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FSA exam-QFIC考试准备

楼主: howei (howei)   2017-07-15 13:23:10
昨天QFIC考试放榜,很意外地通过了,带着这份有些侥幸的喜悦,
再加上刚好要分享经验给我的几个朋友,
所以就干脆来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准备考试的经验和心得。
CFAiafeFSA板学生时期还蛮常逛的,
不过印象中从没看过准备FSA level考试的心得文,
所以我也希望这篇文能抛砖引玉一下,
希望看到这篇文的同行们也一起来分享自己的经验!
【FSA track选择】
这篇文会把重点放在准备QFIC的经验上,
不过还是很囉唆得介绍一下FSA track的选择,
因为对于大部分还没开始考FSA level考试的读者应该跟半年前的我一样,
对于要怎么选择track感到困惑。
还没有基本概念的请自行上官网和美国讨论区爬文:
https://www.soa.org/Education/Exam-Req/edu-fsa-req.aspx
http://www.actuarialoutpost.com/actuarial_discussion_forum/forumdisplay.php?f=49
这边都有很详尽的说明和解释了。
由于我自己的工作内容跟ERM和QFI比较相关,
所以当初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犹豫,
原本比较倾向选择ERM track,不过爬了文和问了朋友后发现,
ERM track的考试比较倾向需要背诵,而且是比较质化及概念式的,
由于自己记忆力很差,
并且对于ERM的学习内容是否能直接对工作产生助益有所质疑,
于是也开始考虑选择QFI这个track。
QFI这个track顾名思义就是考财工和投资相关的内容,
工作后发现精算的发展趋势在未来不管是随着会计准则IFRS 17的上线,
或是监理制度的改变,都将采用更大量且深入的财工知识,
而且虽然学过财工相关的课程,不过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半调子,
想要借由这个机会把财工及投资相关的知识补足。
同时,相较于其他track有更多的计算及较少的背诵,
都更符合我的背景和兴趣(容后详述),
于是就决定要走QFI这个track。
到了考场当天才发现,原来台湾大部分考生是选择ILA,
我想是因为这个track是最直接与寿险业务相关。
当天台北考场只有三个track有人考: ILA、QFI、ERM
全场二十余人吧,
ERM只有一位,QFI应该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人,其余都是考ILA
小样本提供给大家参考。
【个人背景】
在分享准备过程之前,先讲一下我自己的学习背景,
让大家在参考我的方法时比较有个基准,
才能知道哪些东西是我有你没有,哪些东西是你有我没有的,
在拟订计画时可以再做调整。
我大学及研究所都是读财金相关的,
因此算是接触了大量的经济、财务和投资课程,
我觉得这些背景知识是我在准备QFIC时蛮大的优势,
因为投资面的内容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多少碰触过,
并且经过大量的申论题的考试训练,
所以在这一块我准备起来就比较轻松。
财工方面是我比较弱也着力比较深的地方,
研究所不是财工组的,
财工修的课严格算起来只有两门,
其中一门修的就是随机微积分,
用的是大家口中的那本圣经: Shreve写的Stochastic Calculus for Finance II
算是有认真的把基本的那些定价过程和推导走过一遍,
但是利率模型基本上没什么琢磨,
所以这一块相对较弱。
另一个比较弱的部分是时间序列模型,
虽然也有修过相关的统计课程,但是并没有深入去学,
而QFIC考题在利率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上占有很大的比重。
【准备材料】
FSA level的考试和Preliminary考试最大的差别是:
教科书至少要大致看过或确定教科书讲的内容你大致都懂,
只看study manual你很可能看不懂
(没有背景知识很难直接理解study manual,他基本上只是做重点摘要)
或是在读Study manual时你手边要有教科书,
对于study manual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去翻找。
不过要把所有教科书在三四个月的准备时间看完是不太可能的事,
因为量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我的做法就是针对自己比较弱或不熟的地方老老实实得看过一遍教科书,
对自己比较有把握的部分就直接看study manual,
