起来,就是一首诗或一篇文章:这是神下降所写的东西。康熙修
《全唐诗》时曾主张乩诗不要收入,但实际上乩诗在古代十分普遍,民国初年陈衍《石遗
室诗话》就还记录了不少当时士大夫扶乩作诗的情况。这是传统的一种人神沟通方式。
  以上介绍的道教概况,跟文学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吗?
  从刚才的敍述中,各位就可听出来很多文人其实是道教徒,如天师道的王羲之、炼丹
的葛洪、唐初学陶渊明的王绩等。王绩是王勃的叔叔,写过〈醉乡记〉。其中,李白最重
要了。过去李长之先生写过《道教徒李白及其痛苦》,现在读李白诗的人却很少注意他道
教徒的身份。可是李白是正式道士,不只有道教思想而已,他奉道箓、炼丹,诗里面大量
典故是跟道教有关的。李商隐同样也学仙,且与李白同属上清道。凡此,均可见道士或道
教徒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群体,更不要说明朝灭亡后出家做了黄冠,著有《霜红龛集》的傅
青主等人了。
  不注意这一点,就会让我们的文学史知识大生混乱。
  例如现在我们讲词,无非从《花间集》的传统上讲下来,分婉约派、豪放派。这是明
人的词史观,被我们发扬光大的。其实词原本是流行歌曲,什么题材都有,敦煌俗曲《云
谣集》就是明证。其中一大部分就是道佛教用歌曲宣教的曲词。现在各类选本都很少选这
类内容。可是各位知道吗:道士多擅做词,如全真七子就都有词作,其中丘处机词集名《
磻溪集》,写得尤其好。他们是个庞大的词创作群。吕洞宾就写有《西江月》等词。一直
到张三丰的《无根树》等,都是用词来表达修道的体会、境界、方法。《全唐诗》里神仙
、高道之诗亦不少,也值得注意。至于跟道士来往的文人就更多了,如王维,我们只知他
是“诗佛”,但他与道士来往的文献也是极多的。
  道士炼丹、吃药,同时也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韩愈、白居易、东坡兄弟都是如此。
另外,我写过〈乾嘉年间的鬼狐精怪〉。我们只注意到乾嘉年间的经学,但是没有注意到
鬼狐仙怪在整个文人中的状态:前有《聊斋》,后有《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道教
浸润到了整个文人生活里面。
  所谓文人生活,包括对文房四宝的欣赏、对文物的品玩、对茶酒的鉴赏、对书斋住屋
的要求、人在四时的调摄等。其经典文献如高濂的《遵生八笺》是从人的角度讲,文震亨
的《长物志》是从物的角度谈。教人怎样过一种文人雅士、有文化品味的生活。而“遵生
”是什么呢?那就是道教的思维了。四时调摄,该怎么样吃、该怎么动。遵生就是循着生
命自然的规律,不逆生,才能让生命得以调理顺畅,才能长生。《遵生八笺》所显露出的
文人生活其实也是道教徒的生活。因此,不能忽略道教徒生活方式对文人的影响。
  还有许多文体跟道教是有关系的。譬如《招隐》。虽早见于《楚辞》,但《楚辞》的
《招隐》是召隐士出山;到了《文选》的《招隐》则相反,是教大家回山里去隐。《反招
隐》才是楚辞的《招隐》。南北朝有大量的隐居文学,比如《北山移文》等等,都是对隐
居的讨论。隐居不仕,例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一般以为是受老庄影响,实则并
非如此,乃是道教的。嵇康习惯了道士的生活方式,不洗头不洗澡,所以认为若去做官就
不能修道了。
  再者是游仙,其中最著名的是郭璞的《游仙诗》。汉代乐府中就有《飞龙引》《升天
引》;到曹植、曹丕,更是大作特作,至郭璞而大昌。
  另外就是山水诗。所谓山水诗,一般人以为就是游山玩水、描摹风景,其实不然,它
有一定之内涵。其典范,如谢灵运的写法就是固定的:开头说原因,如心中郁闷,所以出
去玩;接着写路上所见;最后要发议论,说明见此山水后对人生有何体会,故须发玄言、
讲道理。因而玄言诗与山水诗是相生的。
  唐宋以后,词里有全真教道士的创作;曲里也有道情,讲道家式的体悟,而且整个元
曲都弥漫着渔樵问答式的精神状态,“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看尽风波,置身物
外的闲观。以致元代诗文共同显示出了浓重的山林气。
  此外,从小说的渊源上看,六朝志怪最主要的来源就是道教。在原先《山海经》的传
统上加进了一个更恢阔的道教的世界观,如《十洲记》、《洞冥记》、《搜神记》、《博
物志》等等。像干宝原本是个儒者,写过《晋书》。但他父亲有个妾,父亲死时,以妾陪
葬。封墓以后若干年,重修的时候发现这个女人仍活着,述阴间之事甚详。回阳后,饮食
如常,又活了很多年。干宝经由这段经历以后才开始说鬼搜神的。张华的《博物志》,更
是上追《山海经》,下与当时整个道教环境都有关联。这些神仙、志怪、博物,衍生到后
来就是鬼狐仙怪。
