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bcer ()》之铭言:
: 关于土豆:
: 心血来潮想写写这个问题,
: 穿越历史小说里,汉末唐朝等农耕社会里,常常为粮食不足所苦,
: 除了多季稻之外,常读到男主开始种玉米,
: 土豆等高产作物,亩产数百斤什么的,
: 刚开始没注意,一本这么写,两本这么写,很多本种田流都这么写,怪怪的,
: 土豆(落花生)什么时候变成高产作物了?
: 男主为什么一定要种土豆(落花生)解决粮荒呢?
: 查了一下,中国的土豆指的是,洋芋,也就是马铃薯啊,
这篇让我想起之前我好奇查了一堆有的没的。
汉唐都比现在热
http://www.people.com.cn/BIG5/198221/198819/198845/12305285.html
第一个寒冷期约250年,结束于前8世纪中叶,相当于西周时期。先秦文献记载周王“驱虎
豹犀象而远之”,这其实有冒贪天功之嫌,应该是中原地区气候转寒,迫使喜暖动物南迁
的结果。《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江汉流域现
在都不封冻,说明寒冷气候已经影响到了长江流域。
第二个温暖期涵盖了春秋、战国、秦和西汉,至公元初结束,持续700多年,这也是
中国历史上的繁盛时期。汉武帝刘彻时(前140-前87),司马迁作《史记》,在《货殖
列传》中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
麻﹔渭川千亩竹。”橘、漆、竹皆为亚热带植物,当时均超出现今分布限度的北界,証明
气候要比现在热多了。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为了封堵,汉武帝斩伐河南淇园
的竹子,编成容器以盛石头,来堵塞黄河决口(《史记‧河渠书》),可见那时淇园一带
竹子是很繁茂的。
第二个寒冷期约当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公元6世纪结束,持续600年。气候转冷
,中原王朝的国力也转弱。三国时代曹操(155-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而不结果
,唐李德裕在《瑞桔赋‧序》中说:“魏武植朱于铜雀,华实莫就”,气候已比前述汉武
帝时代寒冷。
黄初六年(225)冬十月,魏文帝曹丕陈兵广陵(今淮阴),准备大举伐吴。这一年
大寒,水道结冰,兵船无法从淮河进入长江,魏军不得已退兵。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
有记载的淮河结冰。竺可桢据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桑、枣、桃的开花时间,推
测当时的黄河以北地区,物候比现代推迟2至4周,气候也比现在冷。
据《资治通鉴》,公元334年开始,渤海连续三年结冰,前燕慕容(huàng)率兵马
、辎重从昌黎出发,踏冰行军三百余里,奔袭辽东,讨伐叛将慕容仁。对这次渤海结冰,
当时人的理解是,慕容仁“叛弃君亲,民神共怒”,前此大海从未封冻,而自慕容仁造反
后,渤海连续三年封冻,这是天意“欲使吾乘海冰以袭之也”。
在北方海水结冰足以承载大军行进时,南方长江流域结冰也不薄。南朝这时在南京覆
舟山建立冰房,用以保存食物新鲜,使其不致腐烂。南朝都城在建业(今南京),要把覆
舟山的冰房每年装起冰来,可以断定,当时冬天要比现在大约冷2℃,年平均温度比现在
低1℃。
隋唐是中国的第三个温暖期,持续400多年,到9世纪末结束。史载唐高宗650年、669
年和678年,长安冬季都无冰无雪﹔唐玄宗李隆基时(712-756年),皇宫里栽有梅树,
妃子江采苹因其所居种满梅花,所以称为梅妃﹔玄宗还在宫中种植柑橘,大诗人杜甫《病
桔》诗,即提到李隆基种桔于蓬莱殿,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八)说,天宝十年(
751)秋,宫内有几株柑树结实一百五十颗,果实味道“与江南所进无异”。
唐代农作物的生长季节也比现在长。开元十九年,扬州首次出现双季稻的记载,其粒
与常稻无异。竺可桢据以上推测,当时最高年气温比魏晋南北朝高3度,比今天也要高出1
℃左右。
“明清小冰期”
公元1000-1200年的两宋时期,中国气温又趋寒冷。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地区已不知
有梅树,其情况与现代相似。苏轼咏杏花诗有“ 关中幸无梅, 赖汝充鼎和”,哀叹梅在
关中消失。同时代的王安石写诗咏梅“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嘲笑北方人常误认梅
