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movie 看板 #1O1DhnfH ]
作者: vollier (奇行草) 看板: movie
标题: [普好雷]《你的名字》新海诚的商业奇蹟与追寻
时间: Mon Oct 17 22:06:37 2016
(本文同步独家刊载于https://www.viewmovie.tw/columns/839)
如果说《シン・ゴジラ》的成绩是今年日本电影的惊喜,那么冤家路窄的《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就是近年日本票房的一大奇蹟,毕竟谁相信非吉卜力的日本动画可以破百亿,
而且正准备打破150亿大关呢?这是媒体访谈中,新海诚始料未及的。
新海诚:“这部电影似乎还没有到100亿日币的实力啊。感觉这评价和实力的天平有点偏了
。我是觉得这点很可怕。”
这是谦虚同时也是事实。
《你的名字》可说是新海诚继《追逐繁星的孩子》后,再次重新思与人考创作定位,而所
制作出的商业动画长篇,但在叫好叫座之下,新海诚是否真的有突破自己的实力,又是否
在商业的同时牺牲了什么呢?
作为一个新海诚的粉丝,从《星之声》一路看过来(《她和她的猫》是到《云之彼端:约
定的地方》后才补看的),主观地认为,这次《你的名字》虽然成绩非凡,却不是最好的
作品,而是他最商业最大众的作品,他仍旧在尝试中,找寻适合他的创作之路。
(以下有雷)
宫水三叶──飞驒糸守町的女高中生,同时也是当地的巫女,连日梦见奇异的梦境,仿佛
用另一个男高中生的身体在东京过活。吊诡的是,醒来后,却又得知自己竟在无意识下去
上学,举止盼若两人。同时间,在东京的男高中生立花泷也发生了相同的状况,过于逼真
的梦境,让两人不约而同地,在梦中用手机记下日记交流,进而确定这并不是单纯的梦境
,而是灵魂的互换。两人分享著彼此的生活,也渐渐从熟悉的代入感中,慢慢累积起了情
愫,直到有一天,三叶突然消失,泷再也进不去三叶的生活圈,这才发现惊人的事实。
(君の名は)中文片名直翻为《你的名字》,但其实(君の名は)是日本影视圈极为重要
的作品《请问芳名》,从战后广播剧开始,然后拍成电影,在1954年打下经典初代《哥吉
拉》,成为票房冠军,日后五十年间四度改成电视剧,甚至舞台剧和复刻广播剧,宛如国
民作品,陪伴了日本国民半世纪,歌曲也是深植人心,嚷嚷上口。
因此,新海诚这次的票房成就,除了影片本身外,有一部分的原因亦源自于其历史渊源,
另一部份大概就是东宝的力推(有趣的是,当初《请问芳名》的发行是松竹,所以不排除
这次有东宝故意战松竹的可能性),而新海诚首次与日本发行龙头合作,只要成品不差,
就必然能创下记录,而破记录就会引领风潮现象,票房奇蹟便就此诞生。
在《请问芳名》中,日本正值二战大空袭,烧夷弹不断轰炸东京,男主角遇见女主角,并
救了她,但两人分离时,却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只约定会再相见。而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则是用很特别的角度去写(君の名は),他将空袭改成了他所热衷的天文,将烧夷弹改
成了浪漫却又神秘的彗星,而叙事也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有趣的时间点,将大部份的剧情放
在营救前,《请问芳名》的主剧情发展反而到收尾前才发生,试图让男女主角对彼此的追
寻更加地刻骨铭心。《请问芳名》的架构与氛围,在当今的商业卖座电影已不再流行,因
此新海诚势必得代入现代,找寻符合当今的叙事,于是,《你的名字》不只变成节奏轻快
的青春恋爱作品,更在追求大众国民作品与动画“幻想”的平衡之下,加入了新的元素(
相较于《请问芳名》),于是它既有《请问芳名》的经典台词与桥段,也出现了灵魂交换
、时空错置、彗星(陨石)撞地球等现代情节,借此抓住更大的观众群。
我想,预想看到《请问芳名》的观众们会感到惊喜,而从预告片以为只是普通“灵魂交换
”故事的观众们,也会震惊于故事的层次与元素,所以在这点新海诚算是成功地找到了诠
释《请问芳名》的方法,并创造了一个新的故事,足以感动现代观众的(君の名は):灵
