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象印经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25-05-22 07:58:48
小象迹喻经 中部.二十七
萧式球 译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咤奴苏尼婆罗门乘坐一辆全白的马车,在中午离开舍卫城。他从远处看见卑卢.
婆蹉延那游方者前来,便对他这样说:
“婆蹉延那贤者,这个中午你到哪里去呢?”
“贤者,我到过乔答摩沙门的跟前。”
“婆蹉延那贤者,你认为怎样,你知道乔答摩沙门智慧的特点吗?他是一位智者吗?”
“贤者,我算得上什么人呢,我怎能知道乔答摩沙门智慧的特点呢!只有一个像乔答摩沙
门那样的人,才能知道他智慧的特点!”
“婆蹉延那贤者,你可真是对乔答摩沙门作出高度的称赞呢!”
“贤者,我算得上什么人呢,我称赞乔答摩沙门算得上什么呢!乔答摩沙门受那些被人称
赞的人所称赞,他在天与人之中是最高的!”
“婆蹉延那贤者,你为了什么原因,对乔答摩沙门有这样高的评价呢?”
“贤者,就正如一个善巧的驯象师进入大象生活的树林内,在那里看见一个很大的象脚印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 有一头很大的雄象。同样地,我在乔答摩沙门那里看见四个大脚印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
“这四个大脚印是什么呢?
“贤者,我曾看见一些刹帝利智者,他们聪明、能言善辩、具有锐利的辩才。他们到处游
行,目的是以自己的智慧来攻破别人的论点。当他们知道乔答摩沙门 将会游访某一个村
落或市镇时,便开始筹划各种辩题: ‘我们去乔答摩沙门那里问他这个问题,如果他这样
来解说的话,我们就这样来驳斥他; 如果他那样来解说的话,我们就那样来驳斥他。’
“当他们知道乔答摩沙门已经到了那一个村落或市镇时,便前往乔答摩沙门那里。 乔答
摩沙门为他们说法,对他们开示,对他们教导,使他们景仰,使他们欢喜。 他们因乔答
摩沙门的说法而得到开示,得到教导,感到景仰,感到欢喜,因此不会向乔答摩沙门提出
问题,更不会提出驳斥。他们最后反而成为乔答摩沙门的弟子。
“贤者,这就是我在乔答摩沙门那里看见的第一个大脚印。我得出一个结论: 世尊是等正
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
“贤者,再者,我曾看见一些婆罗门智者......他们最后反而成为乔答摩沙门的弟子。
“贤者,这就是我在乔答摩沙门那里看见的第二个大脚印。我得出一个结论: 世尊是等正
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
“贤者,再者,我曾看见一些居士智者......他们最后反而成为乔答摩沙门的弟子。
“贤者,这就是我在乔答摩沙门那里看见的第三个大脚印。我得出一个结论: 世尊是等正
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
“贤者,再者,我曾看见一些沙门智者,他们聪明、能言善辩、具有锐利的辩才。他们到
处游行,目的是以自己的智慧来攻破别人的论点。当他们知道乔答 摩沙门将会游访某一
个村落或市镇时,便开始筹划各种辩题: ‘我们去乔答摩沙门那里问他这个问题,如果他
这样来解说的话,我们就这样来驳斥他; 如果他那样来解说的话,我们就那样来驳斥他。

“当他们知道乔答摩沙门已经到了那一个村落或市镇时,便前往乔答摩沙门那里。乔答摩
沙门为他们说法,对他们开示,对他们教导,使他们景仰,使他们欢喜。
他们因乔答摩沙门的说法而得到开示,得到教导,感到景仰,感到欢喜, 因此不会向乔
答摩沙门提出问题,更不会提出驳斥。他们最后反而向乔答摩沙门请求出家,乔答摩沙门
接受他们出家,成为出家的弟子。他们独处、远离、不放逸、勤奋、专心一意,不久便亲
身以无比智来体证这义理,然后安住在证悟之中。
在家庭生活的人,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就是为了在现生之中完满梵行,达成这个无上
的目标。
之后他们这样想: ‘我们真是从毁灭之中逃脱出来!我们真是从毁灭之中逃脱出来!过去
我们不是沙门而自认为是沙门,过去我们不是婆罗 门而自认为是婆罗门,过去我们不是
阿罗汉而自认为是阿罗汉。现在我们才是沙门,现在我们才是婆罗门,现在我们才是阿罗
汉!’