为杏。从这种物候常识,就可见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
史书记载,公元985年,九江一带“雪降三尺,大江冰合,可胜重载”﹔1111年,水
面达2250平方公里的太湖,首次结冰,且冰的坚实足可通车,湖中洞庭山上橘树全部冻死
﹔从公元1131年到1260年,杭州春节降雪,每十年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四月九日,比十二
世纪以前十年最晚春雪的日期差不多推迟一个月﹔1153-1155年的绍兴年间,金朝派遣使
臣到杭州时,苏州船工还要预备铁锤破冰开路,金蔡珪《撞冰行》诗中写船工“昔岁江行
苦风雪”,“扬锤启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
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被派遣到金朝,他在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阳历10月
20日)到北京,当时西山遍地皆雪。他赋诗纪念,并在注中说:“至是适以重阳,??西望
诸山皆缟,云初六日大雪。”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北京附近的西山重阳节遍地皆
雪,这种情况现在极为罕见,但在十二世纪时,似为寻常之事。而从杭州春节最后降雪的
日期来判断,杭州在南宋时,四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要冷1℃-2℃。
宋末元初,中国气候又经历了大约100年的短暂温暖期,但回暖程度远不及前三个温
暖期。在公元1200、1213、1216和1220年,杭州无任何的冰和雪。道士丘处机(1148-
1227年)这时正住在北京长春宫,公元1224年寒食节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可知那时北京物候,与北京今日相近。
公元1400年至1900年,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寒冷期,各地方志对此多有
记载,竺可桢称为“方志时期”。 1329年和1353年,太湖两次结冰,“冰厚数尺,人履
冰上如平地,洞庭柑橘冻死几尽”。 1873年,西安府三原县连续“大雪六十余日”。最
冷的冷锋出现在1620-1720年,期间汉水7次结冰,淮河8次结冰,太湖与洞庭湖4次结冰
,北京的冬天也比现代要冷2℃左右。
这一时期正值全球小冰期,中国称为“明清小冰期”。同一时期的欧洲,气候也急剧
转冷。俄罗斯平原的寒冷期约在公元1350年开始,中欧的德意志、奥地利从公元1429到
1465年,气候明显恶化,而公元1430、1550和1590年的英国饥荒,都因天气寒冷所致。由
此可见,中国的寒冷时期,虽未必与欧洲一致,同始同终,但仍然休戚相关——寒冷潮流
开始于东亚,逐渐向西移往欧洲。
====
中国王朝的起起落落其实和气候变迁有不小的相关性。
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一个温暖期,东汉后又开始变冷......
到了隋唐又一个温暖期。
宋朝时又开始变冷,这时江南那一带己经变成粮食主要产地了,北方粮食产量越来越差。
元朝时有小小回暖一下......
然后就是有名的明清小冰河时期......
汉唐时的盛世都刚好撞上了温暖期。
然后再加上一些育种史的考据。
玉米如何征服世界?
https://case.ntu.edu.tw/blog/?p=26347
明朝陈振龙引进番薯
http://m.dz8.net/lswh/whzt/59043.html
就种植难易来说,番薯极容易繁殖,番薯藤遍地传生,剪下一段就可移栽,几天后便充满
生机。它对土地要求很低,山地、畸零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与稻麦等能互作补充
,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玉米则没有这般皮实。至于马铃薯,它种性不够稳定,在
早期的传播中往往有严重的退化现象,甚至自然绝种,成为它在科技不发达时代的最大软
肋。
====
所以我一直很怀疑玉米和土豆 (马铃薯) 真的那么好用吗?
而且土豆还卡了一个过冬问题,寒冷期时要解决这问题可没那么简单。
气候变迁、品种问题还有水土不服......感觉就没主角们想的那么理所当然呀!
不过后来想想我也是吃饱撑著没事做,爽文管那么多做啥。 (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