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时报 >> 一弦: http://ppt.cc/FDeI
所谓“Idol(偶像)动画”、或许是“Idol计划”题材的里程碑作品,
稍有资历的动漫迷自然会想到《THE IDOLM@STER》。
系列自从游戏版面世之后,藉著强大的歌曲、舞蹈、作画以及制作团队的支持下,
一直拥有大量的支持者。而被改编成动画之后,以及其后诞生的组合、
演唱会(下称Live)等,就更加确立其“2.5次元偶像团体”
(简单来说,指现实表演者以角色或虚拟人物名义参加表演)的领导地位,也带起了如今
Idol动画的热潮。
而说到现时最炙手可热的Idol题材作品,熟知ACG界的,大概会立即想起了《Love Live!》
。作品虽然于2013年1月首播,迄今已经超过两年时间,但其的气势可谓持续强劲。
《Love Live!》受欢迎的程度,令人不禁将其与Idol计划的老前辈──
《THE IDOLM@STER》相提并论。
毕竟,两者均是坐拥大量支持者的2.5次元偶像团体,
即使被人拿来作比较,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所谓的“Idol(偶像)动画”、或许是“Idol计划”虽拥有大量的支持者,但亦有不少被
称之为“剧情派”或是非偶像动画支持者,抨击这类作品欠缺起伏、内容过于日常、剧情
牵强、故意卖萌云云,质疑这类作品“红起来”的理由和资格。
支持与抨击者一直处于两极状态,互不相让。
加上近年《Love Live!》的忠实支持者(下称“LoveLiver”)
屡次出现具争议性的行为问题,令不少人更加注意及讨论到Idol题材作品的发展。
随着《Love Live!》中的九人偶像团队──“μ's”将会参加“ANISONG World Tour
Lantis Festival世界巡回演唱会”台湾站,达成首次正式海外演会活动的目标
(μ's曾于2014年参加香港“C3日本动玩博览”的舞台演出,惟该次只有7位成员出席)
,又适逢正在播放的2015年1月新番──《IDOLM@STER CINDERELLA GIRLS》的动画版,
正好为不熟知所谓“Idol(偶像)动画”、“Idol计划”或是“2.5次元偶像”的人简单
解说一下。
先来“利申”,笔者同为《THE IDOLM@STER》及“μ's”的支持者──
正确点来说,2.5次元偶像的爱好者。
本文会集中以相对较新及具争议性的《Love Live!》作实例,介绍何谓“Idol计划”。
如果您们还没有接触这过《Love Live!》(或《THE IDOLM@STER》),就当作是护航文
吧!这篇文章会简略地说一下“Idol动画”的定义以及存在价值;即使您们已经认识
Idol题材的作品(甚至熟知),相信这篇文章(大概)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首先,简单说一下《Love Live!》的背景资料──
2010年6月,角川旗下的游戏漫画杂志《电击G’s Magazine》、唱片公司Lantis和动画
制作商Sunrise正式公布开始“Love Live School idol project”的合作计划,计划的
主要内容设定为“一间女子高中受到少子化的影响,因为收生不足而面临废校。
九位少女为了避免废校危机而成为校园偶像,藉以吸纳新生。”
电视动画是一把双面刃
如前文所述,支持《Love Live!》和反对者最大的分歧,其实是在于对电视动画版的评价
。《Love Live!》的电视动画于2013年1月正式播放,整个企划经历了三年时间,这个偶
像团体从于杂志中以应募方式,由读者投票决定组合名称为“μ's”(源自希腊神话中的
九位音乐女神)开始,到在横滨经历第一次Live、2013年登上在东京巨蛋表演厅
(TOKYO DOME CITY HALL)进行第二次Live,在电视动画播放之前,在日本本土其实已经
拥有不俗的人气。
而在2013年1月电视动画正式播放之后,“μ's”就更加广为人知。
对一众“LoveLiver”而言,《Love Live!》的动画化,是对μ's三年以来成长的最大鼓励
和证明,也是以最直接地将计划最基本的设定──“成为偶像,拯救学校”重现的方式。
然而,即使在日本本土,还是会有不知道μ's存在的动漫迷,在他们眼中,《Love Live!