“贤者,这就是我在乔答摩沙门那里看见的第四个大脚印。我得出一个结论: 世尊是等正
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善随修习。”
当婆蹉延那游方者说了这番话后,咤奴苏尼婆罗门从那辆全白的马车走下来, 他把大衣
覆蓋一边肩膊,向着世尊的方向合掌,然后有感而发,说出感兴语三次:“
南无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南无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南无世尊.阿罗汉.等正觉。”
他心想: “如果能够遇见乔答摩沙门,跟他一起交谈就好了。”
于是,咤奴苏尼婆罗门前往世尊那里,和世尊互相问候,作了一些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
一边。咤奴苏尼婆罗门把所有跟婆蹉延那游方者交谈的内容告诉世尊。
当咤奴苏尼婆罗门说了这番话后,世尊对他说: “婆罗门,那个象脚印的譬喻还是不完整
。婆罗门,这才是完整的象脚印的譬喻。留心听,好好用心思量, 我现在说了。”
咤奴苏尼婆罗门回答世尊: “贤者,是的。”
世尊说: “婆罗门,就正如一个驯象师进入大象生活的树林内,在那里看见一个很大的象
脚印。善巧的驯象师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有一头很大的雄象’ 这结论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婆罗门,因为有些矮小的雌象也会留下很大的脚印的。那些可能是牠们
的脚印。
“他沿途继续前行。当继续前行的时候,在那里看见一个很大的象脚印,在高处的树木有
被擦损的痕迹。善巧的驯象师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有一头很大的雄象’ 这结论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婆罗门,因为有些高的雌象也会留下很大的脚印,也会令到高处的树木
擦损的。那些可能是牠们的脚印。
“他再沿途继续前行。当继续前行的时候,在那里看见一个很大的象脚印, 在高处的树
木有被擦损和被象牙刮损的痕迹。善巧的驯象师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有一头很大的
雄象’ 这结论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婆罗门,因为有些高的雌象也会留下很大的脚印,也会令到高处的树木
擦损,也会用象牙刮损树木的。 那些可能是牠们的脚印。
“他再沿途继续前行。当继续前行的时候,在那里看见一个很大的象脚印, 在高处的树
木有被擦损、被象牙刮损和被折断的痕迹,还看见一头很大的雄象在树底下和空地之间行
走、站立、坐下、躺卧。在这时候,善巧的驯象师便作出 ‘有 一头很大的雄象’ 这结
论了。
“婆罗门,同样地,如来出现于世上,是一位阿罗汉. 等正觉. 明行具足. 善逝. 世间解
. 无上士. 调御者. 天人师. 佛. 世尊; 亲身证得无比智,然后在这个有天神、魔罗、梵
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众人的世间宣说法义; 所说的法义开首、中间、结尾都是善美
的,有意义、有好的言辞、圆满、清净、开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于各种种姓的人听了这些法义之后,对如来生起了敬信; 有了这份敬信,他
这样反思: ‘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碍,是尘垢之道; 出家生活有如空旷的地方那样没有障碍
。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圆满、清净、如螺那样洁白的梵行之中。让我剃掉头发和胡须,穿
著袈裟衣,从家庭生活中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吧。’
后来,他舍弃所有财富,舍弃所有亲属,剃掉头发和胡须,穿着袈裟衣, 从家庭生活中
出家,过没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学和比丘的正命。他舍弃杀生、远离杀生,放下棒杖
、放下武器,对所有生命都有悲悯心。
他舍弃偷盗、远离偷盗,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取,别人不给的东西便不要; 有一个不偷盗
的清净心。
他舍弃 非梵行,他是一个梵行者,远离性行为这世俗的行为。
他舍弃妄语、远离妄语, 他说真话、只说真话、诚实、可信赖、说话没有前后不一。
他舍弃两舌、远离两舌、不会说离间别人的话,他帮助分裂的得到复合、喜欢和合、景仰
和合、欣乐和合、说使人和合的话。
他舍弃恶口、远离恶口,无论他说什么,都柔和、悦耳、 和蔼、亲切、有礼、令人欢喜
、令人心悦。
他舍弃绮语、远离绮语,他说适时的话、真实的话、有意义的话、和法有关的话、和律有
关的话、有价值的话,他在适当的时候说话,说话有道理,适可而止,对人有益。
