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请益] 28岁女理财规划

楼主: s324927 (pokerface)   2018-05-14 16:41:16
我有些不同意Renenth大的地方,并不一定正确,也想分享些想法,和同为学习财务规划
的所有前辈请教:
1.市场报酬并不是“用时间来换取”的,报酬来自承担风险,几乎是财经学界被检验得最
无疑义的铁律。再者“任何风险和动荡,在时间面前都将显得再也不可怕”,恕我用词严
厉,更是可怕、不负责任的描绘,至多只能令在真实世界,毫无持有任何证券经验的“门
口观望型投资人”(我临时杜撰的词汇,指对市场充满想像但尚未投入血淋淋的自己金钱
的族群)信服。这是因为,“想像价格波动”和“真实和价格波动共处”是天差地远的两
回事,更遑论市场过度修正的疯狂时刻,我们自己的反应会如何超乎预期、如何不理性了

我会这样来介绍投资:永远记得投资是以亏钱的可能,来换取赚钱的可能。直白得甚至近
乎儿语,但能直指核心。
至于投资时程越长,胜算越大,这是经过财经学界严谨统计的成果,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常
识“基石”,值得好奇的人忽略网络文章、忽略人云亦云,亲自透过阅读来深刻理解,成
为建构自己投资组合的观念助力。
2.我也同意刘凤和先生的观点:第一个,买够几大基本险种(意外险、重大伤病险、癌症
险及寿险,车险部分第三人责任险保额拉高);第二个,坚持储蓄;第三个,一段时间后
,才将至少五甚或十年内用不到的金钱作为执行投资的部位。大部分的年轻族群,待这三
个动作完成后,才需要来考虑购买寿、产险公司摇钱树们的诸如“终身住院医疗险”、“
实支实付医疗险”、“残扶险”、“长期照护险”...等等金融商品。
诚然,对刘凤和先生理念的接受度,自然是因人而异,就是了。
3.我也从Renenth大的文字学习了些很好的概念,但丝毫无法苟同Renenth大的“储蓄险可
能是一个考虑的选项”,虽然这种金融商品单独提出讨论,实在多有值得诟病之处,但我
不细说,只想引用自己部落格文章的段落来提供些观点:
“绿角提出以‘提前解约会造成帐户价值打折’单一条件来判断任何金融商品属于B股
收费结构与否,这个简易的方法,有过主动投资(无论挑个股还是挑基金)真实经验的人,
想必完全可以轻易理解......为了让自己投资组合打败大盘指数而透过各式各样的“操作
”,每日每夜 (由其是夜晚)随着价格波动心理承受的那个压力,绝对能像恶灵一样蔓延
到生理上,你的食欲、你的睡眠品质、你的脸部表情、你咬牙的次数、你饮进日常根本不
太饮用的糖咖啡酒精的频率......
没有投资经验的人要怎么办?怎么可能知道‘提前解约会造成帐户价值打折’会有
什么问题?契约定都定了我还反悔,难道适度的惩罚不是我应得的吗?
股票市场里,为了拿到报酬,会需要拿亏损的可能来换。即便是金融素人,前面都
看不懂到了这句话至少要能看懂——‘需要拿亏损的可能来换’。
你说呢保单凭什么?保单是赚钱的工具吗?我是没听过此说,你曾听闻,务必咒骂
我一句孤陋寡闻之类。
你想让保单转移你的风险,还是将你和风险连结起来?
我如果说,保险商品的任何效益完全没有资格让投保人‘需要拿亏损的可能来换’
,恐怕不算言过其实。
你买保险(也就是,为自己添加保障、转移风险的一种举动)还要像踏进股债市一样
担忧本金的变动,人生烦恼已经很多,不太需要金融业再来落井下石。
所以逻辑就是这样了,如果对金融机器的运转一窍不通,能知道‘保险商品的任何
效益完全没有资格让人需要拿亏损的可能来换’就够了,27个字,毕竟它凭什么呢?倒不
用非得耗日费时、研究理解才有机会绕越保险市场的地雷区。
即便是确实有连结股债基金的投资型保单也可以用27字诀,只是它的问题又牵涉到
非机构投资人在股债市偌大成果里的‘合理份额’到底该长什么样子,所以加倍复杂了些
,但是,也可以掌握另一个原则来确立不消费的信心——财务安全,来自于简单至上。
就是这样:为什么不买呢?哎,实在太复杂,算了不买了。
至少在金融界,这样的想法‘太’多时候都行得通。”
4.“唯有专注在本业,使自己在市场上的价值提高,才能永保不败之地”我也无比同意Re
nenth大的文字,这段话重要性,也许更在金融知识之上,也未可知。
仅供参考,我肯定有谬误、知识不完备之处,就先行谢过不吝赐教者了~
作者: ntoufatman (胖侠)   2018-05-14 16:49:00
自己做债券都比储蓄险绩效好,个人不推储蓄险储蓄险业者也只是拿保户的钱去投资,所以自己做就好了
楼主: s324927 (pokerface)   2018-05-14 17:13:00
我想引用Ben Carlson的话:“请不要老是想在金融市场里寻找精确性”,债券基金或ETF报酬可能高于储蓄险,也可能低于。债券部位的功能应是在资产配置中发挥稳定的功能,而保险,应是在人生旅途中发挥财务风险转移的功能。一旦将各金融商品结合(或者说是,混淆),将之复杂化、杠杆化甚至正反向化,金融业就能制造出无限多“只”利于产业自身的收费结构。
作者: Unstable (就是爱吃阿~~)   2018-05-14 18:06:00
推讨论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