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页
“Without conflict there is no action; without action there is no character;
without character there is no story. And without story there is no screenplay.”
这是Syd Field(电影编剧大师)在他的《Screenplay》提及的一段话,里面强调了冲突的
重要;我想没有人会怀疑“冲突”在一部作品中的重要性,大如星球与星球间的对抗,
小至“晚餐要吃饭还是吃面?”这些都是冲突,
蔡国荣老师则是将冲突分为三类:1) 人与天;2) 人与人;3) 人与社会。
然而,故事中冲突的先决条件是角色的性格,有了性格就有动机行为,
有了动机行为才会产生冲突。
因此,想要讨论《三月的狮子》这部作品中的冲突的话,
必须要先从角色的性格开始叙述起;
主角是国中就当上职业棋士(将棋)的少年,桐山零,故事是从他17岁的时候开始展开。
由于桐山的过往我们并不了解,因此作者采用循序渐进的铺成方式,
这使得前面三集的进展步调是缓慢的(尽管如此,我个人是相当喜欢这种方式),
这种方式在漫画里容易产生几种效应,如果故事能够持续到冲突的最高点时,
那么故事的力道将会非常大;如果因为人气不佳或是其他因素导致作者提前让冲突展开,
故事的力道就不会太过扣人心弦,
也因此,节奏的拿捏将是考验作者说故事的功力。
羽海野老师在节奏的拿捏上,个人觉得丝丝入扣,
从第1话到第21话的桐山第一次的爆发,故事气氛慢慢铺成;
我们知道桐山过去曾经有个幸福的家庭;然而,因为突发事故导致这样的幸福被中断;
桐山被收养后,等着他的是一群外人,这养成了这个角色的复杂度,
桐山是个聪明、懂得察言观色、有家教的孩子,
因此他在收养他的家中并不会太过予取予求;然而,这样的他是渴望他人的需要,
这也成为这个角色的潜在冲突。再者,因为他的存在导致这个家庭逐渐走向崩毁;
害怕给别人添麻烦的桐山,他的目标就是希望自立。
当上了职业棋士之后,他以为他已经达成他的目标,但他的内心是渴望他人的需要,
此时的桐山或许成为了职业棋士,然而,他还得不到他人的需要;
川本家或许有着家庭的温暖,过去失败的经验让他更加畏缩,
从第4话明姐对桐山说:“这样啊…对桐山而言,比起我跟日向亲手作的料理,
方便面还比较好吃啊…”可见一斑;因此他还是什么都没有达成,甚至在第11话时,
他察觉到他已经没有目标了。此时,故事必须要出现一个(或是多个)推动剧本前进的人,
在第一次冲突爆发之前,这部分主要就是由桐山寄养家庭的女儿,幸田香子;
以及Vladimir Propp在《民间故事的型态学》中提及的
“赠与者”(导师/睿智老人)功能─林田高志。
个人非常喜欢第17话,先是描写小时候的“水色的天空中,如同水银倾泻而下一般,
淡淡的闪光。我…被那不可捉摸的模样吸引─就算那道光芒…在其后将会带来沉重
且激烈的滂沱大雨…”以及这话结尾的“离开而去的她的发丝被阳光穿透的瞬间
隐约散发著光芒。这道光芒终究还是带来了滂沱大雨。”
太美了,漫画不只只有画面可以呈现给读者;羽海野老师也很喜欢用类似小说的词句
来侧写角色心境,这使我们的情绪有着纯粹画面之外的挹注。
Gustav Freytag在他的著作《戏剧的技巧》中阐述冲突的层次,
他认为“缓慢上升的冲突”是剧作家最想要的。由于有了前面20话的描写,
第21话的桐山第一次的爆发才会显得如此具有张力;
如果是三幕剧的形式,我会将这段摆在第二幕的前中段部分,
因为主角的处境并没有在这次的冲突之后得到改善,甚至还更糟─
很明显的,桐山之后的行动出现了问题。
Syd Field认为三幕剧中第二幕的结尾,主角的情况应该是要处于难以解决的冲突当中;
《三月的狮子》前三集中,要把它当作三幕剧的第二幕结尾的应该是第30话,
也就是不仅内心冲突,更因为行动的错误导致棋盘上的惨败,
此时的桐山似乎已经是毫无办法了。
曾经喜欢过的香子也追随桐山认为是憎恶的对手,后藤,而去,
在读者看来似乎也毫无办法;前面曾经透漏过一点曙光,
也就是加入岛田开的研究会这个办法;然而,此时的桐山还无法想到这样的行动,
因为他是个一方面渴望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却又怕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
因此,他只会以自己能做到的程度的行动为选择。
冲突必须要被解决,角色才得以成长或是丰满;
这时,林田高志扮演了“赠与者”的功能,
他告诉桐山:自己一个人无法处理的话就要去拜托别人,不这样做的话,
别人也无法来拜托你的。点醒了桐山,让他能够下定决心采取行动,进而得到成长。
后面的故事可以讨论太多,就决定先打到这边了。
总之洋洋洒洒的打了一堆,自己都觉得自己太过话痨...
还是感谢能看到最后或是路过的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