魂互换的少年,如何拯救心仪的少女,并从失忆与茫茫人海中找回两人的缘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新海诚在试图走向商业、仿效吉卜力的《追逐繁星的孩子》失败后,
这次的《你的名字》反倒有向细田守取经的感觉,甚至可以稍微怀疑系守町,除了呼应原
本“结”的剧情外,是否也有致敬意味。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新海诚即便是改写了
《请问芳名》,让故事变得更现代、更有趣,并加入自己的喜好,但这些元素在日本ACG甚
至当前影视、小说其实都很泛滥了,就连时空的叙事陷阱亦是如此,甚至我们可以说《你
的名字》在故事上,也是新海诚把自己历代作品合而为一,我们可以看到《星之声》的时
间差,《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的两个世界的受困、救援与相遇,《秒速五公分》的追
寻、再遇与错过、《追逐繁星的孩子》的生死观与神话、《言叶之庭》的文学与姐弟恋(
何止万叶集,连老师都客串了),讲好听是集大成,讲难听则是老梗大杂烩,当然,这并
不代表无法讲出一个好故事。
而其成功的策略,多半在于套回到经典上头,作为“故事”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事实上
它也确实是个好故事,但用成“剧本”和“戏”就有可能出状况了,因为新海诚必须作他
不擅长的商业电影叙事,甚至加入喜剧元素,这也是为什么看过小说的人,都觉得他自己
写的小说版比电影好一些,因为电影只有两个小时,而且还是在东宝的商业操作之下。当
然有人可能会说,新海诚说过电影才是原作,但大家也知道,商业电影往往是必须做出牺
牲与妥协的,何况是以往非常作者的新海诚呢?
不能否认地,在商业操作之下,新海诚以往被人诟病的文艺腔,减少了许多,是故这次我
们看不到浓浓的新海式风格:大量文学似的内心VO与作画功力展现的萤幕保护程式(虽然
说我其实还满喜欢的,但也有叙事偷懒之嫌),另外尽管长篇的结构处理向来是新海诚不
擅长的,这次可比《追逐繁星的孩子》扎实流畅,亦比《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紧凑风
趣,而在创意、张力与紧扣的程度上也是略胜一筹。但相同地,在商业的同时,两个小时
要讲完元素复杂的故事,导致些许脚本出现不少缺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海诚先前的
作品,几乎都是以单一主角为叙事观点(《星之声》和《云之彼端》其实也是),而这次
则是采取两个叙事观点。
序场中,男女主角VO交错,马上接到OP。OP过后,一开始男主角用女主角身体醒来,随即
马上转场,换到隔天,由灵魂归来的女主角下楼吃早餐,正式开始由女主角叙述整个故事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一方面在叙事上给人一点惊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整个故事的重
点都围绕在女主角身上;不过为了铺女主角、其村庄背景与故事梗,直到15分钟时,她的
灵魂才跑到男主角身上,到20分钟,整部片子的主叙事观点(真主角)──男主角才真正
地出场(纵使在最前面出来了一分钟),事实上,转换观点在电影叙事上早已不是新鲜事
,而新海诚算是挺聪明地用女主角来介绍男主角的背景,再切入男主角。问题在于,两人
的互动,碍于片长与各项伏笔的铺陈,几乎被整个压缩到一首歌的时间,导致的结果就是
,新海诚所擅长的男女情感互动被大大地削弱,用蒙太奇取代了好好地去做戏,虽然在结
构上,算精准地在片子中间给了大转折,但却为了铺陈“事件”,而牺牲了男女主角应有
的情感铺陈,使得他们的情愫与转变略微地一厢情愿。同时,这样的商业节奏,这样复杂
的故事(相较新海诚其他比较好评的作品),碰到习惯以话语交代剧情的新海诚,就会产
生了另一个很大的问题──重要讯息的作戏不足,有很多重要的讯息、逻辑说服的要点,
都被埋藏在压缩的对话海中,那么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那就是,当后面要破梗、或是主角采取行动时,在逻辑上的说服就不那么明显,对部分观
众(注意力不那么佳的,或要求合理的,或敏感需要真正共鸣的)就会产生不解与突兀,
