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rt1 (人,原来不是人)
2015-12-03 06:38:26没想到陆服 EVE 官网居然把 EVE 历史文章翻译后放上来了
听说 EVE 中的许多设定都有相关的历史文章来解释起源,像是“太空中怎么会有声音”
之类的,不过目前似乎还没看到这一篇的翻译
简体 http://eve.tiancity.com/homepage/article/2015/11/27/48037.html
底下是转正后
在EVE世界中,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都深刻影响着文明的繁衍。在掌握了人造虫洞技术
后,新伊甸人曾一度认为“距离”已经被科技所完全征服。然而,这种喜悦并没能持续很
久,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即使人体能够瞬间穿越遥远距离,落后的通讯技术和仅能以光速
传输的信息将大大消减这项技术的价值。一时间,如何实现通讯互动技术成为了人类征服
更遥远的外层空间的绊脚石。
几个世纪过去了,盖伦特人和加达里人在苏提亚-乌巴达驱动器发明和规模化利用后
也相继面临了同样的问题,即超光速旅行已经实现,而以同样的速度进行通讯却成为技术
上无法突破的壁垒。为了鼓励科学界研究出解决方案,两国政府都许诺了丰厚的奖励,此
举最终促成了科学史上几乎最为壮观的一次研究竞赛。
在这场竞赛中,科学界提出了很多方案,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最后,一位年轻的盖
伦特女科学家李·爱茨贝尔提出了一种看似可行的方案,却因她的理论来自于尚且不为多
数人所接受的神秘物理学,以至于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无聊的玩笑。直到著名的
“爱茨贝尔-乌特里奇”试验成功,这套理论才得以证实。
爱茨贝尔研究的起点是一项被称为ERP佯谬论(超距作用)的古老学说。ERP佯谬论指
出:在一个单独粒子上进行的状态测量将导致同一时间在遥距上另外一个粒子瞬时的相应
状态变化,因而使得1比特的信息得到传送,ERP佯谬论证实能够被传输的信息仅限于噪波
,但爱茨贝尔的论点指出噪波也能够用来编译信息码。
以ERP佯谬论为基础,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送程序诞生了:一比特的信息被表示在初始
状态的映射图像上产生一个混沌吸引子噪波序列。这一串噪波序列后又被用来加入到对一
序列的纠缠粒子的测量之中。同时在另一方面,将对其中一个粒子进行状态的测定并计算
出噪波序列。在经过最大熵分析后反推出在遥距上接受测量原始串噪波的初始状态值,然
后又在图像上重新绘制出所对应的一比特特定的信息值。
确认了理论可行性后,爱茨贝尔-乌特里奇采用和古代的理论试验所相似的装置进行
了试验。当试验的第一个符号信息,一张笑脸 :-) 成功地被传送到接收端时,困扰了新
伊甸人几个世纪的难题终于被攻克。其后,一场空前的淘金热开始迅速蔓延,谁都想成为
第一个将这项技术工业化的人。 这场壮观竞争的产物就是耳熟能详的“流变路由器”,
也就是今天组成星际通讯系统的基本单元。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超远程通讯技术很快成为一项廉价,快捷,
可靠的通讯技术,它不但能传送资讯,更能够为间隔数光年的人们提供商业机会。这项技
术的成熟,不仅使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的一步,也让文明顺利过渡至第二
阶段。星际航行时代就此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