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还满意外的:
动画其实也是种媒材;
但有多少已经应用在一般电影、舞台剧上面的技巧,
在被应用在动画上面时会遇到什么问题,这样的讨论好像有点少看到。
所以敝人我这篇其实试想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一些共鸣。
(1)
我自己看过动画有用的,在叙事手法上有交叉/平行蒙太奇
而说白了,其实群像剧作品都会有这种手法
《永生之酒》(Baccano!大骚动!)是这当中的翘楚
将多时间序、多视角的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至— —
一开始的小女孩跟副社长的对话,接续到双轨的时空:
上列车前跟列车开动后
中间不停的切换视角,将故事的拼图一点一点补上
最后再合流回到下车后的故事线,
让小女还跟副社长将故事的尾巴划上句号
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同作者的《无头骑士异闻录》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当然这样虽然技法上很高干、考验编剧功力
而坏处是对于不想动脑、只想放松的观众
或者没有办法连续追番的人来说
会造成观赏乐趣大减的状况
(2)
其他的话,表现上的对比蒙太奇则就非常常见了,
将贫/富,哀/乐,...etc 交错播放的手法在多数作品都已经有所发挥
(3)
意识流表现
这类手法很多作品都做出过尝试
犹以新房昭之在一些实验性动画大量使用
e.g. 《魂狩》、《柯赛特的肖像》 等等
特征也十分的发散,但通常不脱“怪诞”两字
诡谲的配色,不合理的场景变换,不明不白的设定,跳跃的时间序......etc
《Evagelion》也被一些人算在这类作品里面,
只是我觉得这有点太捧庵野了......
而我没看过或极少出现,但觉得动画更好发挥的,则有很多了:
(1)
首先是“打破第四面墙”(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这是我目前没看到动画表现过、也觉得很可惜的一项
在一些电影,或者短剧当中,这是非常俏皮的表现方式
名称来自于传统镜框式舞台中,在观众与演员间,其实有一道“墙”
演员看不到观众,置身在一个独立的空间中
而打破这到墙的用意,是为了营造互动与带入感
以近期的电影/短剧为例,
《House of Cards》 (纸牌屋)还有《The Big Short》(大卖空)
都会看到这样的手法
男/女主角会在剧情中,突然“对观众”开始讲起话来
解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或著好像把观众当好朋友说起心事
有些人会说,这在很多推理动画会有啊
突然有什么小剧场、小动画、剧中剧之类的乱入e.g 冰菓、乱步奇谭...等等
或著有人也会说,有时也会看到像《凉宫》的阿虚那样,一直旁白吐嘈
但这跟打破第四面还是不一样
这个手法是要角色意识到观众的存在
剧中剧、木偶解说是“编剧”跟观众互动
而独白内心戏,则是角色没意识到观众
(2)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可惜没出现的技巧,则是长镜头(一镜到底)
在传统电影当中,这是非常难做的拍摄手法
必须要演员的熟稔、编剧的技巧、导演的安排彼此完美的契合
相对来说,动画要表现这件事情就去掉了演员的配合问题
但编剧、构成与作画的功力考验依旧不减
当然啦,真要算的话我们可以说像南方公园这种是“一镜到底”
可是我比较希望能看到的是写实风格的作品用这技巧
一些细节,如开门时角色转门把走出去、走楼梯,搭交通工具...etc
如何把流水帐的东西表现得让观众觉得不沉闷,是种艺术
像我就在妄想:
假若说Ufotable社画《空之境界》时能用这手法,那实在是一种享受啊
(3)
最后一个想讨论的手法,其实我不知道确切的名称
我自己姑且称之为“舞台剧/歌舞剧化”
这种拍摄手法也是很考验编剧能耐,我连在电影中也很少看见
歌舞剧化还算常见,如《芝加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而舞台剧化最出名的是2012年的电影《安娜 卡列妮娜》
这部电影刻意舍弃电影“可以变造、剪接”的特性,将电影拍成了“舞台剧”
角色在穿越房间、街道时,其实是在一个舞台上不停地换幕、
或著在幕前,甚至舞台后游走
这样的手法让违和感不停地冲击观众,却又看似合理,因而突显出新奇的感觉
(会有种:“可是它本来就是假的啊?说它假又很奇怪。”的想法)
这点要在动画上表现,小范围的应用是已经有了
例如《冰菓》在电影推理那一段
奉太郎最后发现自己只是被操控来帮忙续写时
突然变成了一个舞台上的侦探木偶,被入须操控说出“凶手就在你们之间”
但真的大时间范围使用这种手法的,我还真的没看过多少
= = = = =
总结,
想当然的,因为我们讨论的主要都是主流动画,所以一些实验性质的手法
可能动画公司也不敢随便使用,毕竟用上要花钱花时间、万一销量不好
那就GG了
我也相信在一些短篇、独立制作的动画中,一定会有人尝试运用
所以我po这篇其实也是有点私心的想碰运气看看— —
不知有没有人会跳出来打我脸:“我明明就看过XXX有大范围用到你说的手法”XDDD
最后,还请各位同好能不吝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著推荐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