甚至无法继续进入故事之中。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新海诚一方面碍于商业结构,一方面
也因为类型操作以“感性”为主,所以在设定上确实是不够严谨,产生不少瑕疵与漏洞。
而为了故事顺利下去,他所做的处理方法,算是有点偷懒地去避开解释,譬如:将时间差
不合理的地方,全用梦醒会遗忘或城乡差距来解释,又好比一些伏笔,纯粹只是为了让牵
强的故事走向能更一厢情愿地发展下去而设计(譬如口嚼酒、逢魔之时“谁在那”“你是
谁”到分身的解读,纵使个人满喜欢后者的延伸概念),进而少了剧中所建立的人物逻辑
与理性,甚至有略微超展开与刻意之嫌,但为了服务“情感”以及“商业性”,这或许也
是一时不得已的选择。不过,如果能好好地为这些讯息作戏,提高重要性,这方面观众的
争议性就会大为地降低。
尽管因为叙事的关系,逻辑上面的说服方法出现了瑕疵,使得整部片子在一些理性推力上
少了力量,但感性上,后半部的处理却是成功的,时空差的原因与真相纵使老梗,却依旧
慑人;女主角曾经跑去自己梦想的东京,只为见男主角一面,这段情节也善用了时空梗以
及新海诚的虐心调性,让剧情在平凡的场景中居然变得如此动人。另外,男女主角在彗星
坠落前,真正的相遇,那段最后的处理方法与延伸,更是最令人惊呼也最感人的地方,男
主角在女主角手心写下“我喜欢你”,女主角则来不及留下名字就被命运分离(虽然个人
觉得笔落下后,男主角的戏可以做得再好一点),双方都没有留给对方名字,甚至,相隔
两个世界,逐渐忘却与对方的所有记忆,纵使略微狗血,但将情感推升到极致的做法几乎
可说是超越《请问芳名》了。(这点我猜片尾名单的加纳新太与岩井俊二实在功不可没)
只可惜最后追寻的地方没做什么戏,又酝酿太久,使得收尾的感人力道缺了不少,但相较
于《秒速五公分》压抑到最后的郁闷,这次男女主角在最后相遇时,异口同声喊出《你的
名字》,对不少观众而言,可能是偌大的救赎。
而另一个可惜的地方,也是由于先前所述的原因,导致新海诚以往能喻情以景的留白几乎
消失,譬如《秒速五公分》里等人时所见到的大雪、思念人时所见到樱花飞舞、情感失控
时上升的太空火箭,或是《言叶之庭》突然让主角两人变成剪影的雨。留白的消失,优点
在于让故事的进展更快,情感更直接,且不会再被调侃萤幕保护程式,但缺点在于少了新
海诚独特的氛围营造,少了用画面而非口语的心境描述,少了真实情绪的沁入,也少了纯
粹美景配上音乐的空灵。但这只是可惜,是新海诚选择了不同叙事方法。
而提到不同处理方式,这次也是新海诚第一次使用了如此的OP,个人其实是很不喜欢电影
出现这样宛如TV动画的OP,尤其在画面中交代了太多发展,但另一方面,我又挺喜欢新海
诚在其中偷偷放了两个陷阱,一个是男女主角在一起时的制服,另一个则是从新宿直接拉
去系守町的镜头,成功地让观众在潜意识中留下两人是同个时间的错觉,这点倒是值得称
赞。而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女主角想像时所出现的对话框,这也是向来走写实风
格的新海诚不曾出现过的东西,但观众是否可以接受就见仁见智了。
纵使,前面说新海诚这次不断地以“故事推进”为主,加上片长的关系,画面的精细度并
没有更加超越以往(至少终于有认真找人设了),但在画面上还是有别出心裁的部分,譬
如双陨石坑、结、分离的彗星、口嚼酒,以及两条轨道、左右的阶梯等,其实都将“双”
的符号埋得很好,指涉“二合一”的概念(设定女主角8年后相见男主角亦是如此,除了0
以外,唯一一个完全对称的数字,像两个交集的圆,又同∞的无限可能,而这个∞也应証
了发带在时空梗下互相影响两人,所诞生的莫比乌斯带概念。不过当然我们也可以说,8年
可能只是为了刚好女主角去找男主角时,他是国中生,最后两人相遇时男主角刚好出社会
),就连用彗星“迪亚马特”,都是有梗(不只呼应苏美神话,另呼应谣言──迪雅马特
被撞击后,产生了现在的地球与木星小行星带);另外,对着镜头开关拉门的镜位设计,
跟着时间轴有不同的暗示结果,也是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小巧思。至于,男主角喝完酒滑倒
时,两人再次交换灵魂之际,主角所看见的画面,从石洞顶的彗星壁画变成细胞核,再变
成女主角的小时候,进而带出女主角的过去记忆,最后连到了男主角灵魂回到女主角身上
的情节。这段除了剧情编排有趣(不过个人还是觉得主角喝完酒后,用滑倒的方式处理,
