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是渡边信一郎2014年的最新作品,在看似胡闹,业界人士的派对作品
《Space Dandy》之外,渡边信一郎没有忘记他的老本行。
若是渡边信一郎的《Cowboy Bebop》是写给身上有许多抛不尽的包袱,
却又尚未放弃追梦探险的中年人所看,那《残响のテロル》
就是渡边信一郎想对这一代年轻人说的话。
虽然看似是又一个样板的世界系作品,但藏在恐怖分子与警察斗智,
以及众多谜题的故事情节遮掩之下,主轴其实聚焦在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物上:自我追寻。
自小活在孤儿院这样的封闭世界,又被带到研究设施,遗世独立的实验体们,
究竟在这个社会上应该如何自处?更进一步的说,当你我感到不见容于现今世道的时候,
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压迫,不得不放弃曾存在心中那一角的梦想的时候,
这个社会里真有你我的归处吗?
Lisa在剧中尝试逃家,被Twelve拦下时,曾经这样说著:
“私、あの时逃げ出せるんじゃないかって思ってたの。
どっか、この世界の外へ、连れてってくれるんじゃないかって、ちょっと期待したの。”
(我本来以为那时终于可以逃走了。心里还期待着、想着,说不定你会带我
离开这个日常生活,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去。)
像Lisa这样随处可见,毫无特色的平凡人物,虽然看似和Nine、Twelve他们格格不入,
但其实他们的共通之处,正是我们都曾在年少时期经历过的困境──找寻归宿。
对Nine和Twelve而言,自从八年前从孤儿院逃出的那刻以来,他们都只为了一件事而活:
大声呐喊。对这样的社会大声呐喊。为了因大义名分而牺牲的同伴们大声呐喊。
这八年间他们不知付出了多少的心力,一切都只为了完成这个目标。
存在意义,除此无他。没有姓名,没有出身,没有亲属。
Lisa也是一样,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她,从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母亲身上也得不到任何的关爱。
没有任何存在价值,不被任何人所需要,少年少女们好像被这个世界放弃了一般。
‧Lisa与Twelve的关系
不过,人生总是充满偶然。因着Twelve的鸡婆,Lisa用她注册商标般的迷糊
闯入了他们的生活。起初Twelve是一个没有人味的角色,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使命
而存在的机器一般,不断重复说著:“我不会涉入太深、我不会涉入太深。”
还经常恐吓(如此可爱的)Lisa,做着这个年龄层的男孩理应不会做的事。
但早在Twelve决定介入Lisa的人生,阻止校园霸凌的那一刻开始,
我们就可以窥见这个角色的灵魂──一个对他人永远放不下心,体贴入微的男孩。
建筑在Lisa和Twelve间的关系,就只是这么简单的东西而已。
对Twelve而言,Lisa是连系他与现实社会唯一的桥梁,是自我存在的唯一证明。
随着剧情的开展,我们可以看见Twelve慢慢的从Lisa身上找回了自我,
慢慢拾回身为一个人该有的那些情感,血与泪。他的人生不再只有原先的那个终极目标。
在电动场藏身时,Twelve甚至认真想过,说服过Nine,想要放弃这个任务,
重回一般社会。
由此观之,Twelve在摩天轮上“背叛”Nine的桥段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Lisa对他而言不仅仅是谈谈小情小爱那样的对象,而是Twelve活着的所有价值,
家人般的存在。
‧Five投射在Nine身上的理想型与纠葛
很遗憾的,这是本作描写较差的一部份。从故事中的断简残篇看来,
原先Nine和Five应该有着一段过去,写出Nine应该可以救出Five,
但却未能如愿的那份未竟。而这份未竟,或该说是那场未完成的棋局
(虽然实际上也毫无描写细节),在现代转变成了执念、宿怨,纠缠着Nine和Five。
Nine‧Five这对情侣与Twelve‧Lisa间的对比应该有可以多加描写的部分,
但或因动画制作的一些现实因素而割爱,实际上Five的人物描写只剩下那显然未社会化,
不择手段的扭曲性格。虽然因为Five并没有像Nine与Twelve这样在外闯荡过的经验,
因此对观众而言还算可以理解,从Five绑架Lisa后的对话便可略知一二。
Five是多么的羡慕那两人啊,他们能够交到朋友,不像自己一样,至始至终都是独自一人。
不过,这样的人物设定,大大削弱了叙事的强度。
最终Five那份未萌芽的感情只能就这样被扼杀,由爱转恨的单恋最终无法成就,
身为实验体的宿命也让她只能无奈的选择自决而亡。
‧Nine的存在价值
Nine的个性给人的印象就是酷酷的,不苟言笑。
不若Twelve那般幽默,他的心思缜密,所有行动都是为了完成目标而存在。
其角色定位也从头到尾没有变过,是孤高的苦行者、求道者的化身。
古谚有云:“高处不胜寒”,对Nine这样的天才而言,求道者常是孤独地,不被人理解的。
这指的不但是智力、成长环境上与俗世的格格不入,同时也是理念上的相左──
Nine渴望着对这个压迫人的社会当头棒喝,警醒世人重新审视现实。
“呼喊著国家的尊严,大义名分的口号,控制着你、压迫者你、
只把你当成一个齿轮而不是人的社会,真的应该如此继续运行下去吗?”
