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标示一下
以下仅节录精彩片段>
我不上色了,因为不符合我婉转的风格
报告事项第二案‘中医门诊总额执行概况报告案’
蔡代表登顺: (PS:这位每次会议一直主张中医师人数成长造成假性需求)
方才与黄执行长聊过,四总额部门医疗面临相同问题,医师数每年大幅度成长,如果
平均分布弱势地区的确可提高就医可近性是好事,但台湾总人口近几年没成长,医疗资源
就无法等同成长。104年度医疗总额约6000亿,协商成长率年平均约3.5%,年成长总额约2
16亿,但医师数每年约2%的成长,新增加之医师为获取相当利益,整体服务量必须扩充,
相对的影响点值的成长。
资料显示中医师ㄧ年增加151人,假设每人年收入约200万元,一年需分配年度成长总
额约3亿元,依过去几年协商结果,中医成长率约3%,年度成长金额约6-7亿,但已被新进
医师瓜分3亿元,剩余的金额再挹注老年人口及慢性病成长,点值提升空间就被压缩。另
外就医人数负成长1.8%,看起来就医人数减少,点值应可改善些。105年成长的金额是要
投入艰困科别或是提供更多的服务,请中医师全联会审慎规划,以上建议请各位参考。
庞代表一鸣(健保署医务管理组组长):
蔡代表需要全联会先作回应吗?现在先作协商模拟考?
何代表永成: (全联会理事长)
蔡代表的观察大致正确的,除了新增医师数有总量管制,新增150人属于净增加,已
经排除死亡或停业的医师了;未来中医每年将会有350名新的中医师产生。与健保特约的中
医院所比例其实与其他总额相比是比较低的;事实上加入健保后很多科别不符合成本,都
是在做些血汗工作,中医也不例外,调剂费调升后现在也才23点,浮动点值下大概不到20
元,护理费10点,很难请到合格药师或护士,合理门诊量又变相扣钱,在经营上真的很辛
苦,也希望未来能有相关配套措施,以上简单跟蔡代表报告。
庞代表一鸣:
现况问题简单归纳:医疗供给逐年上升,需求人口未增加,实际利用中医人数负成长
,中医界反映服务提供不敷成本,整体付费者意愿不强;这么多问题,想请教三位专家的
高见。
林代表文德:
中医的部份我不太确定,但是以国际标准来看,台湾的医师数不算过剩,如果过剩就
不会有血汗医护人员了;主要问题是在分配不均;例如山地离岛地区留不住医师,显示医师
还是朝都会区集中, 医师分配不均问题可能还是要优先解决。
庞代表一鸣:
谢谢林老师提醒我们回归健保分配正义的本质。
黄代表伟尧:
中医在总额分配的部分,独立来看目前问题应该不大,因为现况的中医需求并未扩大
,而是中医师供给增加。既然中医列入健保给付范围,应该是设定全民均有需求;但是除
了现在中医师人口比的现况分析之外,没有真正算过全民对中医的需求有多大;即便是中
区中医师供过于求,但其他地区的中医师人口比的合理平衡点,是需要大家用心计算的。
5、6年前曾经推估过西医专科医师的人力需求,以专科医师人数与当时工作负荷量推估未
来趋势,不至于有专科医师人力缺口;然而现在讨论的四大皆空等问题,问题应是出在专
科别间医师人力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科别的专科医师过剩或不足。由于选择轻松的科别的
医师,是不会有声音的;而有问题的专科别医师,则会出声抱怨。但是医疗毕竟是专业自
主的职业,首重内部自我专业管理,若能自我专业管理,很多问题应可预防或解决。所以
建议中医省视未来会不会有类似问题。如果希望借由外部行政力量去规范内部专业问题,
很可能会有副作用。目前,中医师要注意的是中医师人数的成长,考虑扣除退休/停业中
医师后,推算大概合理的中医师成长应落在哪里;另外,中医要发展属于中医特色的医
疗来提供民众医疗需求的医疗服务,以上是我的建议。
庞代表一鸣:
黄老师提醒我们注意供给问题之外,另外提醒我们注意传统医学与必要医疗
(essential medicine)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