还是过于粗糙),在画面上的手绘彩稿风格,也是很令人印象深刻的。(说真的,这段更
加令人怀疑向细田守的致敬,尤其是《跳跃吧时空少女》摔倒看到世界史的那段)
我想很多新海诚的粉丝,除了喜欢新海诚的情感故事、精美画面,另一个,大概就是配乐
了。而确实新海诚的作品中,配乐总是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尤其在留白的情境美景中,
一点一滴地挑起观众的情绪。可惜在《追逐繁星的孩子》后(个人对配乐最无感的一次)
,新海诚不再请天门制作配乐,《言叶之庭》找了柏大辅,纵使没有天门那般梦幻,但钢
琴的琴音仍完美诠释了雨景的情感。而这次《你的名字》则找来了流行摇滚的Radwimps,
老实说,对我这老新海诚粉丝主观来说,其实不是完全的契合,甚至觉得这是东宝与EMI商
业操作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的是,Radwimps做得曲子单听之下确实动听,而在一些剧中
情境上,也是有不错的表现,他们音乐的多层次配器与流动感,为新海诚的作品带来从未
见过的青春活力与流行的现代感,而在感伤的地方,依旧非常称职地抓到新海诚的氛围。
而四首歌曲也极为好听,曲与词皆非常用心去贴近故事,《梦灯笼》的开场、《前前世世
》的命运喜悦、《Sparkle》的希冀、《なんでもないや》成长的追寻,都极为成功地带出
情绪。可惜,音响监督做得太过头,先不提爆炸和彗星撞击的重低音有多强(事实上,当
年在戏院《秒速五公分》明里开伞时的低音也强到像在跳伞),全片的音乐实在放得太满
,搭配上满满的音效与对话,使得整体声音过于喧闹,几乎没有足够的缓和,来沈淀情绪
或让情绪自由流动,而不少人物对白甚至与歌声重叠,虽然有情绪,但也造成些许干扰。
事实上,一部一百分钟的片子,塞了四首歌(《Sparkle》分了两段,所以有五段),作
为新海诚的作品实在夸张了些,而其中一段作OP,三段用蒙太奇,宛如用MV带过剧情,也
是稍嫌偷懒的做法。
坦白说,身为一个老新海诚粉丝,就个人主观而言,《你的名字》确实有点令人失望。新
海诚进入了东宝体制,在商业操作下,虽然改正了一些风格上的缺点,但也牺牲了不少个
人特色,以往的内敛、文艺特色、细腻情感不再,不断挑战的作画和梦幻的配乐也不是那
么地完美呈现,讽刺地是,新海诚的叙事方式本身在商业的表现上,就不是那么的成熟,
以至于产生了情感铺陈不足与重点讯息作戏不足(影响逻辑)的状况,再加上故事对老粉
丝而言,已经司空见惯,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失望也是必然的。
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抛弃所有对新海诚的印象,重新看待这个作品,它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画面美,音乐好听,剧情不只结构扎实,轻快有张力,有笑有泪,有震撼有紧张,翻转
类型,用创意的恋爱奇幻喜剧,重新诠释了日本国民经典,创造了一个有惊喜又足以吸引
、感动普罗大众的故事。不过正如新海诚所说的,扣除掉东宝操作与片名的历史渊渊,《
你的名字》就本身而言,其实未达到100亿票房的实力,它是新海诚成功迈向商业类型的一
次尝试,在他个人实力与商业操作之间,其实还有很多必须调整契合的地方,而等他找到
真正的道路,将个人特色完美融入完美的商业类型之中,砰!真正的票房怪物指日可待。
补充:
刚刚看了一下网友转录新海诚最新的几个访谈和QA
有提及几个重点:
1.企划案是在两周之内完成,新海诚:“期限内,自己人生累积而成的企划书”
(所以有大量他作品的影子,其实也无可厚非。)
2.企划兼制片川村元气(《狼的孩子雨和雪》、《怪物的孩子》制片)也有帮助脚本。
(这或许就是为何我觉得有点细田守的调调在)
3.和东宝讨论后,必须精准执行商业结构,譬如将所有交代压缩到15分钟内,而原本打算
作三个高潮戏,最后则依东宝建议浓缩为一个。
(东宝所建议的商业结构是正确的,但个人觉得有些地方还是让新海诚以自己的方式来或
许会比较契合。但能否达到这样的票房,谁也说不准就是了。)
(本文如欲转载他处请先询问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