有不懂的地方再回去找教科书。
我使用的是PAK的study manual,
因为我只念过这个出版商的study manual,所以无从与其他出版商比较,
不过在开始念之前爬文的结果是PAK讲的可能比较不那么深入和清楚,
但是该涵盖的内容都有涵盖到,
简单来说它比较完整。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也的确是如此,所有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它都有列出来。
PAK整套教材其实蛮丰富的,不过我时间实在不够,
只念了它本文的study manual和condensed summary,
没有写它任何一题模拟题,
也没有用它的flash cards(现在还是不知道那是什么,可能是帮助记忆的东西?)。
再来是study manual版本的问题,
我是使用比较旧的版本: 考的是2017 spring,但我用的是2015 spring版,
这边要提醒各位特别注意,在直接下去念之前,
最好先把考试的syllabus顺过一遍,
先看手上的资源是否完全符合考试需求再开始念
(特别是如果拿旧版study manual),
不要像我一样,糊里糊涂得就直接开始念
(还好2015到2017没有太大的修改),
愚蠢如我是到考试前的两三个礼拜才做这个顺syllabus的动作,
结果发现多了一本教科书和几篇官方的study notes…
而且还发现新增加的这本教科书应该对整个财工公式和计算的完整掌握会有很大的助益: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mathematical finance volume 1 stochastic calculus,
真的是相见恨晚,但也没时间好好看和练题目了,
所以只能以欣赏的方式大致带过。
新增的官方study notes就更无从下手了,
因为基本上study manual会整理官方study notes的重点,
所以不会直接去看study notes,但既然旧版的study manual没有,
就只能直接去看study notes,内容很多而且要自己抓重点,
所以我也只能大致浏览过…
所以建议大家还是使用最新的study manual吧,
就准备的效益而言绝对是最高的。
再来就是最重要的准备教材了: 考古题。
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下我之前po在本版针对前五科的准备方法,
我觉得最有效且直接的方式就是把sample所有题目弄懂练好,
这些计算题要过都不太困难。
考QFIC前觉得把考古题练好这套方法在FSA level的考试应该不太管用了,
因为都是申论题,且内容非常多,
应该会出许多之前没有出过的题目。
虽然当时觉得如此,不过我考前最后时间实在不够用,
考前两三个礼拜才大概把所有范围走过一遍,
死马当活马医的情况下才使用老招: 专心练考古题。
没想到用这个方法最后还是让我通过了,
不过我想这个方法奏效的原因是: QFIC这一科已经考了很多次了,
从2013年改制到我考试之前,就有7份完整的考古题
累积了大量的考古题,他想要测验的题型和考点基本上都已经在考古题里了,
最好的是: SOA还附上了详尽的解答,
写完考古题的检讨基本上就是在做深入复习。
这种已经出了蛮多次的考试有好有坏,
好处当然就是以上提的,题型和考点基本上都已经出过了,
在准备和复习上会有明确的方向,
但是坏处呢? 因为SOA也知道随着这些考题释出,
就必须要增加考题的难度,以增加鉴别度,
用来维持三到四成通过率(QFIC似乎是所有考试中通过率最低的…)。
虽然考点和题型类似,不过计算的复杂度和计算量一年比一年增加,
可以明显看出后期考试的难度高于一开始考试的难度,
我在练习的时候,针对QF的部分,
三个小时的考古题我可能需要五六个小时才算得完= =
后来上actuarial outpost论坛才发现大家都碰到这样的困难,
结论是: QFIC中QF部分的考题凡人是无法在给定时间写完的,
所以能把握的地方把握住,尽量算快一点就好,也不用太紧张。
对于其他track的考制没有太多研究,
如果是那种刚改制的考试,从考古题切入的方式可能就没那么管用了。
【时间安排】
我大概是在今年初才下定决心要来考QFIC,
考试时间是在四月底,所以准备时间也就是三四个月,
PAK建议的准备时间是四个月,
不过我认为三四个月对于这样的大考试实在太赶,
到最后我其实舍弃掉很多我不太熟的部分没有念,
因为时间实在不够用了。
我认为这样的考试用大概半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准备会比较游刃有余,
再加上如果你工作跟我一样很常要加班的话,
应该有必要把战线延长。
至于总读书时数,我认为是因人而异,
有听过一个说法是SOA有建议每个小时的考试大概就是对应100个小时的读书时数,所以这
科五个小时的就应该唸500小时
这样算下来如果以四个月来看,每周必须要念超过30个小时,
这个对于工作繁忙的人而言其实很难做到,
