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哪本书水调歌头抄得最好

楼主: shuanpaopao (八咫鸟)   2017-09-07 06:02:21
前几天追调教大宋时,刚好看到抄水调歌头的部份。
节录那章后作者“为什么作者都只抄那几首”的回应。
──
这里只是想替所有的历史作者说句公道话。
有的书友说:
“怎么所有的历史书,翻来覆去,抄的就是那几首诗、几首词?
就没点新鲜的了?什么水平啊?”
有新鲜的。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柳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很少有人读过这首词吧?写的是什么?谁写的?好在哪里?
如果单拿出来,你们看着是不是一脸懵逼?
历史文抄诗词这是必然,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想写好一个抄诗的桥段,
不单要情节够突出,
而且抄来的诗词要附和意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不然就是瞎抄。
中秋节我抄个《满江红》不合适,
同样作者抄个九成九的人都没听过的词,你们也得认可才行吧?
所以抄词的同时,词要合境、意要达心。
还要有极高的辨识度,减少因注解旁白出戏的可能。这很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词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谁写的,表达什么意思呢?
也就只有那么几首了吧?
“明月几时有”写中秋的,《满江红》爱国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骚包耍帅的。
这就是名词名句的辨识度,
不用作者再破坏整体文章的连贯性去特别交代诗词背景、意境的现成货。
就比如刚用过的《听颖师弹琴》,
你们回头再看苍山用了多少笔墨去说明这首诗的成因和意境?还要刻意去渲染气氛?
可即使渲染了那么多,苏子瞻最后把《听颖师弹琴》改成宋词,
似乎你们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吧?甚至没当回事儿。
殊不知,苏轼改那首词从技术层面和美感上都比《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牛的多。
这就是它的天然缺失,知道的人太少了。
所以以后看历史文,别喷作者就会那几首词。真的是能用的太少了。
───
“水调歌头”、“青玉案”等等有名,辨识度高。
与其说是给古人看,不如说是给多数古文造诣不深的读者看。
通常来说是作者不会写,只能用抄的。
但就算作者文学底子深厚能自己写,让主角用自己写的诗去打脸,
多半也会被质疑“哇你算老几?凭什么你写的能折服古人?”,
用一些不有名的大概也是“这首听都没听过,凭什么折服古人?”
还得花篇幅解释这首好在哪,
不如大家都抄地位就摆在那的大杀器来用省事。
谁敢说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不好?
谁能质疑青玉案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得不美?
读者不敢,书里的古人也就不敢。
既然大家都说好,甩出去能技惊四座也合情合理了。
用到烂的那几首,
稳定发挥着让读者知道“懂,这里是主角要装逼。”的作用。
至于要怎么“抄得好看”,才是作者发挥本事的地方。
说到底就只是网络小说─历史分类,不是古文赏析。
诗词只是点缀,用途在烘托气氛。
也知道作者的极限多半就在那里,可说是“不得不抄”。
别太荒谬的我都能接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