“他远离损害种子和植物的行为; 他一天只吃一餐,过了中午不吃东西,远离非时食; 远
离观看跳舞、唱歌、奏乐、表演; 远离花环、香水、膏油、饰物; 远离豪华的大床; 远离
接受金银钱财; 远离接受谷物; 远离接受生肉; 远离接受妇女; 远离接受仆人; 远离接受
禽畜; 远离接受农田; 远离替人做信使; 远离做买卖; 远离欺骗的量秤; 远离贿赂、欺骗
、诈骗; 远离伤害、杀害、綑绑、拦劫、抢掠。
“他对能蔽体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里,都只是和衣钵随行。就正
如雀鸟和牠的羽翼,无论雀鸟飞去哪里,都只是和双翼随行。同样地,一位比丘对能蔽体
的衣服知足、对能果腹的食物知足,无论去哪里,都只是和衣钵随行。他具有圣者之戒蕴
,亲身体验没有过失之乐。
“他在眼看到色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眼根的话,贪著、苦恼这
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眼根,守护眼根,修习眼根律仪。
“他在耳听到声之后......
“他在鼻嗅到香之后......
“他在舌尝到味之后......
“他在身感到触之后......
“他在意想到法之后,不执取形,不执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约束意根的话,贪著、苦恼这
些恶不善法便会漏入内心,因此他约束意根,守护意根,修习意根律仪。他具有圣者之根
律仪,亲身体验无染之乐。
“他在往还的时候,对往还有觉知; 在向前观望、向周围观望的时候,对向前观望、向周
围观望有觉知; 在屈伸身体的时候,对屈伸身体有觉知; 在穿衣持钵的时候,对穿衣持钵
有觉知; 在饮食、咀嚼、感受味觉的时候,对饮食、咀嚼、 感受味觉有觉知; 在大便、
小便的时候,对大便、小便有觉知; 在行走、站立、 坐下、睡觉、睡醒、说话、静默的
时候,对行走、站立、坐下、睡觉、睡醒、说 话、静默有觉知。
“他具有圣者之戒蕴、圣者之根律仪、圣者之念和觉知,居住在丛林、树下、深山、山谷
、岩洞、墓地、森林、旷野、草堆等远离的住处之中。他在化食完毕, 吃过食物后返回
,然后盘腿坐下来,竖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系念的地方。
“他舍弃世上的贪欲,超越贪欲; 内心清除了贪欲。
“他舍弃瞋恚,心中没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悯所有众生; 内心清除了瞋恚。
“他舍弃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觉知; 内心清除了昏睡。
“他舍弃掉悔,没有激荡,有一个内里平静的心; 内心清除了掉悔。
“他舍弃疑惑,超越疑惑,没有疑惑; 内心清除了对善法的疑惑。
“他舍弃使内心污秽、使智慧软弱的五盖,内心离开了五欲、离开了不善法,有觉、有观
,有由离开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乐; 他进入了初禅。
婆罗门, 这就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
的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但圣弟子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
善随修习。’ 这结论的。
“婆罗门,再者,一位比丘平息了觉和观,内里平伏、内心安住一境,没有觉、没有观,
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乐; 他进入了二禅。
婆罗门,这就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的
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但圣弟子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
善随修习。’ 这结论的。
“婆罗门,再者,一位比丘保持舍心,对喜没有贪著,有念和觉知,通过身体来体会乐─
─圣者说: ‘这人有舍,有念,安住在乐之中。’ ──他进入了三禅。
婆罗门,这就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的
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但圣弟子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
善随修习。’ 这结论的。
“婆罗门,再者,一位比丘灭除了苦和乐,喜和恼在之前已经消失,没有苦、没有乐,有
舍、念、清净; 他进入了四禅。
婆罗门,这就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的
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但圣弟子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