我简单算了一下我自己的准备时间,应该是200到300小时
真的必须抽出许多时间来念,因为内容的量实在相当多
分享一下我当时念书的作息:
我工作是常常需要加班的,
从八点半开始上班,平均大概会加到八九点才下班,
而且variance又有点大,有时候七八点没紧急的事就可以赶快闪,
有时候又必须加到十点十一点,
所以平日实在很难固定下来读书的时间,
我的读书作息也是到后来才有调整出个模式,
就大致分享一下:
尽量维持睡眠时间在7个小时,
加班没那么晚的话就十点睡、五点起床念书,念到八点去上班
(不过常常念到七点多很困又回去睡回笼觉zzz);
加班比较晚的话就十一二点睡、六点起床念书,一样念到八点去上班。
对我而言,平日晚上根本无法念书,因为工作了一天,
不管工作到几点都很难有那个精神念书,
所以只能运用早上的时间念书,虽然我很爱赖床,
起床的成功率大概只有不到八成XD
不过早上念书的功效对我而言还是大胜工作了一天之后的晚上,
所以我从不在白天晚上念书,尽量逼迫自己早点起床,
虽然无比痛苦阿…
之前也有试过那种分段睡眠,回家后先睡个半个小时左右再起床念,
那样精神会蛮好的,而且白天就不用辛苦的起床。
但我的问题是下班的时间很不一定,如果回到家都已经十点十一点以后,
这个方法就不可行了。
如果有时候先睡一下,有时候又是早上要爬起来,生理时钟会乱掉,所以对我而言此路不
通。
不过如果你能够比较早下班,我觉得这样的分段睡眠是蛮好的,
至少省去了早上要爬起床的痛苦XD
周末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有时间就多念一些吧
我个人的读书习惯是无法连续长时间的念书,通常注意力会无法集中
所以我在周末会少量多餐得念,
并且一定要保持运动的习惯。
【读书方法】
如前所述,我的财工部分相对较弱,而投资部分相对较强,
所以在念书的方式上也有差别,
财工部分是先念教科书,再念study manual
(以study manual的每一份为一个单位: 教科书(unit 1)->study manual(unit 1)->
教科书(unit 2)->study manual(unit 2)…)
几乎把所有Neftci那本教科书指定的范围念过一遍,
Paul Wilmott那本也是几乎念完,
念到这两本书的利率模型那边都卡卡的,不是很熟,
许多推导和性质有直接跳过,因为太难了
念到Tray那本时间序列的时候,因为卡关太久,
延误了进度,决定先跳过最后再回来念,
但因为时间不够,最后也没有回来念…
这边是我后悔的地方,最后做考古题发现:
时间序列必考,有些年度比较难,有些年度简单,
但是只要对基本知识有掌握,其实是相对好拿分的部份
虽然考古题有练到时间序列的题目,但在背景知识薄弱之下,
像是用硬记的,上了考场果然GG,
时间序列的题目计算部分我直接跳过,
只写了一些名词定义和说明类的(之后考试技巧章节会再讲)
QFIC基本上分成财工部分和投资部分,财工早上考,投资下午考,
财工部分的配分约占55%到60%。
财工大部分的题目都是计算题,
所以这部分对大部分数理背景较强的精算人员可能是相对比较熟悉的,
但涵盖的内容很广泛,所有学界、业界有在用、没在用的模型和方法都在范围内,所以虽
然内容的深度并没有太深,
(个人认为虽同样以数学语言做整本书的主干,Neftci相较起Shreve较不严谨,
数学上琢磨也没那么多,主要着重在涵盖大量范围的财工模型运用)
但内容的广度就足以让你需要花很多时间把这些东西都看过。
再来就是考题的计算量非常大,时间根本不够用,
就算对这些计算很熟悉了,考试还是不太可能在给定的时间下写完;
如果对于计算的基本熟悉度没有的话,那真的就凶多吉少。
所以熟练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我这一块也做得不好,因为我也是到最后在练考古题时,
才意识到计算的重要性,一开始在念教科书内容时,其实没有搭配题目练习,
所以如果让我重来,我会建议大家搭配新的那本教科书: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mathematical finance volume 1 stochastic calculus做
练习,经过大量练习写起考题来应该会顺很多。
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对于观念的巩固,
虽然我没有做大量的计算练习,
但在念书时都有认真想推导过程,
所以无形中其实也算在心里练了那些计算。
投资方面的部分,就像我前面讲的,
自认基本知识已经有掌握,我念的方式是以study manual为主,
教科书为辅,
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portfolio management process和asset allocation,
这些都是必考题,而且相对容易掌握,有念有分。
其余投资资产的部分就是能记多少是多少了,
基本上股票、债券、MBS、CB等等无所不包,
