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又宗观点:从沈懿现象看台湾音乐文化的困境
沈懿是一名台湾的饶舌歌手,他最近因为上了对岸的音乐节目《天籁之战》而爆红,回到
台湾以后,受到了台湾各大媒体的报导,包括壹电视、TVBS、东森新闻,几乎主流媒体都
给了沈懿正面的肯定,因为他是第一个到对岸的饶舌歌手,这非常不容易,因为大部分的
饶舌音乐都充满了情绪性字眼,在对岸严格的广电法限制之下,沈懿用西游记的元素,以
一曲《大闹天宫》红遍对岸。
这个爆红,沈懿等了16年,从17岁等到了33岁。
尽管他之前也小有成绩,曾经帮周杰伦的电影《功夫灌篮》写过插曲、也为曲家瑞打造过
饶舌歌、更在今年上过《中国好歌曲》,但是他受过的冷落,不下这些成绩百倍。沈懿曾
经为了生活,做过节目配音员、到夜店当过MC、甚至还扮过活动的布偶人,在人生低潮时
,他也曾到百货公司卖衣服。在卖衣服的那段期间,沈懿有时看到朋友或是歌迷,还会偷
偷的躲起来,不让别人发现。
沈懿跟我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躲,那一段“躲”的时间,他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我
会变成这样?”,这个问号,是很多台湾创作者最常给自己的符号。从《天籁之战》回台
后,其实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对岸的新闻已经从北京传到了哈尔滨,但是沈懿“回
家”后,媒体却只报导对手华晨宇,对台湾自家的沈懿,不但完全没有画面,还只字未提
,连名字都没有上。幸好在音乐公司和歌迷对媒体的串连反映下,媒体注意到沈懿,也才
有了这波爆红的机会。
我跟沈懿的音乐公司偶尔有一些成音上的合作,我就问了问对岸制作规模如何,黄建东老
板也只说是叹为观止,为了做一集节目,可以把一整个体育馆包下来,然后上百名乐队加
上歌手,每一首歌的排练次数都以一百次起跳,音效工程更不用说,每集节目都有专业的
成音师,把节目中的每段表演,当作是录音室的专辑在调整,对照台湾的节目经常只有一
名Keyboard老师,声音也只求平衡,也无怪乎亚洲的歌手都要往对岸发展了。
我一直觉得台北大巨蛋是个奇怪的议题,盖了个可以容纳四万人的巨蛋又如何?有谁思考
过,台湾有多少棒球比赛有单场四万人的市场?听说台湾最近又要斥资40亿在南港盖流行
音乐中心,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也请政府是否能好好先了解在地的音乐人,在花40亿盖场
地以前,能不能也拿出10亿着重音乐人才的发展?如果10亿太多,那是否能拿出4亿帮忙
台湾的音乐人?台湾一首歌的商业制作预算大概在30万,虽然不多,但也已经足够一个音
乐人过上好一段日子了。
我相信台湾还是有很多音乐人,他们有实力和毅力、有理想和梦想、还不乏成绩,可是,
我们的舞台很少,还经常要到别处发光发热,争取别人的肯定,就像沈懿一样,他从对岸
红回台湾,也只是突显了台湾流行音乐从辉煌到没落的困境罢了。
*作者为导演、影像工作者。现为牡羊座创艺影像有限公司负责人。
http://www.storm.mg/lifestyle/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