  六朝人的诗文小说还有一种特别的题材,叫“仙乡传说”,像《桃花源记》这样“别
有洞天”的文章是很多的。其来源就是道教的“洞天福地”说,有三十六洞天、有七十二
福地。因此各位若去查考历代对《桃花源记》的评论与桃源诗,就会发现很多人都说桃源
中人是神仙、桃花源是神仙所住的地方。如王维、欧阳修的《桃源行》都是如此。刘晨、
阮肇入天台山的故事也是这个传统:讲某个人在特别的情况底下忘机误入仙乡世界,再回
头已百年身,如《烂柯山记》等。
  另外,上清道有一部重要的经典是扶乩扶出来的,叫作《真诰》:天上的仙真来告诉
我们。这本书是大道士、大书法家陶弘景所编。他的笔迹,尚存焦山《瘗鹤铭》,曾被推
崇为大字之祖。他收集前辈们扶乩降真下来的记录,整理而成此书。当时那些书迹也都是
非常精美的。
  为什么这些道士的书法这么好呢?因为道士最主要的本领就是写奏折给上帝看,祈祷
赦免我们的罪,故要上章、拜表。那就是《文心雕龙》所讲的章表书奏,只是给老天爷看
而不是给人间帝王看的罢了。若用韵文写,就叫作青词。这个传统一直都有,如明代严嵩
之所以被宠信,就是因为严氏父子青词写得非常好。明朝皇帝信奉道教,祭天都要用青词
。道教文书写作的传统如此,道士们的文采书法当然就都非常之好了。
  上清道的创教祖师是原来天师道的女师魏华存。所以上清道的女仙很多。女仙有几个
系统。一是王母娘娘一系,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总其大成;第二就是上清道的体系
。上清的女仙很多,而且常和人谈恋爱。所以六朝唐宋文人常用此类典故,李商隐〈重过
圣女祠〉有云:“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觅紫芝”。萼绿华、杜
兰香就是六朝时代著名的女仙真。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走了还不久,即是说她们经常
降临人间。《真诰》开头亦是如此,女仙跟着魏华存南岳夫人出来与人对话。
  所以《真诰》一打开就是漂亮的诗篇,后面则是叙事:南岳夫人告诉乩手不必紧张,
称他与女仙有夫妻之份,并解释人与神的匹配乃是阴阳两气相合,非皮肤滥淫。后面再补
充洞天福地说等等。这些文字本身就是文学作品,而且也充分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虽然
我们现在讲六朝文学的人都不知道这本书,但其实蛮重要的。
  后期的小说跟道教的关系也很密切。《封神榜》固然如此,《水浒传》也是放在一个
道教的框架里讲的。第一回楔子就是“洪太尉误走妖魔”。说洪太尉被派去江西龙虎山找
张天师,却作威作福,趁天师不在,撕开了一口井的封条。以致一股黑气冲上来,把井口
冲倒一半,窜上天去,散到各地去了,一百零八妖魔以此因缘而降生。中间还有很多故事
也跟道教有关。宋江的两大军师,一叫吴用,另一是入云龙公孙胜。公孙胜就是个道人,
会洒豆成兵。而斗法情节在书的后半部分谈得很多。前面讲宋江被人追捕时躲到九天玄女
庙,九天玄女送了他三卷天书,也是道教的成分。虽然这本书曾被金圣叹腰斩了一半,但
还是看得出这个道教的框架。
  再谈《西游记》。《西游记》表面是个佛教的故事,讲玄奘取经,实则与道教关系匪
浅。当然这个故事本身有很多传承,早期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朝有好多本杂剧涉
及。小说西游记则最早的世德堂本,现代人相信是由明朝嘉靖年间的一个名叫吴承恩的人
写的。吴承恩成为作者,是胡适的考证,可是那已经是民国二十一年的事了。明清间几乎
就没有人说《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反而有九成九的人相信是丘处机所作。且早在元朝
,虞集有篇序——当然现在考证的人也说这篇是伪托的——就说作者是丘处机。
  为何如此?明清人读《西游记》与现代读法不大一样。作品是一个文本,读法不同,
读出来是完全不一样的。明清读西游,主要将其读成《西游证道书》,认为唐僧取经只是
个寓言,其间每个故事是有寓意的,这些寓意告诉我们的修炼的方法与历程。所以孙悟空
、猪八戒、沙悟净、唐僧跟龙马,这五个人就是金木水火土的关系。悟空是金、八戒是木
、沙悟净是土、唐僧是水、白龙马是火;他们的这种五圣关系,是相生相克的。而书里面
的很多情节跟内丹的修炼有关:白龙马叫作意马,孙悟空叫作心猿;孙悟空找须菩提祖师
学道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即是心字。路上唐僧问灵山什么时候才到,这
么多挫折。孙悟空答说灵山不远的,“路上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读西游记的