内容也是非常广,而且会带入一些专有名词,
务必搞懂那些专有名词背后的涵义是什么,这些可能直接就是考题了。
投资的部分考题也是有计算题,包括如何做资产配置、资产负债管理、
投资决策、投资策略等等,这些我觉得都是相对好拿分的部分,
务必对考古题那些题目的题型深度掌握。
投资部分相较于财工部分是比较简单的,时间也比较没那么压迫,
所以在准备上不要忽略任何一种考古题出现过的题型,
不像财工部分可以放掉一些题目不写,
我认为除非是记诵性质的题目无法强求,计算题都必须要掌握。
前面多少已经提过整个准备流程,再总结一下:
基本上我就是把所有考试内容先念过一遍(textbooks + study manual),
财工和投资有不同的准备方式,
全部念完之后就只剩两三个礼拜了,
这时候就开始写七份考古题+念PAK condensed summary。
刚开始写考古题时很痛苦,因为大部分题目没看解答还是不太会,
对于自信心打击蛮大的,因为就快要考试了,想说是不是还是准备不足,
但越写越写就对它的题型越加掌握,SOA出的官方解答又非常详尽,
还会告诉你考点是什么,大部分人写得不好的点在哪里,
等于告诉你他们预期的答案应该要长怎样,真的是很佛心。
最后冲刺阶段我大概就是花两三成的时间念PAK condensed summary做复习
(我自己念书是没有什么笔记的习惯,有些人分享他们边读会边自己做笔记,这时候念自
己做的那些笔记,效果应该会大过于念condensed summary)
其余的时间就拿来做考古题和检讨考古题。
从2013 fall到2016 fall总共七份的考古题,我做了两遍,
这也就是我最后冲刺约一两个礼拜所做的事情了。
小记-
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很难请假,
原本的计画是在考前一两个月把温书假分开来请礼拜一或礼拜五,
每个礼拜全职念三天,但最后很悲惨的都无法照这个计画请,
幸好最后还是成功在考前请了三天温书假,
(原本应该有十几天的温书假配额的,好浪费XD)
加上六日,考前五天就是专心做考古题和复习condensed summary
现在想到那几天去图书馆的时光还是觉得很痛苦XD
就是每天算不完的随机微积分、记不住的内容和不停对自我的质疑,
不过这段时间真的是最重要的,要把自己的状态在考前调到最好,
才有机会战胜这个大魔王。
【考试技巧】
时间控制是一切。
就像前面说过的,财工部分的考题,计算量多到你不太可能算完,
这时候你就要在时间上做取舍,所以每分钟的配置都很重要。
我基本上的作法是这样的:
因为整个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五个小时是300分钟,
每一个考分所分配到的时间就是三分钟。
任何题目,只要它有一分,它就是分配到三分钟的时间,
只要它是两分,它就分配到六分钟的时间,依此类推,就这么简单。
不要因为哪题比较困难,就自己分配给它比较多的时间,
没有哪一分是比其他分更重要或更不重要的,一分就是一分。
但这只是第一轮的配分,因为财工部分基本上算不完,
所以在第一轮写的时候,
我会跳过那些我觉得没把握或在分配下的时间写不完的题目,
因此全部写完第一轮之后应该会剩下那些被跳过的题目分配到的时间,
这时候再去做自己觉得相对有机会的题目,或是去补没写完整的题目。
再来,整张考券在批改的时候,是分成非常细的单位下去改的,
任何一个子题都是独立的计分单位,并且SOA的考官们会部分给分,
所以任何子题都要试着去做答,特别是那些非计算题的部分,
一定要写写看,反正又不倒扣,随便写搞不好还真的拿到一些分数。
计算题也是,因为会部分给分,SOA考古题的详解也强调,
重点不是你算的数字对不对,而是回答的过程、逻辑、推导合不合理,
有没有回答在正确的方向,这些都会部分给分。
像我这次的经验,其中有好几题知道一定是错误答案,
不过我的推论过程还是有写完整,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题目,一个题目是有关两个随机过程的相互关系,
明明觉得应该可以掌握的,可是怎么导都导不出个漂亮公式,
花了蛮多时间,最后还是导不出来蛮气馁的,但我还是有把推导过程写下
另一个题目是duration match的题目,
最后算出来的资产配置其中一个资产余额居然算出负值,
然后把这个资产配置金额带入,怎么样都跟想要算的duration对不起来,
而且应该是差得蛮离谱的,记得那时候验算了两三遍还是找不出问题= =
其他还有很多题目也是类似的情况,自己觉得最后写出来都抖抖的,
不晓得对不对,但推导的过程自己觉得应该都在正确的方向上,
所以考官应该也都有部分给分。
以我空了两个大题,大部分题目又都没把握之下还能过关,
我觉得应该也幸运给了比较仁慈的考官改XD
【最后总结】
真是抱歉,拉哩拉扎的就写了一堆,
能够看到这里的板友也蛮厉害的XD
最后我想要讲的是准备考试的心态。
入行前一直知道精算这一行在初期最辛苦的就是要边工作边考试,
虽然之前在做FAP的时候也觉得蛮累,不过因为毕竟不是考试,
有空有心情就有一搭没一搭的做,也不觉得太辛苦。