本作经由柴崎的境遇及其与幕后黑手的会面,间接的点出了这个事实。
像Nine这样的角色,需要一个理解者。
在Twelve选择了回到俗世,在求道之路上与他分道扬镳之后,
与Twelve相对应的角色就是柴崎了。
同为不见容于俗世的求道者,他俩虽有完全不同的出身与境遇,
但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样的做法。
对这样的社会发出不平之鸣,在体制内与体制外努力的伸张正义。
身为伊底帕斯,Nine布下了无止尽的谜题,只为了在多如繁星的警察中,
发现一个如同柴崎般的存在。
他盼望着这世上还有人像他一样,不放弃那因社会压迫而深埋于心中的理想,
渴望着总有一天会有一个与他相同的,执著的求道者出现,
与他一同参与弑父行动,对这个社会大声呐喊。
我想这或许正是Nine在入侵警方数据库后盯上了柴崎的原因。
他在柴崎明明做着对的事,却遭受左迁的境遇上,发现了同为求道者的孤单。
在故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柴崎这个角色不断的被质疑,被排挤,
甚至还差点面临被解雇的命运。但常言道:“德不孤,必有邻”,
本作到底还是充满著希望与浪漫的理想性,
柴崎身边慢慢地聚集了一批为了理想而追随着他的奋斗者,甚至连长官都在暗中帮助着他。
一开始柴崎只是个单纯的,狂言回し般的角色
(指让故事运转下去的,叙述旁白般的故事推手),
但他终究也在过程中慢慢的找到了事件对自己而言的存在价值,发现了Nine的真正目的,
最后甚至成为在事件落幕后将这一切记下,
与Lisa一起成为赋予Nine与Twelve存在意义的重要人物。
很遗憾的,Nine并没有像柴崎般这么幸运。他以一介孤独求道者的身分而生,
也以一介为理想而牺牲的殉道者而亡。
虽是这么说,但还是有些让人值得欣慰的事。或许他在有生之年和柴崎相遇,
有幸能在柴崎的身上发现,感受到了一些自己的存在价值也说不定。
柴崎不但是自己的理解者、信念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与自己站在天秤两端的存在。
毕竟所谓恐怖分子,就是等着警察来逮捕的不是吗?(笑)
‧故事的符码、象征意义与结局
本作的主轴有二,水面上的与水面下的,一体两面。
表面上是借由对社会发出不平之鸣,来反思现今社会的运作模式;
内里隐含的命题,则是少年们,或甚至该说是活在这样社会中的你与我,
究竟该如何自处,找回真正的自我价值。
Nine与Twelve大费周章花了八年只为了安排这一切,
除了原先意欲为当初牺牲的同伴们怒吼的目的之外,
我想或多或少还有想要好好观察这样的社会,
看看这个社会到底值不值得继续存在下去的想法在内。
值得庆幸的是,Nine和Twelve在人生即将结束前遇见了Lisa,
让他们重新看到了这个社会中的光芒。
记得吗?Nine与Twelve一开始是想要杀掉Lisa的,只是Twelve的一时兴起,
让整个故事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结局。
或许有些观众会感到疑惑,为何Nine在理解了这一切的一切之后,
最后还是选择了引爆核子弹呢?或许笔者可以提供一点思考的方向,
剩下的,就交给大家自行想像了。
对Nine而言,要完成他的夙愿,让人民理解这一切的方法,不仅仅是把事情闹大,
好让真相不能被掩盖而已。对整个社会而言,要让民众齐心反思一件事情最快的方法,
就是制造一个共通的敌人,或是制造一个等待被克服的困难。
看到福岛核灾之后之后日本社会整体的变化了吗?