善随修习。’ 这结论的。
“当他的内心有定、清净、明晰、没有斑点、没有污染、柔软、受驾驭、安住、 不动摇
时,把心导向宿命智。
他能忆起过去无数生的事情──不论一生、两生、 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论无
数的成劫、无数的坏劫、无数的成坏劫── 在那一生之中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
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 寿命有多长,死后又投生到另一生; 而在另一生
之中又是什么姓名,什么种族,什么种姓,吃什么食物,体会什么苦与乐,寿命有多长,
死后又再投生到另一生。 他能忆起过去无数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
婆罗门,这就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的
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但圣弟子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
善随修习。’ 这结论的。
“当他的内心有定、清净、明晰、没有斑点、没有污染、柔软、受驾驭、安住、不动摇时
,把心导向众生生死智。
他以清净及超于常人的天眼,看见众生怎样死后再次投生; 知道不同的业使众生在上等或
下等、高种姓或低种姓、善趣或恶趣的地方投生──这些众生由于具有身不善行、口不善
行、意不善行,责难圣者,怀有邪见,做出由邪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
在恶趣、地狱之中; 那些众生由于具有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称赞圣者,怀有正见,
做出 由正见所驱动的业,因此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在善趣、天界之中。
婆罗门,这就 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
的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但圣弟子是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觉, 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能
善随修习。’ 这结论的。
“当他的内心有定、清净、明晰、没有斑点、没有污染、柔软、受驾驭、安 住、不动摇
时,把心导向漏尽智。
他如实知道什么是苦,如实知道什么是苦集, 如实知道什么是苦灭,如实知道什么是苦
灭之道; 他如实知道什么是漏,如实知道什么是漏集,如实知道什么是漏灭,如实知道什
么是漏灭之道。
婆罗门,这就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的
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但圣弟子仍然不会在这时候便作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
能善随修习。’ 这结论的。
“当他有了以上的知见时,心便从欲漏、有漏、无明漏之中解脱出来。在得到解脱时会带
来一种解脱智,他知道: 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
婆罗门,这就是称为如来留下的大脚印、如来留下的高处树木被擦损的痕迹、如来留下的
高处树木被象牙刮损的痕迹了。
到了这时候,圣弟子便得出一个结论: 世尊是等正觉,法义已由世尊完善宣说出来,僧团
能善随修习。”
当世尊说了这番话后,咤奴苏尼婆罗门对他说: “乔答摩贤者,妙极了!乔答摩贤者,妙
极了!乔答摩贤者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演说法义,就像把倒转了的东西反正过来; 像为
受覆蓋的东西揭开遮掩; 像为迷路者指示正道; 像在黑暗中拿着油灯的人,使其他有眼睛
的人可以看见东西。
我皈依乔答摩贤者、皈依法、皈依比丘僧。愿乔答摩贤者接受我为优婆塞,从现在起,直
至命终,终生皈依!”
https://i.imgur.com/eYjiJMD.jpeg
*中部.二十七.小象迹喻经 完
*中部.根本五十经.譬喻法品.二十七
*中部Majjhima Nikaya
*汉译南传上座部巴利文-经藏
*中部一共有152经,其章节安排及内容大致分为:
根本50经
根本法门品:1-10
师子吼品:11-20
譬喻法品:21-30
双大品:31-40
双小品:41-50
中分50经
居士品:51-60
比丘品:61-70
普行者品:71-80
王品:81-90
婆罗门品:91-100
后50经
天臂品:101-110
不断品:111-120
空品:121-130
分别品:131-140
六处分别品:141-15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