但面对第一个FSA level的考试就真的觉得边工作边考试是蛮辛苦的,
考试时程就摆在那边,准备考试的计画却很难照着进行,
因为工作上常常会突然冒出非预期的事情,
要加班的情况下打乱读书安排。
上班就已经很累了,每天早上还要逼自己爬起来念书,
会觉得那段时间都一直是蛮紧绷的。
所以我觉得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考这个试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然加薪是一个最重要的动力XD
不过说实在的,就像版上常常会出现的讨论,
精算付出的努力所得到的回报(至少在台湾)相较于其他投资或银行的工作,
也不一定会比较高。
如果考试只是为了加薪,那念书起来会很痛苦的,而且也不值得。
但如果回到想要学更多东西、让自己更充实的面向上,
我很珍惜精算这个在工作的同时还能不停学习新知的行业。
精算有个特质是知识的分享非常普及,
不管是跨国或跨学术领域交流,这个圈子里面许多理性而聪明的人,
俨然形成一个利益共生的共同体,
使用的技术艰深但是又能同时保有商业世界的弹性并广纳意见。
回到SOA,
SOA设计的这些考试在我看来完成度是很高的,
同时着重在观念和基础知识的习得,每个考题都是先有个学习目标,
为达到那些学习目标才出那些考题,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并不会刻意刁难
(至少在QFIC这个科目,我感觉没有什么是要硬背的没意义细节,不过听朋友说ERM track
似乎有更多琐碎的记忆)
如果是站在想要完整的习得这些知识、方法论和技能的角度来参加考试,
那考试本身的准备就是我们的收获了。
不管过与不过,学到的就是你的。(sorry,老生常谈一下XD)
这次我很幸运得过关了,
不过在公布成绩之前其实早做好心理打算,
过很好,不过也很好,我就可以把那些我不熟、准备不足的部分补齐,
反而现在过了,去念那些东西的诱因就会减少XD
不过为了准备QFIA的考试,该补的还是会去补起来。
虽然记忆力孱弱,总是觉得考过就东西都忘光光,
不过现在能比较释然,因为技术日新月异,
重要的是能随时pick up新技能的能力,
而进行这些考试的准备,就是对系统性学习很好的训练过程。
感谢大家看到这边听我囉哩八缩的讲了一堆,
如果有想要问问题的我不排斥,
不过还是对于想要问问题的板友们做个提醒:
1.基础问题请自己先想办法找找看,官网和论坛的资源都很多
2.Study manual或是教科书的资源我是不会提供的,也无法跟你说要去哪找
3.如果是以上两点或是其他我不想回的题目,我会直接忽略,先说声抱歉了
最后祝福大家 精进充实
作者: smallvc (blue-cow)   2017-07-15 13:40:00
很棒的心得!
作者: kevin292 (小范)   2017-07-15 14:26:00
恭喜版主!谢谢分享
作者: NoodlesFSA (Noodles)   2017-07-15 14:53:00
大大大推!谢谢大大的抛砖引玉,让晚辈获益匪浅
作者: love113w (free)   2017-07-15 19:14:00
谢谢前辈
作者: goenitz8 (工工偏头痛)   2017-07-15 22:16:00
谢谢前辈
作者: callTM (TMD)   2017-07-16 01:45:00
3-4个月感觉有点强....通常是用infinite actuary
作者: c10121 (阿俊)   2017-07-16 11:12:00
推!
作者: liker (like)   2017-07-16 17:28:00
作者: aaggh2003 (宥宥)   2017-07-17 04:37:00
噢噢谢谢前辈 最近这几天正在烦恼周围的人都是走life不知道自己选择QFI究竟对不对 虽然我不喜欢背诵但也很担忧自己的数学能不能应付 会再仔细想想的!
作者: tingkang (Old Man)   2017-07-17 19:19:00
豪猛
作者: cmark1012 (CMark)   2017-07-18 10:49:00
很实用,推推推!
作者: champion1017 (champion1017)   2017-07-19 23:09:00
强!
作者: rochelle (等待雪落的声音)   2017-07-21 00:15:00
推用心的心得
作者: littleeric (小卢)   2017-07-21 01:31:00
没有财工背景的人最好不要选investment track. 选自己最有把握时机会过的最重要. 哪个track一点关系都没有, 只管你有没有fellow!
作者: ProfAsk (问教授)   2017-07-21 14:02:00
感谢分享,也说声恭喜!
作者: itnight (力口──力口)   2017-07-23 08:31:00
推!感谢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