时候,中间的回目也都是另有寓意的。所以明清刊刻都将其称作《西游释厄传》或是《西
游证道书》。道教里面,尤其是内丹西派,里面有一个旁支更几乎以《西游记》作为唯一
的修道经典,每天读一回以供参悟。
  因此,无论作者是具有道教思想,还是文体系由于道教思想才有,或是读者从道教角
度去解读作品,文学跟道教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里面都充满了太多过去所无法想
像之处,值得格外留意。
作者: shihpoyen (伯劳)   2017-02-07 15:24:00
还满有趣的
作者: PrinceBamboo (竹取驸马)   2017-02-07 15:41:00
你想和原串连动的话 标题要用Re:而不是R:
作者: good5755 (竹子)   2017-10-05 20:18:00
我承认我END了
作者: Bonescythe (Cirilla)   2017-10-05 20:29:00
好文
作者: killord (皇甫平)   2017-10-05 20:50:00
龚老师的考证都很出陈 可惜这么好一个人被赶去大陆了不过他在大陆遇到愤青大概也会混不好...因为照他考证说法
作者: killkillkill (Be Your 山沙)   2017-10-05 20:54:00
我也END了, 其实排个版可能会好一点...
作者: killord (皇甫平)   2017-10-05 20:54:00
中国武术中关于气功的部分是从印度瑜珈改订过来的 而且要到宋明左右所谓的“内丹”功法才开始出现 武术结合内功要到清朝才出现 气功这个东西广为人知甚至是清末时的事情所谓的内功练气概念大约只有六百年历史这样..XD
作者: wo2323 (狡猾小狼)   2017-10-05 21:22:00
中国的根基其实是道家不是儒家 历代都是道士做国师汉唐朝开国跟道家有关 宋朝更盛 日月明是刘伯温辅助的所以的预言也是道士预言的 数学易经化学气功中医都是道家讲的更白不只是道家 而是黄帝流下的神仙家其实就是外星人 留
作者: killord (皇甫平)   2017-10-05 21:31:00
结论怎么突然就跳到外星人了!?
作者: Jobslg (闲者)   2017-10-05 21:32:00
有个胡说的,道学又不等于道家。宋史道学传讲的可是儒学家
作者: ron761230 (Ron)   2017-10-05 21:55:00
张草的灭亡三部曲也有提到道家李弘好像看过龚先生的一部专题考据大侠 : 侠的精神文化史论
作者: johnkry (john)   2017-10-05 22:41:00
挺有趣的一篇文章...确实一反我所识...
作者: dragonsix (Nazca)   2017-10-06 00:26:00
龚先生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诚实了...有些事情还是要装傻
作者: holyice02 (立花左近将监宗茂)   2017-10-06 00:35:00
诚实不是好事吗?做学问、考证应该要诚实吧?
作者: killord (皇甫平)   2017-10-06 00:41:00
诚实的下场就是被台湾挂名佛教团体封杀 只能去大陆流浪
作者: Jobslg (闲者)   2017-10-06 00:42:00
回应楼上,诚实是没问题,只是不巧龚先生任教于该佛教大学
作者: holyice02 (立花左近将监宗茂)   2017-10-06 00:47:00
所以是佛?道之间的冲突?做研究,发表论文,好像和佛教没有关联。就因为这样,就让人位人才跑去大陆,得不偿失吧。
作者: pnpncat (meow)   2017-10-06 06:24:00
唐代道举应该是考四子吧?这里缺了一本啦XD
作者: getout   2017-10-07 12:08:00
那个气考证一看就知道是外行文人会搞的…印度瑜珈和中国气功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有书上概念跟有传承不会是同一件事。如果真的要讲气功的概念,最好是从中医的发展去找,那才兜得上来…甚至这整篇文章其实也还满好玩的,老庄的思想真的就代表道家全部??他们两个人的想法重点也不完全相同,那是不是先让他们斗一斗…基本上能有他们那样完整想法,之前就一定有类似的源流,不然真的是天降神人,无师自通。说是神仙家其实也就是名词不同,黄老之术,本来就不以老子为祖师,你今天把道家定义成老子庄子家的理论,再来打击其其他流派是非老庄,所以非道家,是也没错啦,但就是玩文字而已啊…
作者: wavelet0520 (臥槽牽牛織女星)   2017-02-07 23:48:00
好文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