》就是一部普通的1月新番、一部路线很像《THE IDOLM@STER》的新作品。
而与此同时,华语地区透过字幕组、niconico等等途径看毕《Love Live!》之后,就开始
产生了支持和反对派的分歧。笔者不讳直言,笔者并非那类最资深的LoveLiver。
在接触到“《Love Live!》School idol festival”这款手机游戏之前,甚至不知道
《Love Live!》的存在。当季《Love Live!》的电视动画,也是在游戏操作上手后才急忙
补看。然而,与笔者一样因为这款手机游戏,才因而逆向留意当时播放的电视动画者,却
是俯拾皆是。 对比起拥有强大的游戏底蕴、制作团队以及声优阵容的《THE IDOLM@STER》
而言,《Love Live!》无论游戏本身的规模、作品的剧情、世界观、声优阵容也是欠缺吸
引人的卖点。
诚然,对于并非一直意留μ's的人而言,对《Love Live!》的第一感觉,自然就是一部
“萌番”、亚种的《THE IDOLM@STER》。而当《Love Live!》的第一季电视动画大受欢迎
、以及之后的第三次Live“意外”地空前成功之后,就逐渐传出了认为ACG界的变质已经加
剧、“废萌”当道等等的抨击,而且抨击的内容更不是单单指向《Love Live!》,而是整
个动画业界。
《Love Live!》计划的“核心价值”
然而,整个《Love Live!》的整个计划当中,着墨最多、投放最大、回响最深远的,其实
是歌曲、舞蹈、生放送(网络直播节目)和Live。
在畑亜贵的笔下,μ's大部份歌曲的歌词也与主流的J-POP稍有不同,从第一首单曲
《仆らのlive 君とのlife》开始,及后的《Snow halation》、《仆たちの奇迹》等等都
是倾向“梦想”范畴的题材,成功吸引一群学生、以致社会大学的初生之犊支持。
这样的歌曲再配合重现各歌曲中 PV(Promotion video)中的舞步,成为了μ's最大的
“武器”。而每次的总选举,透过由读者或观众以投票方式选出单曲之中
“Center(正中)”位置的拥有者,也大大提高了支持者对于作品的投入程度和归属感,
也为一众μ's的成员提供了一个良性竞争的平台。
这样的情况在日本的偶像团队中并不罕见,其中着名的“AKB48总选举”大同小异。
一般于日本网站Niconico播放的生放送节目,也是idol作品的最大卖点,除了可于网站收
看节目外,观众即可于节目间发放实时的“弹幕”(Niconico的特色之一,指即时文字评
论。由于该评论发出后,会从萤幕飘过,因而得名),与偶像直接沟通、以至参加即时活
动。
故此,《Love Live!》整个计划的核心价值,并非如一般透过作画、剧本、声优阵容等元
素吸引观众,从此达成“施方”与“受方”的关系;而是透过μ's九位成员与受众的互相
影响、连动、交流的关系,透过各生放送、Drama、杂志、以至同人等等,支持者不仅能享
受作品的音乐,亦能直接或间接在μ's的成长中参了一份,从此这个2.5次元偶像组合产生
了“一同成长”的感情。
这种ACG市场上仅有的互动性才是《Love Live!》整个计划的重点──这点与
《THE IDOLM@STER》的游戏原作,玩家透过育成偶像,从而带来的互动与及归属感大致类
同。
故此,《THE IDOLM@STER》与《Love Live!》均是注重偶像与观众之间互相联系质量的作
品,也可以说是近年2.5次元偶像团体的特色。
一同成长 一同进步
诚然,作品初期的画风并不讨好,毕竟于Sunrise Studio8出身的室田雄平老师本身并不擅
长萌系画风。后来在“3rd Single”这单曲专辑开始,曾参与《电波女与青春男》等作品
制作的西田亚沙子老师参与人物设计和动画监督工作之后,就让《Love Live!》的作画带
来了变化,也为其后电视动画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假如单以一部动画作品的角度,来审视《Love Live!》的成与败,无疑会令人摸不着头脑
。作品的背景设定是有点奇特,第一季动画内容,故且还可以说是交待故肩背景、众人的
设定以及努力故事,而来到第二季,动画明显更注重角色的“个人时间”,以及画面上的
冲击性,甚至有重现实际上Live曾发生过的画面。
以一部动画作品而言,第一季与第二季的连系性不足──这可以理解成为初心者设定,故
意在减低第一季剧情在第二季中的必要性。但除了作画上的大幅度提升外,剧情部份确实
没有显着的进步,反而更倾向萌化、百合(指女性之间的爱慕关系,但未必是女性同恋)
,变成一部“Fans向”的作品。
《Love Live!》之所以能够“红得起来”,不是因为两季动画做得有多好、作画有多萌。
在这个网络发达、手机游戏当道、声优“偶像化”的世代,《Love Live!》拥有的各项特
性就是现今主流市场最需要的元素。
- 热血时报网站连结 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3-22-2015/21901
- Copyright c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