或是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之后的政党轮替?就是这么一回事。
透过核弹在高空爆炸的EMP,让整个日本的电子设备毁坏,
同时达成了一种重开机的效果。让民众停下来,暂时自外于那些庸庸碌碌的琐事,
好好想想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题外话,我一直觉得Nine登塔看着核弹爆炸那一幕,是在致敬《Fight Club》
(斗阵俱乐部)。核弹的爆炸相对于建筑物的崩坏,以及爆炸之后出现的,美丽的极光。
整个过程象征著自我的毁灭,崩解与再生。
我想不仅仅是Nine、Twelve、Lisa和柴崎个人层面的重构,对剧中的社会整体也是如此。
.一些杂谈
本作虽明显有意仿效欧美连续剧,意图用连续事件冲突的铺陈来抓紧观众的目光
(甚至还加入了日本动画中极为少见的前情提要!),但实际上能接受的观众似乎极少,
甚至有人觉得本作开头过于沉闷,看不下去…
不过笔者很难体会原因何在,请看不下去的观众出来帮笔者解惑一下。
本作在技术细节上非常的真实,让原本看似荒唐无稽的“天才少年犯下恐怖攻击事件”,
借由这些描写增加了非常多的真实性。不论是刑警办案方式、电脑骇侵与交易技术、
犯罪技巧、甚至是核弹空爆等等的描写上都是。
你知道当笔者看到电脑入侵不再是随便乱打键盘的时候有多兴奋吗?
技术专家甚至还会出来诉苦:“我是专门补洞的,不是专门戳洞入侵的…”
更别提那些Cryptocurrency与伪造信用卡等等的细节了,在在让笔者赞叹不已。
提到缺点部分,本作前期花了太多篇幅在制造上述的冲突与表面炸弹解谜剧情上,
舍弃了许多文戏可以发挥的部分,煞是可惜。
Lisa的背景也太过平板,角色本身对自我价值的冲突与张力也不足,
让人很容易在观看严肃的Twelve和Nine内心纠葛时被Lisa太过单纯的动机带出戏。
另外,Five、Nine与Twelve过去的部分实在是遗珠之憾,篇幅因素,
几乎什么都没有讲的情况下,观众只能理解Nine与Twelve的动机,
而使Five完全成为平板,难以描述内心冲突的反派角色。
且,Five、Nine、Twelve在逃出孤儿院到成长为十七岁的现在,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虽然其实借由想像,以现在三人的精神状况来推估也可以略知一二,
但就是让三人的个性少了一点厚度。
若是多费心思调整剧本篇幅,本作很可能成为《Cowboy Bebop》那样的传世经典之作。
若是有幸看完此作的你,笔者诚心,非常诚心推荐你另一部
漫画作品《预告犯》,筒井哲也所著。
预告犯与《残响のテロル》这两部作品有着非常相似的外观与内涵,
真可以说是两个创作者都在类似的时间被同样的电波打到…
这位作者在法国很受欢迎,但不知为何在日本本土就是不红,怪哉怪哉。
‧结语
我们年轻的时候,心中一定都有私密的一角,是专为我们的梦想和希望而留。
总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个体,希望能凭一己之力改变这个世界,对世界作出贡献。
但所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成长的夹缝中理解到一件事:
每个人都只是社会中的一个小齿轮,虽然个体能力或有特出之处,
或许是在科学的力量之下诞生的天才,或许是爱因斯坦般的存在,
但近乎完人的个体,在群体的力量之前还是微不足道,只能任人摆布。
纵然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就此放弃梦想,放弃正义的价值,成为一个只会听人指令的魁儡,
然后将问题全部推卸给国家的大义、国家的尊严、体制的弊害。
剧中曾透过柴崎与幕后黑手的的口中,进行了这样的对谈:
“刑事ごときがなにを叫ぼうと、所诠岚の中の小さな声に过ぎん。
その声は、谁にも届かず消える。”
“たとえそうでも、俺は叫び続けてやる。”
(‘不论你这小刑警如何呐喊,声音也只会被湮没在风声里。’
‘纵然如此,我还是会持续呐喊下去。’)
对照2014年冬季现今的台湾社会现况,我想有一句话相当贴切。
谨以此句话送给各位读者。
尽己所能,但求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